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9.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9.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0.“秋怀”重在“怀”,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道家“望归隐”即可。4分,一点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诗人以景传情,情韵深长。欧阳修的诗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趣。《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联名句,不用一个系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不仅有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那样的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那样的市井侧影,可谓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后面题目。(11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2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23.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5分)

【答案】

22.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2分)

23.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面是某出版社推介新书的一则广告,在标点、用词等方面存在多处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该书囊括了自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名作中的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涉及哲学、文学、小说、艺术、历史、医学等内容,其中既有《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整部丛书经过海内外以及大陆百名专家整理审阅,配有1600多幅相关图片,每部分均撰写了内容提要,全书600多万字。需购买该丛书者,务必于2012年3月底前与贵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发货。

(1)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2)将“囊括”改为“精选”或其他正确的词;(3)去掉“小说”或“文学”;(4)去掉“海内外”的“内”或“以及大陆”;(5)“务必”改为“请”;(6)把“贵出版社”改为“我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以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题时,一般需要通读一遍,注意关键性词句。其中标点考查到括号的位置,括号应该紧贴被解释的部分,即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此外一些用语不得体,如“务必”语气过于强硬,“贵”谦辞使用不当。还有语义重复问题,如“文学”中包含“小说”,“海内外”包括“大陆”。最后还有用词不当,如“囊括”。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5.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这两个字并作简要赏析。(5分)

26.请结合本诗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筝声”之“悲怨”的。(6分)

【答案】

25.“独”是孤单的意思,“空”是空旷,寂寥的意思。(2分)渲染了亲友离别之后孤单,寂寞,苦苦相思的凄清伤感的氛围。(3分)

26.作者运用通感(比喻)的手法,(1分)在颔联中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风逐柳絮,鸟儿哀鸣的伤春画面。(2分)在颈联中描绘了灯下只影落泪,楼头伥立相思的凄凉场景,(2分)以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筝声之“悲怨”。(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 “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写人世的悲欢,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

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9.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比来塑造贫女这一人物形象,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0.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9.①将贫女对高超的才干和不同流俗的品格的追求与世俗之人对时尚、浮华的追逐进行对比,②贫女自身贫贱、无人理睬的地位与贫女不同流俗的品格与高超才干进行对比

20.良媒不问蓬门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修美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格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做嫁衣裳”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已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诗人首联写贫女的出身:“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绮罗”,用绫罗绸缎做成的华丽衣裳。诗人通过对比来展现贫女的身份和心理—— “蓬门”既说明贫女出身之卑微,又显示了她现在居住条件的简陋;“绮罗香”写出了富女服饰的豪华;“未识”,突出贫女生活之苦;一个“拟”字,表达了贫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益自伤”,则写出其内心愿望与现实的剧烈矛盾和苦闷。对比之下,一个出身寒微、内心充满忧愁苦闷的贫女形象,呼之欲出矣!  

颈联写贫女的妆容:“风流高格调”,指贫女不与时俗同流、自成一格的妆扮;“俭梳妆”即俭妆,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妆扮。因为人们都喜欢时兴的妆扮,所以贫女的妆容倍受冷落。世人都喜欢时兴的俭妆,但贫女不愿意随波逐流,她的妆扮自然就没有谁会去欣赏了。“谁爱”与“共怜”对比,既写出了贫女与世人在妆容上的差别,还体现出心灵格调和追求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更显示出贫女不慕时俗、纯朴清丽的心灵。  

颔联写贫女的品格:贫女十指纤巧,在穿针引线的女红方面有过人的本领,但她从不凭这双手在描眉画眼方面与人争高低。 “敢将”,表现出贫女在女红上的技艺高超和无比自信;“不把”,含有不屑一顾的意味,进一步突出了贫女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诗人还是用对比,突出了贫女天资聪慧、勤劳勇敢、不尚浮华的品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这是一个未出嫁的贫女的独白,她不幸的遭遇反映了不公平的世态人情,勤劳节俭的高尚品格不被人们欣赏,低下庸俗的反而受到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诗人藉此抒发了内心的不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改写。

梅花绝句(之三)

陆 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请围绕本诗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15分)

要求:(1)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同时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描写生动形象,符合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所写内容一定要符合题目中的显性和隐性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及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风雪中的梅花,表现出梅花傲骨凛然、气节高坚的品格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19.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4分)

20.诗中第四句“日光穿竹翠玲珑”,有人认为这句景色描写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好,你觉得哪种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9.

(1)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1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1分)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1分)

20.

“日光穿竹翠玲珑”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汗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扬帆。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剌史桓伊曾在庐山为他建造禅寺,名“东林精舍”

25.一、二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6.三、四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析。(3分)

答:

【答案】

25.对比(或“衬托”)手法。(1分)诗人航行江中未逢名山,泊舟浔阳才见到庐山香炉峰,突山了香炉峰的挺拔秀丽、不I司凡响,(1分)表达了诗人惊喜神往的感情(1分)。

26.诗人读远公传,仰慕远公.而现在泊舟浔阳,却只闻钟声,虽靠近东林禅寺,却难觅高人踪影(1分)。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象往(1分),以及不见高人的怅惘(或“惆怅”、“失落”、“寂寞”等)之情(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名山都未逢”在诗人显然是铺垫,揣摩“泊舟汗阳郭,始见香炉峰”很容易能想能衬托或对比这两种手法。类似题目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品读“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可品味出对隐逸生活的象往之情,品味“日暮空闻钟”一句中的“空”字可品味出不见高人的怅惘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6.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为什么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2分)

17.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 ,这是从和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8.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答案】

16.烘托望海楼的高峻。(2分)

17.空间  时间(2分)

18.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6.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是2003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题。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首联二句是诗人自远方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限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描写内容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描写角度和层次。命题者就诗的第二联出了两道题。这一联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下临大江,昼夜奔腾,涛声入耳,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谓妙趣横生。在这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一下就脱开了眼前的实际,空间、时间大大拓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崔巍险峻,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样,诗人的见闻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楼的高大久远。可见此题的答案是:空间、时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景物描写的角度。就在诗人尽情观赏、兴致勃勃之际,黄昏来临,远处传来阵阵的画角声,像在催促红日西沉。日落了,平静的江边升腾起白色的雾气。这一联写景是自楼内向楼外远望,视线随地平线延伸。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对比,日落、烟起形成动态对比,画角之声与黄昏的静又形成对比。它们又融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画面。这样看来,此题的答案是①色彩(红、白);②声音(画角);③动态(催、起)。(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6分)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②青冥:代指朝廷。飞诏下青冥:指皇帝下令征调回朝。

23.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作答。(2分)

24.下片塑造了曾使君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案】

23.刚与朋友相见又要分别的伤感和依依不舍。(“记得”写出相见美好。“堪惊”“双鬓已星星”写出别后的伤感寂寥。“谁知”“还与”相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感情绪。)

24.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不辞劳苦、心系边城的使君形象。他不顾边塞艰苦,担心皇帝下诏征调,命令他回家,渴望建功立业。作者从友人的角度想象,说他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并有写诗赞美的豪兴。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解析】

23.

试题分析:开篇“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从那以后,他们阔别六年之久,两人都尝尽了天涯作客的况味。这一切,作者只用“往事堪惊”四字一笔抹过,简括地表现出辛酸沉痛,不堪回首的情绪。“回头双鬓已星星”,现见面,两人鬓发已经花白了。这句上片是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哪知道又要这样匆匆作别呢?“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分别事出意料,与愿望乖违,但又不得不送友人登程的伤离情绪。虽说词只写江上杯酒相倾的一个细节,实际上,他们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以及眼前依依惜别的情怀,都涵括里面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下片是对曾使君到达光州边地后生活和心境的想象。过片二句,上句有情有景,境界雄阔悲壮。寒日的傍晚,一派萧瑟的边塞上,铁马奔驰,红旗飘扬,士气高昂,真是令人激奋的场面。使君不仅身其中,而且还是长官和塞主。一般诗人的笔下,久守边城,则不免要流露出思归的凄怆之情。而这首词则一反常调,别出新意。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只愁飞诏下青冥”,使他不能继续呆那里。他何以要留恋边地呢?词的最后两句作了剖露:“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不应”,不顾。“霜塞晚”,呼应上文“寒日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串解这几句云:“言只恐诏宣入朝,不顾使君边塞,正有横槊之诗兴也。”横槊赋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云“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后来引用它赞扬人的文才武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