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明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

只应诸季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注】诸季:诸弟

24.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

2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4.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5.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24.

试题分析:可按照采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思路答题,以“蛟龙斗”来形容巨浪之大,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风大;“虎豹来”以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巨浪之大,从而进一步写出了风大。也可从衬托的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答题时,可根据诗句中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前四句,以“哀”“萧萧”“蛟龙斗”写出了风大,凄凉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凄凉的心境;后四句以“霜”“异乡”“畏”“茱萸酒”“黄花”写出了诗人重阳节客居他乡的情形,从前四句的凄凉的景象,和后四句的重阳佳节的描写来看,诗人因风大受阻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的思想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25.诗歌前两句描写杏花采用了哪些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6.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借北陂杏花表现出怎样的感情。

【答案】

25.①衬托手法,以“陂春水”环绕衬托杏花的清幽。②虚实相生,以树上的杏花与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衬,虚实结合,写出杏花的明丽与摇曳。③拟人手法,“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光彩照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6.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诗人借北陂杏花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或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组我人格(意思对即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是前两句,重点显然不在抒情手法上,应从表现手法和修辞考虑,表现手法应为衬托,用环境的清幽衬托杏花的高洁,虚实用实的杏花和虚的影子结合,拟人,从“妖娆”二字可以看出,答题时注意答出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本诗显然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答题时抓住杏花的特点答出要表现人物的性格,抓住“妖娆”“纵”“绝胜”答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采桑子 重阳

__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以后,__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__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__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26.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3分)

27.下片说“不似春光”,又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

26.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错一句,扣1分)

27.不矛盾,“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2分)“胜似春光”是就“秋季里满眼“黄花”,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特点说的。(2分)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1分)

【解析】

26.试题分析:要注意本题前半句的做题要求,那就是揣摩“廖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试题分析:说“不似春光”,就是,“一年一度秋风劲”, 西风劲烈,秋气肃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①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2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3.“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22.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

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3分)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3.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2分),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

情景,(2分)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2分)(手法答想象,能够合理解释,也可得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2.

试题分析: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__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 “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借景抒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完成后面题目。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5.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5分)

26.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答案】

25.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在树叶间上下翻飞。(3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分)

26.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浮沉,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4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如果答“托物抒情”或“借物抒情”等皆可给1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小题两问,第一问要求从全诗穷尽筛选素蝶的全部动态,关键是要表述全面,不可漏掉一个。第二问必须紧扣“描写”这个表现手法,结合具体的描写情形来作答。注意审题,特别要留心题干中的核心词。细读全诗,可发现本诗主要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了素蝶的活动,如追随着蜜蜂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飞起,和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诗句从远近高低不同方位描写,并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整合答案时,要先写出素蝶的活动,然后点明描写方法。第一问只需具体描述,难度较低;第二问首先判断作者描写素蝶时使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第2小题共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诗的主旨。其一般表述方式为:通过……表现了……。答此类题时,必须结合作者,结合注释,透过诗句的表层义理解其深层含义。第二问只明确地问此诗的表现手法的名称,考生要立足全诗选择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来作答,而不宜盲目地堆砌多种表现手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小题。(8分)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 ①高骈:唐末大将,爱好文学。 ②苏舜钦:北宋诗人,曾因遭诬陷被革职。此诗作于其罢官后隐居苏州期间。 ③别院:正宅边的小院。④簟(diàn):竹席。

20.从诗歌体裁看,两首诗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1分)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首诗都写夏日之景,高诗着眼“山亭”,苏诗着眼“别院”,虽然所写景物有同有异,但都写出了夏日的清静优美。

B.两首诗都写到“树阴”,高诗的“浓”、苏诗的“满”等词语都从侧面突出了树木的葱绿繁茂,写出了树阴带来的阴凉。

C.两首诗都写到“帘”,高诗写微风下“帘动”情状,在诗中以动衬静;苏诗写透过帘看到石榴花开的景象,突出花的明艳。

D.两首诗都从不同感官角度写景,高诗从嗅觉角度写满架蔷薇的芳香,苏诗从听觉角度写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

22.两首诗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请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20.七言绝句(七绝、绝句)。

21.D

22.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出了对夏日美景的喜爱。共1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高诗更多的是体现出作者赏景时的闲适、惬意(1分);苏诗隐含着作者罢职后内心的伤感、凄凉、寂寞(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

皆为四句七字,故为七言绝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

“觉”解为“醒来”, 选项中“午睡中梦到流莺清脆的啼鸣”理解不正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

二人对景物的态度相同,借其抒发的情感不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8.诗歌表现了一个传统佳节,是哪一个节日?颈联如何表达相思的?(3分)

19.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答案】

18.中秋节。以彻夜无眠写相思。通过刻画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彻夜无眠,来写相思之情的。(3分)

19.拟物。把月光想象成可以用手捧的东西。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来送给缘分的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刻画了一个思念却无以传达相思之情的无奈而失落的人物形象。(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 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9.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19.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0.“秋怀”重在“怀”,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道家“望归隐”即可。4分,一点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诗人以景传情,情韵深长。欧阳修的诗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十字咏尽秋日佳趣。《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联名句,不用一个系词,不着半点雕饰,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不仅有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那样的自然美景,也有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成都曲》)那样的市井侧影,可谓出语平淡而寄情深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那么,究竟为何而心绪黯然?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联便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后面题目。(11分)

章台夜思

韦庄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22.“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赏析其作用。(6分)

23.诗题为“章台夜思”,有人认为这首诗全篇未见一个“思”字,却“秋思”不断,令人回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述。(5分)

【答案】

22.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一个“怨”字,赋予“清瑟”人的情感,凄清的琴声撩人幽怨,让人彻夜难眠,就好像风雨绕弦使人生出无尽悲哀。(2分)这样写,既为“思”设计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又为全诗奠定了深夜思乡的凄凉的感情基调。(2分)

23.同意。(1分)本诗以“夜思”为题,全篇虽未现一个“思”字,却选取了一系列引人“思”情的意象,如“清瑟”“遥夜”“孤灯”“残月”“故人”“秋雁”等,展现了“思”的意境。(2分)诗的三、四联更是直接描写“思”的内容:时值秋季,芳草已暮,故人不来,秋雁又回,家书难寄。诗人将自己的无限秋思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无尽的怀人思乡之情。(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首联借清瑟以写怀。泠泠二十五弦,每一发声,恰似凄风苦雨,绕弦杂沓而来。长夜漫漫,枯坐一室的诗人谛听着这样凄神寒骨的音乐,怎不倍感哀怨呢?这两句托伤情于瑟曲,此为隐;且诗人又用“怨”“哀”二字加以强调、凸显,使之为全篇定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秋夜一片凄凉,诗人在孤灯下想念着老朋友,满腹愁肠,家书无法寄到,更加重了忧伤的情绪。全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幽怨清晰,感人至深。这首诗是怀人思乡之作。诗以“夜思”为题,开篇却不写思,而写秋夜所闻所见,写尽寄居他乡的孤独、悲凉。诗的后半,写“思”的内容:芳草已暮,韶华已逝,故人不来,乡思难寄。最后点出时当秋节,更令人愁思不断。诗中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恨,读来不胜悲凉凄楚,叫人肠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下面是某出版社推介新书的一则广告,在标点、用词等方面存在多处问题,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国学备览》是一套中等规模的古籍(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该书囊括了自先秦至晚清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名作中的81部,按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涉及哲学、文学、小说、艺术、历史、医学等内容,其中既有《世说新语》《菜根谭》等短篇名著,也有《史记》《资治通鉴》等鸿篇巨制。整部丛书经过海内外以及大陆百名专家整理审阅,配有1600多幅相关图片,每部分均撰写了内容提要,全书600多万字。需购买该丛书者,务必于2012年3月底前与贵出版社联系,以便及时发货。

(1)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 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2)将“囊括”改为“精选”或其他正确的词;(3)去掉“小说”或“文学”;(4)去掉“海内外”的“内”或“以及大陆”;(5)“务必”改为“请”;(6)把“贵出版社”改为“我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词语以及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题时,一般需要通读一遍,注意关键性词句。其中标点考查到括号的位置,括号应该紧贴被解释的部分,即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移到“《国学备览》”后面。此外一些用语不得体,如“务必”语气过于强硬,“贵”谦辞使用不当。还有语义重复问题,如“文学”中包含“小说”,“海内外”包括“大陆”。最后还有用词不当,如“囊括”。

考点: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