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相见欢
【清】纳兰性德①
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红蜡泪,青鲮被,水沉②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选自《饮水词》)
【注】①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康熙帝器重的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于忘怀。此篇作于出使途中。②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的香。这里指香气。
21.“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3分)
22.词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
21.(3分)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画眉(1分),体现出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1分);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人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22.(3分)词人写了微云、远山、野店、西风等眼前所见的凄冷景象(1分),又通过红烛、青绫被、沉香等回忆起昔日美好的生活(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旅途中内心的凄凉、孤独,寄托了对亡妻凄婉缠绵的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象的赏析题目,首先明确意象的特点,然后找到在诗中的作用,此题“云”正是和自己的妻子的画眉相似,引起作者的思念之情,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题干明确标注是“虚实”的角度,找到诗中分别写了哪些是的景物和哪些虚的景物,然后答出效果,即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6.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5分)
7.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6.“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盏残灯不嫌弃自己,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2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3分)
7.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5分,1点1分,2点3分,3点5分,需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能力,重点是炼字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关键词放入具体语言环境中,关注“嫌”字及相关语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同时要写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结尾两句,他把“残灯”拟人化了,衷心感谢它不嫌弃自己,在孤舟、长夜中依旧陪着自己,使他觉得有着一缕亮光、一丝暖意、一种美好的感情在支撑鼓舞着自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揣测诗人的情感,另外要通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达到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全面理解。东坡先生于神宗熙宁六年贬任杭州通判,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为了赈饥之事,他乘船赶往润州(今镇江)。在路过常州时,宿通吴门外运河边。时值除夕夜晚,异乡、孤舟、严寒、霜雪、病眼、残灯。作者怀着倔强的性格,触景生情,愁绪满怀,深感仕途坎坷,思乡之念,愤激之绪油然而起。但东坡在“行歌”、“野哭”、“苦思”之下,毕竟自有依托,豁达乐观。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登快阁①
[宋]黄庭坚
痴儿②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③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④。
【注】 ①此诗作于元丰五年作者知吉州太和县时。②痴儿:作者自称。③朱弦:这里指琴。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白鸥盟:出自《列子·黄帝篇》,鸥鸟只与没有心机的人做伴。
26.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思想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6.①本联写了登高所见的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亮。)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表现了诗人轻松欢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7.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归隐江湖的志趣;②暗示了诗人希望告别尔虞我诈的现实社会、追求逍遥自在的理想生活的心灵世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从颔联的写作内容看,这两句都是写景,因此,本题的难点在于准确地解读出景中所寄寓的情是什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显然不能仅仅考虑颔联,应当结合全诗,尤其要结合首联对登临原因的说明和尾联对心态的表述。第(2)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答题时,既要关注“归”字的提示,解读出“归隐”的情怀,也要借助“白鸥”这一意象,结合注解,解读出“追求自由”的隐含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 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注】。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 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24.“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4.观点:山北晚景应是连图画也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5.示例:尾联写“一曲横笛”惊飞了“蒹葭”中的“白鸟”,以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湿翠微”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题要求概括“观点和情感”,其中“观点”指的是对“山北”之景的评价,即如“图画”那么美。而“情感”则应当是由观点而引发的个人心理反应,即喜爱之情。第(2)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技巧的赏析,艺术手法的名称已在题干给出,考生要回答的,主要是“动”和“静”所对应的具体内容,以及由此达到的效果。本题的难点在于,尾联所描写的“笛”声和“鸟飞”,都属于动景,甚至连“蒹葭”也因“鸟飞”而带上了动态,因此,其所衬托的静景,只能从前几联中寻找,这也就是题干要求“结合全诗”的原因所在。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
[中吕]喜春来·秋夜(其一)
[元]李致远【注】
月将花影移帘幕,风怒松声卷翠涛,呼童涤器煮茶苗。惊睡鹤,长啸仰天高。
【注】 李致远:名深,字致远,一生不得意。
22.请简要赏析“月将花影移帘幕”的妙处。(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首元曲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2.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将花影映照在帘幕上的情景,营造出清幽雅静的意境。(意思答对即可)
23.通过对诗人陶醉于月色松涛、呼童煮茶、长啸抒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悠然自得、孤傲清高的人物形象。(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赏析的关键点在两处,一是要准确判断“移”字运用的手法是“拟人”,二是要结合全诗分析出“月将花影移帘幕”所表现出的“幽静”意境。
第(2)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往往来自于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因此,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即“呼童涤器煮茶”“长啸仰天”,然后由“茶”所象征的“清雅”,“啸”所象征的“孤高”,合理地推断出诗人具有“寄情山水”“孤傲清高”等人物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因朋党之祸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②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
20.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时,后人评价它“自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1分)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昔的感慨,(1分)为下面进一步分别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象做铺垫。(1分)
21.(示例一)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2分)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1分)(示例二)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远望,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2分)这萧疏开阔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句是一个写景的句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氛围,为抒情做铺垫。具体而言,诗人正是看到“云烟”遮蔽城市的特点,才对应地联想起人生蒙受的不白之冤,并引发对有过这种经历的“昔人”的怀念和对自己经历的感慨。
第(2)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颔联和颈联都是描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色,而题干要求分析的“傲岸不可摧抑之气”则是诗歌的情感,因此,本题实质上是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或颈联。答题时,应先指出诗句的意象、意境,然后再指出意象、意境所寄寓的情感,最后评价是否符合“傲岸不可摧抑之气”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 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18.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1分)“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1分)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1分)
19.尾联写诗人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1分)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必将大白于天下。(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炼字,作答时一般可分三个步骤,一是解说字眼的含义和所运用的手法,二是分析字眼所表现的意境特征,三是分析字眼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根据注解和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全诗所描绘的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潮州的环境,因此本题中的“悬”“浸”,二字表现的意境特征应重在“险恶”,所表达的情感应重在对韩愈的关切。
第(2)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题干有提示说明,尾联是一个写景的诗句,考生答题时要根据景物的特征,分析出其中寄托的情感。而结合注解可知,诗人身在京城,“浪西楼”则在韩愈贬官所在的潮州,因此尾联描写的事物显然是诗人想象中的景物,其表达的情感只能是对韩愈的想念和祝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注】
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的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__的官员。作者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7.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景象?有怎样的意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了乌云堆积山头、大雪即将来临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描绘了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1分)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1分)“柳眼桃腮”则用美好的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1分)
8.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侧面描写”等也可),(1分)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1分)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7.所谓“景象”即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有云、山、雪、柳、桃等;所谓“意蕴”,即诗人的情感。这一联中的景物在特征上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远方山上乌云密布,而眼前则春景灿烂,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显然倾向于对“春”的喜悦之情。
试题分析:
8.要回答“如何表现”,首先就要回答出尾联所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再分析这一手法的具体运用和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根据“想得”二字,以及诗歌标题、注解的提示,可以推断尾联运用的手法主要是想象。由于题干要求回答的只是尾联,而这一联中没有眼前现实情况的描写,因此最好不要回答为“虚实结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 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吹:通“炊”。
5.分析颔联中叠词使用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简析颈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薄薄轻轻”描绘出了雾的虚无缥缈,(1分)“重重叠叠”表现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1分)叠词的使用写出了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同时又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1分)
6.颈联选取了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等意象,描绘出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上笔直升起,绿绸似的溪水从桥下弯弯流过的景色。(1分)上下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一静一动,表现了山村错综变化之美和宁静的特点。(1分)透露出诗人观景时的轻松愉悦心情。(1分)(景物的赏析2分,景物中诗人的情感表达1分,共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叠词的使用的赏析。“妙处”既要包括内容、情感方面的好处,也要包括形式上的好处。运用叠词,在内容情感上的作用是“强调意象特征,突出诗人情感”,而在艺术形式上的作用则是增加诗歌的音韵、节奏之美。第(2)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题干对答题的方向提出明确的限制和提示,答题时,应首先指明“景”和“情”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其达到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什么意境特征,情景关系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3.这首诗曾在抗日战争中让无数爱国男儿热血沸腾。请问这首诗的哪些情感打动了他们?(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①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怒谴责。②对朝廷大臣不顾国家安危,醉生梦死行径的无情鞭挞。③将士们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
4.诗歌包含以下三组对比:①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战士切盼杀敌;②刚从军时的大好年华和如今的年华空逝、壮志难酬;③年华已逝和壮心不已。通过这三组对比,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强调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与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题干中的“抗日”“爱国男儿”都只是对如何理解本诗的一种提示,答题时不必涉及。概括诗歌复杂情感时,往往可以借助诗歌内容层次的划分来确定,本诗每四句为一层,第一层写“和戎”的后果,表达对统治者的谴责;第二层写边境将士的生活,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三层写沦陷区百姓的痛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第(2)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赏析。题干已将手法限定为“对比”,考生应按此提示,找出诗歌中的对比内容,并评析其好处。诗歌中的对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士与朝廷的对比,二是遗民与朝廷的对比,三是将士心态上、时间上的对比。参考答案没有涉及第二种类型的对比,答题时可自行补上。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