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8分)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23.文天祥,自号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诗人。他在《过零丁洋》中表达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2分)
2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本诗书写了诗人的__之痛和殉国之志,其主旨与《过零丁洋》相同。
B.本诗运用了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
C.本诗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抒情真挚自然,慷慨激昂,气贯长虹。
D.本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巧妙化用前人名句和典故,有很强的感染力。
25.颈联和尾联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3.文山(1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分)
24.C
25.(4分)化用典故(或比拟)。【颈联】“旧家燕子傍谁飞?”化用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在哭,整个金陵也在哭,亦使悲凉凄惨的诗人自身形象更加饱满。【尾联】“化作杜鹃带血归”,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元军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吧!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解析】
23.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不要添减文字。本题除了要记住文天祥的名号之外,还要把下列两个词写正确:丹心、汗青。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4.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个选项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诗人感情的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辨识是不是切合诗歌本身。题中,C项错误在于,本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巧妙化用前人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和典故(杜鹃啼血),不能说是“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对颈联和尾联进行分析。此二联主要运用了化用和用典的方法。颈联的“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化用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二句,拟人化的传神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尾联“化作杜鹃带血归”一句,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的决心,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南冠、楚囚”:楚国攻打郑国,战败,楚人钟仪沦为战俘并被送往晋国关押,虽然做了阶下囚,他依然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9.请赏析颈联“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4分)
20.请结合全诗分析“凄清”二字的作用。(4分)
【答案】
19.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2分)诗人运用比喻与拟人的手法,抒发好景无常的伤感,表达了归隐之心。 (2分)
20.诗中“凄清”二字,表面上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衬托出了心境的凄凉。(2分)“凄清”二字紧扣题目,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领全篇。(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赏析句子,考生答题时先要点明句子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句所用手法,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即可。“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水口行舟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 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20.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4 分)
2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人事哲理,请简述。(4分)
【答案】
20.“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一点1分,三点4分)
21.① 借景抒情,由景及理;借助自然界景观的描述,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对比,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
②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手法4分哲理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昨夜雨下得大,睡在床上只听得风吹浪打的声音,不知江上景色到底如何。在江上颠簸了一夜的诗人非常关心天气情况。“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天一亮,他就迫不及待的卷起帘篷察看,结果欣喜的发现:青山依旧,绿树依旧,那看似颇有气势的风雨又能如何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有: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如能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这首诗是抵达水口,感时之作,因而在诗中不能不留下时代的影子。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风声。眄:眄视。
46.请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秋风的特点。(4分)
47.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意蕴两个方面对本诗第三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46.富有情感;劲疾;激发人的豪情。(答出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47.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仅答对偶可得1分)。
意蕴:描绘了“骏马”和“飞雕”两个具有神奇力量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比喻诗人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46.
试题分析:结合对诗意的理解,抓住诗歌中描述性的诗句,提炼概括。修饰性词语可直接提取,如“飕飗”写出了风的强劲;“与君别”写出了秋风富有情感的特点;一“动”一“开”分别写出了骏马、雕的心动、神惊,从侧面衬托了秋风带给人的力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7.
试题分析: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可知,诗人刻画马和雕的形象,是为了写自己,故运用了比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思边草”刻画出了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抖动毛的生机;“雕眄青云睡眼开”写出了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奔驰疆场和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潜藏的力量。由此可以联想到诗人以马和雕的这种形象来象征自己倔强进取、自强不屈的精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①北音书断,丹凤城②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③。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26.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7.这首诗的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
26.描写了一位长安少妇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景(2分)。寄寓了诗人对因战争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2分)。
27.①寓情于景: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少妇对久戍边塞未归、音书断绝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2分)。②对比: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少妇于长安城内彻夜难眠,时空阻隔,突出了少妇“含 愁独不见”的愁绪(2分)。(写拟人、对偶,且有适当赏析可酌情给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在感悟诗歌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可根据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少妇”点明了人物身份;“海燕双栖”既写出了屋内的荒芜,又衬托了少妇的孤独寂寞;“寒砧催木叶”渲染了凄凉气氛;“十年征戍忆辽阳”直抒胸臆,表现了少妇思念自己远在边塞戍边的丈夫;“书断”指书信中断;“秋夜长”点出了少妇夜无眠的情景;“愁”字直接抒发内心的愁苦。把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进行概括即可得出诗歌描写的情景。从诗歌所描写的少妇的遭遇及渲染的凄凉气氛可知,少妇的遭遇是因为战争而失去和平带来的,由此可知作者对以少妇为代表的人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寒砧木叶”“城南秋夜”为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书断”“忆辽阳”抒写了少妇对丈夫的思念;由此可知,中间两联景物渲染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因此,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书断”与“夜长”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少妇的愁绪,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28.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简要分析该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29.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8.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4分)
29.本诗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1分)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2分) (4分)
【解析】
28.
试题分析:可从诗句中找出景物及描述性的词语,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长江悲”为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悲”融入到对“长江”的描述中;“高风”“黄叶”为深秋景色,以秋的凄凉意象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烘托诗人“悲”的心情,故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思念悲凉的心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9.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关键词,运用联想和形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长江悲”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伤;“万里”道出了路途遥远;“念将归”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高风”“黄叶”以深秋凄凉的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凄凉,由此可联想到诗人漂泊天涯、孤寂凄凉的旅愁归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北 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①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筑室于钟山(今紫金山,又叫北山)的山腰中。②陂:池塘。③堑:护城河。
19.第一句的“输绿”一词别致典雅,试结合诗歌前两句分析该词的妙处。(4分)
2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9.(4分)北山一片翠绿,绿色倒映在河塘中,显得春意盎然。把北山拟人化,化静为动写出春光的浓厚。(评分标准:景物描述2分,修辞及解说2分;分析意思对即可给分。)
20.(4分)一、二句写北山河塘绿意浓郁,景中含情,表达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三、四句写作者仔细地数着落花,慢慢地寻觅芳草,很晚才回家,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中表现出心情的闲适。( 评分标准:情感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意为:北山绿色的山泉涨满山塘,笔直的沟渠和曲折回环的池塘里的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诗人不说绿色倒映在水中,而说“输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景写动了,写活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王安石的诗歌,了解王安石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本诗是王安石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与苏轼相会之后所写的一首表达达闲适心情的诗作。这一年,苏轼从他被贬谪的黄州迁至汝州,途经金陵,同王安石相会。这时,王安石正赋闲在家,变法的失败,爱子的夭殇,皇帝的厌憎,因此情绪十分感伤。在他是红极一时的宰相时,颇为清高的苏轼罕登其门,现在苏轼的到访让他极为感动。他亲往迎接,“野服乘驴,谒于舟次”(穿便服骑着驴子,到苏轼停船的住所拜会),二人同游钟山,诗酒唱和,相处甚欢。他们在一起谈诗、诵佛,王安石还破例与苏轼谈及时事,诸如关于用兵西夏等。没有再去过多地纠缠昔日的恩怨。王安石还邀请苏轼也搬到金陵居住,以便两人成为邻居。金陵相会,使苏轼更加了解了安石的为人,后来他逢人就称赞:“不知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
王建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老将忧。
每日城南空挑战,不知生缚入唐州。
【注】①王建,唐代诗人,大历十年进士,有着十多年戎马生活经历。②李愬(sù),当时戍边名将。元和九年,吴元济割据淮西,与朝廷相对抗。元和十二年十月李愬率精兵乘大风雪夜袭,攻下蔡州,生擒了吴元济。③翻营:全营。④火号:举火报警的信号。
20.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5分)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答案】
20.(5分)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雪夜行军图。(2分)上句写军队冒着风雪全营出动,夜袭蔡州,下句极写雪夜奇寒,军纪严整。(2分)为下文写战役的胜利做了铺垫。(1分)
21.(6分)表达了对李愬将军指挥若定和将士们骁勇善战的赞美。(2分)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2分)前两句写环境的恶劣,军纪的严明,是实写;后两句从“遥看”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还没有投身战斗,这是虚写;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实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无疑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这首诗前两句写得紧张,节奏急促;后两句写得轻松,虚中见实,把事件发展的高潮隐含在余韵中,别具艺术匠心。(2分)(答衬托给满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雪”交代了军队出动的环境,“夜行”交代了军队出动时间,“神旗”“马无声”表现了军纪严整,所以由此可联想到一幅雪夜行军图。此处对军纪严整、雪夜行军的描写与下文战役的胜利有着必然的联系,故起着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诗歌标题“赠李愬仆射”及后面诗句的内容分析作答。标题“赠李愬仆射”已暗示着战役的胜利之必然及对李愬的赞美;从后面诗句内容来看,“火号连营赤”“旗幡四面下营稠”“手诏频来”等关键词句表明了李愬将军指挥若定和将士们骁勇善战;而这些信息是通过“遥看”获得,故为虚写;而前两句的行军图是实写,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思寄子由①
黄庭坚
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
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②。
【注】①元丰四年(1081),诗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令,很不得意。这时苏子由(苏辙)被贬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为监盐酒税,两人相距不远。诗人因秋而思,触景生情,有慰勉苏子由之意。②“挽著沧江无万牛”意为“志甚坚,难以动摇”。
17.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传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
18.在黄庭坚的诗中经常出现“岁寒三友”的形象,结合全诗,赏析本诗中“老松”的形象。(4分)
答:
【答案】
17.
“催”有“催促”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1分)今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光阴徒催人老,(1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当年也曾想要干一番事业而至今落魄,一事无成的郁闷心境(1分)
18.
在草木凋零、小虫鸣叫的晚秋时节,唯有一棵老松安卧云壑,冷眼静观,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拉走。(2分)老松正是看透炎凉世态、不与世俗合污、毅志坚定的诗人形象的象征。(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此题为炼字题。答题格式基本为:字的含义+句中意义+作者情感。开头两句,表面上是在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而实际上是借此来反衬诗人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小虫”,指促织(即蟋蟀)。晚秋天凉,促织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言外之意是:又到了晚秋的季节,妇女们都在辛劳不息,自己当年也曾想过要干一番事业而落魄至今,一事无成,再也难以展露才华。光阴徒催人老。一个“知”字,一个“催”字,表达出这种难遣的郁闷心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三四句,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把自己比作高卧云壑的老松,早已饱尝了人间的炎凉世态,对功名富贵之类都看透了。因此,绝不与时俗同流合污。他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上万头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言外之意是;此志甚坚,难以动摇。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和“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显得贴切自然。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注】。
【注】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观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20.结合全诗,赏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特点。(3分)
21.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试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20.独处云里溪桥,寂寞幽独,孤芳自赏,傲然独立;晓妆乍匀,姣美风韵,别具风味;留侯张良才智绝伦却不恋红尘,丈夫襟怀,高蹈自守。
21.比喻、拟人。如把梅花比作幽居山谷的绝代佳人,由于意外遇客来赏,惊起妆匀。用典,运用留侯张良典故,表现梅花既有如张良的姣好容貌,又具其智勇绝伦,功勋卓著却能摒弃人间富贵,自甘幽独的襟怀;衬托,云里,言山之高耸,溪桥,显地之僻雅,用高山僻野,人迹罕至的环境衬托梅花寂寞孤独,清雅高标。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象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独”“匀妆”“风味”“似妇人”,表现出“寂寞幽独,孤芳自赏,傲然独立”“姣美风韵,别具风味”“不恋红尘,丈夫襟怀,高蹈自守”的品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修辞、用典和衬托。答题时要答出效果并结合诗句进行解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