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意对即可)

9.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衷情的对比:营之乐游,今之苦叹;营之欢快,今之愁(意对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想通过望乡排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20.上阕最后一句“花满溪南处士家”,似乎与前三句所写的景象不协调,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分)

21.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①前三句用欲堕的晚霞、归栖的大雁、迷蒙的秋雨描绘了一幅肃杀的晚秋图(2分);②“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在一片萧瑟中,却透露了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3分)。

21.情感: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绪。(2分,答到“漂泊在外”之意的1分,答到“伤感”“孤独”“无聊”三词中的一个1分。)

表现:①“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行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2分,答到“头发变白”之意即可);②通过动作细节来表现,醉酒遣愁,无聊地去数乌鸦有多少只,这都表现了诗歌主人公的孤独与无聊。(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具有视角广、景深长、富有立体感、色彩对比鲜明,充满萧瑟气氛的深秋旷野图,给人以开阔、深邃的感受。登高远眺,但见晚霞映衬之下,十里平芜一览无余,此时秋天南归的群雁正振翅归栖在远处的汀洲上。诗人通过“晚霞”、“归雁”点明时间正值萧杀的深秋。正当诗人纵目远眺之时,一阵秋雨骤降,四野都笼罩在一片雨帘之中,村外的渡口也从眼中消失,刚才还是肃爽的晚秋图,顷刻变成迷蒙昏暗浑沌一片。然而,经过雨水的滋润,溪水南岸处士家的院落中,却一扫萧瑟气氛,花朵摇曳,充满生机。这两句对仗工整,对照鲜明。中国诗歌自《诗经》起,抒发伤感情绪都十分注意环境的烘托,尤其喜欢选择黄昏、深秋、雨天来作背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结末二句所描绘的不堪景象,实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流露。“江州”是借用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既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又有“天涯沦落人”之意。“东篱”用晋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数暮鸦”则用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看来,诗人是把自己的遭遇、性格,跟这些前辈诗人相比拟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小题。(8分)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9.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春草随意而生。(2分)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2分)

9.乐景写哀情,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2分)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上承首联,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出来了。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其中“花如解语”不是俗草闲花,而是流光隘彩的天香国色。诗人活用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的典故,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无边春草,新绿欲滴,放眼花卉,撩人欲醉,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然而诗人之意并不在此,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前两联诗人极写春色的美好,“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但此语与晓莺安排在一起,除了原来的含义外,又使人联想到日丽莺歌,既切合诗题“春日”,又构成明丽形象,意境大为丰富。一扫颈联的抑郁,给全诗带来了一抹亮色。所以,诗人是用前两联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对友情的执着。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这就是诗人在结构安排上别具的匠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7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8.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19.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5分)

18.燕子  兴亡

19.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__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可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结合着具体诗句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刘诗“旧时”今日“飞入”对比,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吴词化用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①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__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2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6分)

21.①“抛”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②表现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1分)

22.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运用“叠词”手法(1分);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2分);③两个“又”字暗示了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2分)。(②、③两点,任意答对一点即可)下片: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对比手法,用颜色变化,暗示时光流逝(1分);⑤以动写静,以实写虚,借乐景写哀情(2分,任写两点即可);⑥以自然界花开花落还会再有,暗示故国不再有,抒发了__遗民的深沉感慨。(2分,只答“抒发了__遗民的深沉感慨”也给2分)(⑤、⑥两点,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词句的能力。对于“抛”的赏析,可从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抛”用的是拟人手法,其作用是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以表现作者对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语句的能力。对于题中指定的四个写景句的赏析,可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方面分析。“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叠词”,“风又飘飘”从视觉和触觉、“雨又萧萧”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出人在旅途的凄苦;同时,两个“又”字暗示了诗人经常过着漂泊的生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的是对比手法,用颜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季节的交替;以实写虚,借乐景写哀情,抒发了__遗民的深沉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行香子·过七里滩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②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景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20.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4分)

21.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6分)

20.但:只有,仅有。①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山水美景才是永恒。但字承上启下,由“今古空名”的感叹,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②但字表明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体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流露出旷达淡然之意。

21.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水雾朦胧的沙滩栖息的图景。(画面内容)②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水中有鱼,汀上有鹭,显得生机盎然。(技巧手法)③营造了明净安闲(清新静雅)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表现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效果作用)④炼字精美,一“翻”字,写出了鱼儿的自在闲适;一“点”字,描摹沙滩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一“鉴”字,描写出水面的平静清澈。(炼字艺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要分析“但”字的作用,其表达效果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答。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过野人家有感陆游

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②臼:舂米的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

18.这首诗一二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生活场景?试简要分析。(4分)

19.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8.选取“井臼”“荆扉”“隔篱犬吠”“蚕饥待叶”等乡野人家特有的意象(2分),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祥和的村野农家生活场景。(2分)(意思相近即可)

19.表达了诗人遭贬后归耕田园(或归隐)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颈联中诗人因看透了世态而想归去万里故乡躬耕;(1分)尾联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达了英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归耕的无奈与愤懑。(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一、二联所描写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一、二联中,作者选取了“井臼”“荆扉”“隔篱犬吠”“蚕饥待叶”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是乡野人家特有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祥和的村野农家生活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不光要抓住诗的最后两联分析,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分析。诗的注释说,此诗是诗人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后在成都所作,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遭贬后归隐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在颈联中,诗人因看透了世态而想归故乡躬耕;在尾联中。作者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拟人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 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启人遐思。 D:这首短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童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6分)( )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4.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1分)

25.(1)以下不属于诗人“苦恨”原因的一项是 (2分)

A.常年客居他乡B.浊酒难以解忧C.国家动荡不安D.自身困苦多病

26.宋代罗大经指出本诗第三联含有八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至少答出三层意思。(3分)

24.(1分)七言律诗(近体诗、格律诗也对)

25.B

26.从漂泊、悲秋、年老、多病、孤独、登高怀远等角度,分析一层给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着杜甫《登高》这首诗歌的句式特点来分析,很容易得出七言律诗。1、 每首限定八句,七律共五十六字。(其开头两句称为首联,中间两句称为颔联,下面两句称为颈联,最后一句又称尾联) 2、只能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包括句与句的平仄,都有严格的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歌背景来分析,杜甫因病断酒,所以B项不符合诗人“苦恨”原因。所以选B。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先理解第三联的句意,然后根据关键词“万里”可得出作者的漂泊天涯之苦;“悲秋”表现的是作者的凄苦之情;“百年”表现是年老;“多病”表现了作者的身体多病的情形;“独”表现的是作者的孤独。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6.诗的第一、二、四句分别从哪些角度来写夜雪?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17.该诗是诗人谪居江州时写的,“折竹声”三字不仅显示了冬夜________的特点,更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16.第一句从触觉角度感知衾枕冷,可见雪之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明,说明雪大与深;第四句从听觉角度,可知雪重。(3分) 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写视听结合也可)(1分)    

17.寂静   谪居时的孤寂(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