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19.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的妙处。(4分)
20.“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二、三两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表现“幽”的。(4分)
19.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1分);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20.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细节描写。(每点1分,写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抱”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抱”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抱”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清江”抱“村流”,将清江人格化,自然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村的周边环境,从营造的优美恬静的环境氛围来看,烘托的自然是作者的惬意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理解“幽”的意思,然后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诗首联写景,颔联、颈联叙事兼描写,尾联抒情。“时事幽”统摄全诗,幽,僻静、安闲之意。如何表现这一特点,就涉及到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二三联,一句一景,用的是赋的铺叙手法,用描写角度来说,也可说运用的白描手法勾勒;第三联,写妻子“画纸”,稚子“敲针”,属于细节描写;第二联属于环境描写,第三联是人物描写,以环境的安闲衬托人物的安闲,用的衬托手法。反之,也成立,所以可说是互相衬托或映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6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均为李益的诗友。
19.此诗巧于构思,全诗皆围绕□□二字展开。(1分)
20.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借风以寄思情是一种比兴手法,“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
B.“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哉”的结果。
C.以露滴润泽绿苔的清幽环境,渲染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
D.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细微:由惊而思,由思而疑。
21.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3分)
19.(1分)闻风
20.(2分)B
21.(3分)尾联暗用钟子期与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渴望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诗中说,因为朋友不来,所以他的琴上积满了尘埃,希望“风”将朋友带来,一抚尘埃,抚琴欢聚。)(用典1分,情感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开门复动竹”是诗人听到的风吹开门,吹动竹丛的声音,并不是幻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这两句是写诗人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所以“故人来”是幻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15.第三联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战争场面的?写出了战争的什么特点?(4分)
16.最后两句采用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第一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第二句从听觉出发,写出了狂风呼啸声和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悲壮。
16.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及投笔从戎、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壮志豪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出考查诗歌的形象,“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说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从抒情手法来看,是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意对即可)
9.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③情感对比。乐情与衷情的对比:营之乐游,今之苦叹;营之欢快,今之愁(意对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想通过望乡排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20.上阕最后一句“花满溪南处士家”,似乎与前三句所写的景象不协调,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5分)
21.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20.①前三句用欲堕的晚霞、归栖的大雁、迷蒙的秋雨描绘了一幅肃杀的晚秋图(2分);②“花满溪南处士家”之景,在一片萧瑟中,却透露了诗人对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3分)。
21.情感: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绪。(2分,答到“漂泊在外”之意的1分,答到“伤感”“孤独”“无聊”三词中的一个1分。)
表现:①“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行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2分,答到“头发变白”之意即可);②通过动作细节来表现,醉酒遣愁,无聊地去数乌鸦有多少只,这都表现了诗歌主人公的孤独与无聊。(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具有视角广、景深长、富有立体感、色彩对比鲜明,充满萧瑟气氛的深秋旷野图,给人以开阔、深邃的感受。登高远眺,但见晚霞映衬之下,十里平芜一览无余,此时秋天南归的群雁正振翅归栖在远处的汀洲上。诗人通过“晚霞”、“归雁”点明时间正值萧杀的深秋。正当诗人纵目远眺之时,一阵秋雨骤降,四野都笼罩在一片雨帘之中,村外的渡口也从眼中消失,刚才还是肃爽的晚秋图,顷刻变成迷蒙昏暗浑沌一片。然而,经过雨水的滋润,溪水南岸处士家的院落中,却一扫萧瑟气氛,花朵摇曳,充满生机。这两句对仗工整,对照鲜明。中国诗歌自《诗经》起,抒发伤感情绪都十分注意环境的烘托,尤其喜欢选择黄昏、深秋、雨天来作背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结末二句所描绘的不堪景象,实是诗人内心苦闷的流露。“江州”是借用唐白居易《琵琶行》诗句,既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又有“天涯沦落人”之意。“东篱”用晋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句。“数暮鸦”则用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看来,诗人是把自己的遭遇、性格,跟这些前辈诗人相比拟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各小题。(8分)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9.诗人在前两联极写春色的美好,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8.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花能理解人的语言,迎人而笑;春草随意而生。(2分)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欢愉的心情。(2分)
9.乐景写哀情,与颈联写自己的苦闷心情形成反衬;(2分)又以心情的苦闷来衬托尾联对友情的执著,从而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上承首联,把盎然春意具体刻画出来了。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其中“花如解语”不是俗草闲花,而是流光隘彩的天香国色。诗人活用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的典故,从借指人化为实指花,创造出新的意境。无边春草,新绿欲滴,放眼花卉,撩人欲醉,春天的气息十分浓郁。然而诗人之意并不在此,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前两联诗人极写春色的美好,“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但此语与晓莺安排在一起,除了原来的含义外,又使人联想到日丽莺歌,既切合诗题“春日”,又构成明丽形象,意境大为丰富。一扫颈联的抑郁,给全诗带来了一抹亮色。所以,诗人是用前两联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对友情的执着。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这就是诗人在结构安排上别具的匠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7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8.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19.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5分)
18.燕子 兴亡
19.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__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解析】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可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结合着具体诗句来分析其表达效果。刘诗“旧时”今日“飞入”对比,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吴词化用唐人诗句典故,使全词意境深远。赵曲在寓意上与刘诗相比并无新的开掘,依然是盛衰兴亡。赵曲对燕子的刻画,特别是用“寻”字将寓意表达得更显豁了。尤其是结尾二句,直抒胸臆。利用“山坡羊”句格的特点,将“兴”“亡”对比起来,抒发感慨更有力。和刘诗相比,有散曲的风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①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①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__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2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2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6分)
21.①“抛”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②表现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1分)
22.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运用“叠词”手法(1分);②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2分);③两个“又”字暗示了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2分)。(②、③两点,任意答对一点即可)下片: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对比手法,用颜色变化,暗示时光流逝(1分);⑤以动写静,以实写虚,借乐景写哀情(2分,任写两点即可);⑥以自然界花开花落还会再有,暗示故国不再有,抒发了__遗民的深沉感慨。(2分,只答“抒发了__遗民的深沉感慨”也给2分)(⑤、⑥两点,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词句的能力。对于“抛”的赏析,可从其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抛”用的是拟人手法,其作用是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以表现作者对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语句的能力。对于题中指定的四个写景句的赏析,可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方面分析。“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叠词”,“风又飘飘”从视觉和触觉、“雨又萧萧”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出人在旅途的凄苦;同时,两个“又”字暗示了诗人经常过着漂泊的生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的是对比手法,用颜色的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季节的交替;以实写虚,借乐景写哀情,抒发了__遗民的深沉感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行香子·过七里滩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滩,又名严陵滩,即当年严光垂钓处。②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景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
20.请根据上下文,分析“但”在词中的作用。(4分)
21.简要赏析“鱼翻藻鉴、鹭点烟汀”句。(6分)
20.但:只有,仅有。①功名利禄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山水美景才是永恒。但字承上启下,由“今古空名”的感叹,到对自然风景的赞美、旷达人生的体味。②但字表明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体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流露出旷达淡然之意。
21.①诗句描写了鱼儿在明镜似的水面畅游,白鹭在水雾朦胧的沙滩栖息的图景。(画面内容)②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水中有鱼,汀上有鹭,显得生机盎然。(技巧手法)③营造了明净安闲(清新静雅)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表现热爱自然,淡看功名的思想情趣。(效果作用)④炼字精美,一“翻”字,写出了鱼儿的自在闲适;一“点”字,描摹沙滩朦胧背景下白鹭的素洁淡雅;一“鉴”字,描写出水面的平静清澈。(炼字艺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要分析“但”字的作用,其表达效果的解答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要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和所在句子的意思;二、分析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手法,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主要是表现了一种什么状态,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等等。本题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答。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过野人家有感① 陆游
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②臼:舂米的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
18.这首诗一二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生活场景?试简要分析。(4分)
19.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18.选取“井臼”“荆扉”“隔篱犬吠”“蚕饥待叶”等乡野人家特有的意象(2分),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祥和的村野农家生活场景。(2分)(意思相近即可)
19.表达了诗人遭贬后归耕田园(或归隐)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颈联中诗人因看透了世态而想归去万里故乡躬耕;(1分)尾联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达了英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归耕的无奈与愤懑。(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一、二联所描写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一、二联中,作者选取了“井臼”“荆扉”“隔篱犬吠”“蚕饥待叶”等意象,而这些意象是乡野人家特有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祥和的村野农家生活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不光要抓住诗的最后两联分析,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分析。诗的注释说,此诗是诗人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后在成都所作,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遭贬后归隐的愿望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在颈联中,诗人因看透了世态而想归故乡躬耕;在尾联中。作者借诸葛亮隐居南阳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