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因开放而飘香

A:水稻:种在水田里的稻 B:果实:从苦涩走向香甜 C:玉米:籽实比黄豆稍大 D:青苗:没有成熟的庄稼

花儿:因开放而飘香

A:水稻:种在水田里的稻  B:果实:从苦涩走向香甜  C:玉米:籽实比黄豆稍大  D:青苗:没有成熟的庄稼 

唐朝时有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江南农村游历。他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①小溪旁筒车在转动,把溪水送进田里

②有的农民扶着曲辕犁在犁田

③有的农民坐“秧马”在秧田里插占城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筒车和曲辕犁是唐朝创制的农具,秧马是宋朝时发明的,占城稻是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

25.作文题

秋天到了,枝头的果实大红灯笼高高挂;田里的稻穗条条项链闪金光;走过春夏喧闹的人也显得更成熟。一场秋雨一层凉,片片枯叶从树头纷纷飘落,天更阔了,月更明了,站在秋天里,你会有何感触有何联想?品味浓浓的秋意,阅读秋天的故事。

请以“秋天”为话题,自命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要有表达自己思考的议论性文字。

那疲倦的秋

记得在一个天高气爽,硕果枝头的秋天,我们相聚在了一起。那个秋天好美丽……转眼又一年,还是一个秋,却多了那没几分凄凉……

当我们兴高采烈的走进那个新的环境时,看见了一张又一张欢笑的脸。那时我们谁也不知道谁,但乐于交友的我们很快就打成一片了,从此我们成了一个集体——09-1,那是我们心想——永不分离。

每当有什麽集体活动时,我们总是踊跃参加。每个人都想着为这个集体做点什么,都想为这个班集体增光添彩。并且我们做到了,而且真的很出色。望着班里那一张张光彩照人的奖状和那一面面来之不易的流动红旗,老师笑了,我们也笑了。我们迎着朝阳、披星戴月努力学习,每个人都有着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儿,都有着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在阳光下,我们一起做游戏,大家欢笑嬉戏,仿佛觉得这一刻整个世界都在为我们高兴……

然而,有一天我们开始懒惰了。或许我们有些、或许我们有些放松、或许我们有些骄傲总而言之我们下降了。看着我们直线下降的成绩,老师无奈的叹息……而此时我们却是一副无所谓的心态。我们不再那摩努力的学习,只顾着玩耍取乐。上课时,下课时只顾着嬉戏……就这样那一张张光彩照人的奖状没有了,那一面面流动红旗不再光顾我们班了,老师的脸上不再有过笑脸了……老师教导我们,劝诫我们,然而这些都挽回不了同学们的心,大家依旧玩耍嬉戏。虽然我们的成绩一落千丈,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却日益加深……可是我们殊不知危机正一步一步向我们靠近,终于它到来了……

那一天阳光很灿烂,可谁会想到暴风雨将要来临……那一天那一份那一秒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还深深地记着,上课铃响了,老师却迟迟不来教室,大家都有着不好的预感……果然过了好长时间校长来到了我们教室,好委婉的语气还带着一丝请求一字一顿那摩清晰宣布着分班的消息。那一刻,天好像都塌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走出教室失落的背影,我们泪水一滴、一滴、一滴的往下掉……那不是我们的眼在流泪而是我们的心在滴血啊!望着老师无奈的表情和红红的眼圈我们心更痛了……

还是新的环境,但此时我们的心情却悲痛欲绝……如今在这个新的环境里,我们是多模想念昔日的同学和老师啊!可如今后悔又有什莫用呢?只怪当初我们不珍惜,不听话才导致最后这个分离的局面。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分离后才知道后悔,花样少年的我们不懂得珍惜……

劝诫同我们一样的花样少年珍惜现在,把握青春不要知道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话题作文,先审好题,时间是秋天,应该写和秋天有联系的故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成熟的季节,所以应该写此类题材的文章。可以扩展为和成功有关的,和努力有关的,和付出有收获有关的事情来写。秋天还是悲凉的季节,但是不能写消沉的事件,否则文章格调不高。可描写秋景,抒发感受;可记叙秋天里的故事;可发表对于秋的议论;可写自然之秋,也可写象征性的“秋”……下面是一些思考点,可供参考:“秋”是成熟、是收获,给人丰收的喜悦。“秋”是枯叶、寒霜,给人以衰败的伤感。“秋”是辛勤耕耘、奋斗的结果,“秋”不只是结果,也是一种开始,种籽不是收获的颗粒吗?“秋”是老人一生的美好写照。在不同的时代,诗人(作家)笔下的“秋”是不同的:欧阳修的“秋”充满萧杀之气,而当代作家(如峻青)笔下的“秋”则是对美好生活与美好时代的赞颂。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本作文应属于材料作文。注意环境是“秋天”,注意这个环境对于展开故事的重要性。故事的整体氛围与这个环境的协调性。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完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可描写秋景,抒发感受;可记叙秋天里的故事;可发表对于秋的议论;可写自然之秋,也可写象征性的“秋”……下面是一些思考点,可供参考:“秋”是成熟、是收获,给人丰收的喜悦。“秋”是枯叶、寒霜,给人以衰败的伤感。“秋”是辛勤耕耘、奋斗的结果,“秋”不只是结果,也是一种开始,种籽不是收获的颗粒吗?“秋”是老人一生的美好写照。在不同的时代,诗人(作家)笔下的“秋”是不同的:欧阳修的“秋”充满萧杀之气,而当代作家(如峻青)笔下的“秋”则是对美好生活与美好时代的赞颂。概念模糊、主题不集中、缺少点题的字眼、不适宜的题材入文、语病多,漏字错字严重。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一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2、“金黄的稻束” 并未引起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作者反而让人们看到了“疲倦”,听到了“静默”,为什么?

3、“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诗人为什么把“皱”与“美丽”并列?

1、“诗眼”是“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2、诗人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3、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解析:

1、诗眼是串联全诗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暗示或浓缩诗歌的主题。

2、这里是明显的对比手法的运用,难就难在为什么要这样对比,这样对比的效果是什么。考生需要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3、诗歌的主题在于对母亲劳动的讴歌,把握了这一点,此题就容易多了。

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完成: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D

2.D


解析:

1.A、B、C三项对这首诗的解说都是恰当的。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

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C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