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3.“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14.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13.【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14.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逐字逐字地理解并分析颈联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其内容归纳总结画面,并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全诗各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先分析诗中主人公过去的形象,再分析主人公现在的形象,最后加以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青弋江,在宣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peì: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22.首联勾画了一幅“ ”图,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作者用这三幅图画,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表达了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二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2.①春郊送别图(1分)。②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或惜别)和祝愿(或关切)(1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3.①对比。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反衬。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③虚实结合。首联实写送别场景。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青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两句一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无尽遐思。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前半四句环境描写,后半四句直抒惆怅心情。江南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感慨。(答出以上任何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若表达重复累赘或不通顺,则酌情扣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将首联和颔联的意思读懂,然后根据题目“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的提示,概括出首联画面的名称。再根据题目“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的提示,分析此二联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表达技巧”一语,对全诗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有论有据,对表达技巧要举例说明。比如,先指出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然后举出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的例子加以说明。指出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就应指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青弋江,在宣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peì: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21.首联勾画了一幅“ ”图,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作者用这三幅图画,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表达了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二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1.①春郊送别图(1分)。②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或惜别)和祝愿(或关切)(1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2.①对比。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反衬。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③虚实结合。首联实写送别场景。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青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两句一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无尽遐思。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前半四句环境描写,后半四句直抒惆怅心情。江南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感慨。(答出以上任何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若表达重复累赘或不通顺,则酌情扣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将首联和颔联的意思读懂,然后根据题目“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的提示,概括出首联画面的名称。再根据题目“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的提示,分析此二联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表达技巧”一语,对全诗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有论有据,对表达技巧要举例说明。比如,先指出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然后举出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的例子加以说明。指出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就应指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梅 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14.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15.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6分)

14.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15.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2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把诗句意思读懂。此诗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个数月。雨雾遮住了山,遮暗了江,天地之间朦朦胧胧,浑浑沌沌。百花凋零,天空灰朦,天地间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何况是流放囚徒?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添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 ”的基调。颔联直抒作者的思乡之愁。夜深人静的雨中,传来了猿的哀婉凄楚的悲啼,更增添了思乡之愁。愁深使得思乡之梦犹生,梦中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刚刚被浓浓的乡情、亲情裹住,公鸡却又打鸣了,天亮了,好梦也断了。在这个雨夜里,作者又何曾入过睡啊!忧乡之愁,思乡之梦,整个晚上都陷入了深深的忧情愁苦之中。作者的情绪陷入了无边的思乡雾海之中,没有北归的希望,没有天晴雨停之日,什么人能解我的思乡之愁啊。尾联,作者直接抒发思念京城的思想感情。京城虽多风尘,把白色的衣服全部染黑了,也是情愿啊;可惜,我被放逐到阴雨蒙蒙的江南,虽然是春天,潮湿闷热的天气,把白衣也全染黑了,我却回不了京城,不能北归。这是作者放逐永州几年后,仍不能量移的最感伤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诗是柳宗元在元和四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柳宗元的这首诗,写的是晚春的“梅雨”,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的思乡幽情。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情包围着作者,压在心头,无法解开。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诗中的情是浓烈得化不开,又是哀婉凄绝,读者无不为之潸然泪下!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实在是有老杜沉郁的风格。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4.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5.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6分)

14.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1 分)。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分)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2分)

15.①借景抒情(正衬、烘托),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③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手法1分,情感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读懂各句大意。诗的首句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颈联转写长期寄幕思归。末联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答案根据这样的理解归纳总结可得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进行分析。写作此诗时,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于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诗的首句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颔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颈联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蕴含着羁泊天涯的痛苦。末联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听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4.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3.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14.“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读懂颈联。此诗颈联说,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根本没有什么“大漠孤烟直”,没有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读懂全诗大意。全诗大意为:身在异乡哪儿最能牵动乡愁?就是一个人登上边塞城池的城楼时。(这儿)傍晚时从北边来的只有大雁,周围一片天寒地冻,从这儿向西去就再没有大宋的州县了。从远处传来的塞角声凄厉高亢,城外的泾河也冻住了不再流淌。你是一个穷官,我来你这儿做客,我们两个的乡愁都浓郁的没法收拾。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4.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15.“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5分)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作用: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每小点1分,共3分)

15.(6分)①用典(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的迷茫心情)(2分)。②烘托(1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1分)。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应根据首联的意思进行分析。此诗的首联主要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要求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在读懂诗句意思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作答。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初 晴 游 沧 浪 亭

苏舜钦

夜雨连明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 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③娇云:彩云,云的美称。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阴晴:时阴时晴。④帘虚:帘内无人。日薄:日色暗淡。

1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15.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14.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3分)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2分)

15.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的中的景物形象。首先应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分析表现出的情感。首句“夜雨连明春水生”,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以上就是诗中“娇云浓暖弄阴晴”所提供的意境。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第三句“帘虚日薄花竹静”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果说这句是直接写静,束句“时有乳鸠相对鸣”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诗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过诗人没有像韦应物那样明说自己“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虞丞相①挽词三首

(其一)

杨万里

负荷便宜重,经纶别有源。

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

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

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

【注释】①虞丞相,名允文,南宋抗金名臣。虞允文曾率军赢得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大捷,在南宋朝野获得极高声誉。乾道八年秋,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逝。谥号忠肃。②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③仲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14.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5.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6分)

14.用典。(1分)(1)颔联运用严武平定吐蕃叛乱与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曹操两个典故,十分贴切,概括地道出虞允文平生行迹与功业,气魄宏大,语言遒劲。(2分)(2)尾联用诸葛亮死后吓走司马懿的典故,突出了虞允文的才略过人,世无敌手。(2分)

15.(1)“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写虞允文身亡,埋骨地下,只有一弯冷月相伴,场景极为凄凉寂寞。(2分)(2)这与前面的功高盖世的业绩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使诗意曲折跌宕,而且切合悼词口吻,在对比中抒发诗人无限的感慨;既表达了对一代名臣的沉痛悼念,又饱含着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挽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本诗主要使用典故,这一点在注释中已经有所暗示,“达,司马懿的字。三国时有谚日: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这说明尾联“世无生仲达③,好来未须论”使用了典故。“杜甫在《八哀诗》中赞严武平定吐蕃叛乱:‘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说明颔联“雪山②真将相,赤壁再乾坤”也使用了典故,其中的“赤壁”一词非常熟悉,学生应能联想到赤壁之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解析:题干问“联系全诗,赏析‘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一联的意境”,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首先抓住诗歌中的景物,然后联系诗人的情感,感悟其意境。“奄忽人千古”是说虞允文身亡,埋骨地下,“凄凉月一痕”是说只有一弯冷月相伴,学生自然能体会情境的凄凉冷清;而前面两联说的是虞允文功高盖世的业绩,对比中更显出现在的凄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7.诗歌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它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什么,请简要阐释。(5分)

18.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5分)

17.诗歌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2分),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3分)。

18.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将“石壕吏”与“长生殿”作对比。(1分)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2分)增加了对百姓悲苦的同情。(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 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本题根据题干即可明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或哪些)表现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3)指出此种手法有什么效果,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很明显的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结合诗歌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