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阅读下面的诗节,完成问题(10分)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1)本节诗中首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除了首尾之外的诗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1)首尾两句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并且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答出手法2分,作用3分,大意对即可。)

(2)运用了排比和细节描写。八个细节构成排比,铺叙了大堰河极度贫穷的生活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了她对乳儿及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答出手法给2分,作用3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仔细察看诗的首尾两句,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方法;再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此节诗歌首尾两句文字基本相同,因此是用的反复修辞方法。而反复这种修辞方法大多能起到强调、加强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由于此节诗接连用了8句“在你……之后”这样的结构大致相似的语句,所以用的是排比修辞方法。对于这种方法的作用,住了要根据排比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外,还要结合这些排比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6.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5分)

17.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6分)

16. 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思乡+厌倦漂泊)(5分)

17.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6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江行》是宋代诗论家严羽的诗作。此诗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表现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全诗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雁、月、潮、天、水、舟、树等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题干问:“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是要求考生读通全诗,整体分析作者情感。诗最后一句“离家今几宿”可以读出思乡之情,诗歌第一句中“苍茫旅眺情”中的“旅”和第三句中的“舟随树杪行”都可以读出作者在漂泊,由此体会作者厌倦的原因,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颔联“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古人喜欢用残断的意象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如“残月”“笛声残”“梦断”“肠断”等等。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可春节又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有家不能归,不仅不能归,就连传书的大雁都断绝了。诗人的希望和绝望尽在其中了。“新月带潮生”一句,明月是蕴含相思的意象,既然雁声已断,不能传书,所以只能许愿与月,托它打探故乡的消息了。颔联为诗歌的第二句,从“景” 与“情”的角度来赏析,首先考虑表达技巧中间接抒情中的融情于景手法。“赏析”就要求要结合诗句联系作者情感分析。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颔联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11分)

苦寒行

【南宋】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14.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14.特点:生活苦寒(1分)。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1分)。(意思对即可。)

15. 对比(1分)。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1分)。(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风色恶”“裘薄”“甲冷睡难着”写出了边疆的士卒恶劣的生活环境。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特点:生活苦寒。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关键词及诗句分析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要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结合着关键词分析作答。诗歌将士兵与贵人两种不同的生活情景进行并列在一起,自然属于对比的手法,以此突出诗人对士兵和贵族不同的情感。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诗句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3.“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14.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13.【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14.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逐字逐字地理解并分析颈联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其内容归纳总结画面,并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全诗各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先分析诗中主人公过去的形象,再分析主人公现在的形象,最后加以对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青弋江,在宣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peì: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22.首联勾画了一幅“ ”图,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作者用这三幅图画,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表达了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3.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二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2.①春郊送别图(1分)。②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或惜别)和祝愿(或关切)(1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3.①对比。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反衬。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③虚实结合。首联实写送别场景。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青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两句一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无尽遐思。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前半四句环境描写,后半四句直抒惆怅心情。江南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感慨。(答出以上任何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若表达重复累赘或不通顺,则酌情扣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将首联和颔联的意思读懂,然后根据题目“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的提示,概括出首联画面的名称。再根据题目“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的提示,分析此二联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表达技巧”一语,对全诗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有论有据,对表达技巧要举例说明。比如,先指出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然后举出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的例子加以说明。指出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就应指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青弋江,在宣城西。 ③的的:鲜明的样子。 ④旆peì: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21.首联勾画了一幅“ ”图,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作者用这三幅图画,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表达了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选择二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1.①春郊送别图(1分)。②对友人远行的依恋(或惜别)和祝愿(或关切)(1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

22.①对比。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反衬。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③虚实结合。首联实写送别场景。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青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两句一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无尽遐思。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前半四句环境描写,后半四句直抒惆怅心情。江南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感慨。(答出以上任何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2分。只要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若表达重复累赘或不通顺,则酌情扣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将首联和颔联的意思读懂,然后根据题目“颔联刻画路云遮寺、村柳拂桥两幅画面”的提示,概括出首联画面的名称。再根据题目“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也暗示了事件的进程”的提示,分析此二联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表达技巧”一语,对全诗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有论有据,对表达技巧要举例说明。比如,先指出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然后举出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做对比的例子加以说明。指出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就应指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等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梅 雨 柳宗元

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②。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③。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释】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④素衣:本句诗谢脁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14.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15.结合全诗,体会尾联的思想情感。(6分)

14.塑造了一个被贬谪于江南,深夜难眠,满腹忧愁的诗人形象。(2分)诗人被贬于永州,内心压抑,字面上说猿啼鸡鸣扰人清梦,实质上是因为内心烦忧。(3分)

15.诗人尾联表达的是贬谪的哀怨之情。(2分)首联描写江南梅雨的昏晦苍茫写出自己内心的压抑,颔联写长夜难眠进一步写出忧愁之深,颈联南极一句写迁谪之远,北津一句则暗示回京无望,点明忧愁之因,尾联的反用典故收束全诗,抒发自己远离京城,劳苦困顿之怨。(结合诗句信息较完整4分,丢失信息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把诗句意思读懂。此诗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个数月。雨雾遮住了山,遮暗了江,天地之间朦朦胧胧,浑浑沌沌。百花凋零,天空灰朦,天地间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何况是流放囚徒?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添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 ”的基调。颔联直抒作者的思乡之愁。夜深人静的雨中,传来了猿的哀婉凄楚的悲啼,更增添了思乡之愁。愁深使得思乡之梦犹生,梦中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刚刚被浓浓的乡情、亲情裹住,公鸡却又打鸣了,天亮了,好梦也断了。在这个雨夜里,作者又何曾入过睡啊!忧乡之愁,思乡之梦,整个晚上都陷入了深深的忧情愁苦之中。作者的情绪陷入了无边的思乡雾海之中,没有北归的希望,没有天晴雨停之日,什么人能解我的思乡之愁啊。尾联,作者直接抒发思念京城的思想感情。京城虽多风尘,把白色的衣服全部染黑了,也是情愿啊;可惜,我被放逐到阴雨蒙蒙的江南,虽然是春天,潮湿闷热的天气,把白衣也全染黑了,我却回不了京城,不能北归。这是作者放逐永州几年后,仍不能量移的最感伤之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诗是柳宗元在元和四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柳宗元的这首诗,写的是晚春的“梅雨”,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的思乡幽情。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情包围着作者,压在心头,无法解开。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诗中的情是浓烈得化不开,又是哀婉凄绝,读者无不为之潸然泪下!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实在是有老杜沉郁的风格。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4.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15.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6分)

14.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1 分)。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2分)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2分)

15.①借景抒情(正衬、烘托),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春天里美丽而欢乐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②第三联借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③第四联乐景哀情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写出自己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鉴赏点不同,说法各异,合理即可)(手法1分,情感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读懂各句大意。诗的首句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颈联转写长期寄幕思归。末联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答案根据这样的理解归纳总结可得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进行分析。写作此诗时,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于同年十月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诗的首句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颔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颈联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蕴含着羁泊天涯的痛苦。末联写新滩流水在羁愁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者耳中,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听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4.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3.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14.“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读懂颈联。此诗颈联说,西北边陲,天寒地冻,极目望去,根本没有什么“大漠孤烟直”,没有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泾河水早已被冻住了,更使人觉得“塞上风云接地阴”,面对穷荒绝漠,万碛千山,耳闻声声笳角,呼呼北风,一介书生无路请缨,剩下的只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的惨不忍睹的景象和“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无穷无尽的感慨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要读懂全诗大意。全诗大意为:身在异乡哪儿最能牵动乡愁?就是一个人登上边塞城池的城楼时。(这儿)傍晚时从北边来的只有大雁,周围一片天寒地冻,从这儿向西去就再没有大宋的州县了。从远处传来的塞角声凄厉高亢,城外的泾河也冻住了不再流淌。你是一个穷官,我来你这儿做客,我们两个的乡愁都浓郁的没法收拾。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4.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5分)

15.“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5分)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作用: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每小点1分,共3分)

15.(6分)①用典(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的迷茫心情)(2分)。②烘托(1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1分)。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主要应根据首联的意思进行分析。此诗的首联主要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要求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在读懂诗句意思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作答。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两句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