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请根据下面的要求作文。
冬天是雪的季节。下雪了,我们心花怒放;下雪了,我们心潮澎湃;下雪了,我们思绪万千……
要求:写一篇与“雪”有关的文章。可以写人、记事、状景,也可抒发情感、发表议论。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答案】
【习作示例】
我喜欢雪天
喜欢雪天的人,必定有颗其表圣洁,其质宁静的心。
大自然造就了这季节的精灵,造就了雪。没有雪,你怎会感觉得村庄银妆玉砌,天地一片苍茫,生命博大精深?
最美的雪,只有在严冬到来之后才有,只有在春季来临之前才有。
我喜欢雪天。在这个城市生活十几年了,虽然生活得卑微,但并不自卑,虽然生活得疲惫,但并不自怨,许多时候,都想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在冰封的小河旁,在如幕的原野里,在凛冽的寒气中,让思想静静地沉默。这么多年来,是什么让一颗洁白的心灵远离岁月的尘埃?
是雪。雪飘来的时候,大地的万物静立不动,雪地里的人们和远处的树木构成一幅清纯的淡水墨画,不用太多的渲染也是一种少见的纯美。雪无声地飘着,象轻柔的小手,掠过宁静的眼眸,滑入如水的心境。曾经的无耐与浮躁,曾经的烦燥与苦闷,这时被纷纷的雪花轻轻拂去。在雪中,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单纯,心情原来可以如此宁静。
月色淡淡,穿过轻盈的云层,柔柔洒向人间,恰似一片逝水年华中的追忆。这个时候,有雪轻轻飘零,穿过枯树,斜过瓦菲,落在童年里的村庄,象时光一样悄无声息。屏住呼吸,用心聆听,这时会隐约听到雪有节奏的心跳,那是音乐的节拍,是激情的驿动,是岁月的歌声,如清风淡淡,如炊烟绵绵,如钟声悠悠,如花枝颤颤。一颗心紧缩着,本能地抵御着袭入的寒气,诵颂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放飞着“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畅想,遥忆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美好时光。然后,雪又剥开我紧锁的灵魂,轻轻地擦拭玷着斑斑锈迹,呈现出初春时村庄一样的颜色。每一次落雪,都是一次生命的冼礼,都让我找回了最初的感动,都让我不堪重负的灵魂变得轻松,变得无所顾忌。
雪天是严冬盛情的邀约,是一种诗意的象征,雪天在每个人心中铺开一种驿动的情怀,分开过去和未来;雪天,预示着冬天的结束,也预示着新一年的来临。雪天不仅是劳苦的人们歇息的日子,也是善思的人们观察人生的驿站。在雪中,细细欣赏和品味那一幕幕精彩的人生片断,一段段令人肃然的人生故事。雪天寂静的故乡,那熟悉而遥远的儿时记忆,显然被现在的喧闹所替代。你或许会为远去的岁月而感到失落,但你更会为明天未知的生活而变得激奋不已。
我喜欢雪,是因为我喜欢生活。喜欢过去的岁月,也盼望将来的岁月,回味所有的日子其实都是一种由衷的幸福。其表宁静、其质圣洁的人,喜欢雪的颜色,喜欢雪的深层意义。在万籁俱寂、无所事事的夜晚,雪随意地飘过额头、脸颊,那种磅礴的气势,使人立即有种宁静、空灵、旷远的感觉。站在苍茫的大地上,用心聆听,会觉得对生活透彻心灵的热爱,油然而升上心头,然后所有的不快、所有的难堪都不重要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时应首先仔细阅读材料,弄清材料含义。材料主要写“雪”,写“下雪了”我们的思绪。因此,应抓住“思绪”二字做文章。题干只要求写与“雪”有关的文章,并且文体没有限制,可以写人、记事、状景,也可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于是构思时最好先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擅长的文体。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 。 , 。 , ,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⑥③④②⑤ C:③④②⑤①⑥ D:④③①⑤②⑥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4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①⑤②⑥③④(连续排列正确4处得2分,排列完全正确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段阐述的对象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其特点是有意境。①中有“中国古典园林”,应排最前;⑤与①相对应;⑥与②相对应;③④是对“意境”的解说,④与后文衔接,由此可得到答案为①⑤②⑥③④。高考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一考点反映在试卷上,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4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_____________,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①⑤②⑥③④(连续排列正确4处得2分,排列完全正确得4分)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 。 , 。 , ,是由客观景物的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是一种情景交融,神、形、情、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⑥③④②⑤ C:③④②⑤①⑥ D:④③①⑤②⑥
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4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 ,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镜”相结合的美学范畴
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
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
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
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答: 。
①⑤②⑥③④(连续排列正确4 处得2分,排列完全正确得4分)
26.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
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启人神思。
D.这首短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童心。
A
【解析】
试题分析: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判断不准。本诗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拟人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
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启人遐思。
D.这首短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童心。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综合考查诗歌的鉴赏内容,需要逐项加以分析,得出答案。A,“夸张”没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习题。(8分)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25.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4分)
26.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4分)
【答案】
25.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山晚”“晴空”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②用比拟,以“明镜”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③以动写静,“夹”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感,令人遐想。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明镜”让彩虹的色彩更为瑰丽,“彩虹”使“明镜”更为清澈晶莹。(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手法支持阐释即可)
26.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刻的孤寂溢于言表。(2分)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中凄风苦雨的写照。③诗人登高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深沉苦闷,五味俱陈。(②③两点,点到即可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在颔联中诗人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 !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谢朓,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呢?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解析:
(“断肠人”并没有宿在“小桥流水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