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 晴 游 沧 浪 亭①
苏舜钦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 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 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 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8.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8. 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生机勃发、静谧安宁的画面。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由衷喜爱沧浪亭景色的心情。
9.①情景交融。全诗无一字言情,但景中寓情,以景传情。②运用拟人。“娇”“弄”两字神韵毕现,描绘出时而薄云遮日、时而云破日出的阴晴不定的景象。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或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二、诗歌鉴赏(6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⒎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都写出了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杜诗的“凭轩”句和萧诗的“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杜诗“戎马关山北”一句,是指西北边防正处在战争频繁的多事之秋。
D.萧诗“得句鹭飞处”的意思是,作者看到白鹭翩翩起舞,产生了灵感,从而吟成佳句
⒏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仿佛把浩渺无垠的洞庭湖水展现在我们眼前。
B.萧诗最后两句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国家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7 B萧诗“看山”句尚未登楼。
8 C萧诗无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文天祥的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3.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14.下阕中描写的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3.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1分)。
14.“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用了双关的手法,“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
14.
试题分析:“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4. 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4.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15.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要熟知诗歌的基本格式,对于古诗而言,基本上前两联(或前两句)写景,后两联(或后两句)抒情,所以做这题,考生要抓住诗歌的后面两联或两句的内容。从“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可知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从“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可知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末卜的感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主要考查手法,从“主要”可知要答最主要的,运用较多的手法;“哪种”可知要答一种手法,不能多答。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手法,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中秋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一年后杜甫逝世。
8.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 ,简要回答。(5分)。
答:
9.“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苦”?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6分)
答:
8.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云帆一片,征途千里,极目四望,枫树成林。(3分)美丽的春江春景反衬了诗人暮年南征的愁苦悲哀,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哀情。(2分)
9.①颔联表现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羁旅之苦;(2分)
②颈联表现了南征之苦:年老多病,仍想报效朝廷,现实的命运却迫使他南征;(2分)
③尾联表现诗人一生苦吟,不被赏识的寂寞之苦。(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8、首联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9、诗的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具体分析。(6分)
8.夜风吹拂,竹叶潇潇,入室生凉,郊野茫茫,月光普照,一望无际。(2分)首联勾画出了秋夜村居(1分)的一派孤寂宁静(1分)的景象。
9、“万事干戈里”,诗人思考着千桩万桩事,都与战事有关,(1分)“空悲清夜徂”,诗人悲叹凉夜白白过去。(1分)表现了诗人在动乱岁月深切地关注国家和百姓的命运(1分)、忧国忧民(1分)的思想感情。
【解析】(1)试题分析:首联“竹凉侵卧内”,写凉气渐渐侵入卧室内;“野月满庭隅”写月光洒满庭院;表明时已入夜。主人公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听到窗外竹叶萧萧,一会儿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对着旷野心事浩茫……。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
(2)试题分析: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真可谓寂孤老倦。尾联突出表现诗人为“万事干戈里”彻夜难眠,表达了对国事民情的忧虑,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谪仙怨
[唐]刘长卿
晴川①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②。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③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晴川:晴朗的江面。②携:分离。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友人梁耿同遭贬谪的境遇。
8.词的首句“晴川落日初低”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整首词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感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首句写江上夕阳西沉的情景,点明时间已是傍晚(2分),意味着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1分),引出下文别离之后的各种情感(2分)。
9.答案:①直抒胸臆,词中以“惆怅”直言离别的哀愁,以“恨”直言贬谪之苦。②寓情于景,以“孤舟”“流水”“白云”等意象寄寓宦途漂泊的悲叹,以“明月” 寄托思念的情怀,以“春草萋萋”寄寓贬谪的愁苦。③用典,假借贾谊谪长沙的典故,表现自己与梁耿同遭贬谪、怀才不遇的痛苦。(答对一点,包含手法和分析,可得3分,答对任两点可得满分)
诗歌鉴赏:上片回忆,再现当时送别梁耿的情景。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这时只见野地平阔,春草蔓延,暮归的飞鸟在旷野上忽远忽近地飞旋,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下片写别后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被贬谪的遗恨。“白云”“明月”两句写自己常望着云和月怀想梁耿,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最后两句抒写自己与友人被贬谪的悲恨,“长沙谪去”,用西汉贾谊因遭权贵中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一事,表达了郁结于心头的怅恨,末句写想念远谪的友人,望着蔓延的春草,更觉惆怅。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10分)
燕燕①
燕燕于飞,差池②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③。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 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④,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⑤之思,以勖⑥寡人。
【注】①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一首送别诗,姑娘要远嫁他方,兄长送别,依依不舍。②差池:音词,池,参差。③颉:音结,上飞;颃:音航,下飞。④仲氏:少女。任,是姓。只:助词。⑤死去的父亲。⑥勖:音续,勉励。
8.诗的前三章都用“燕燕于飞”开头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三句诗反映的感情有何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6分)
8.前三章用飞翔的双燕起兴,双燕在空中自由飞行,姿态各异,呜叫之声婉转欢快,以此暗指兄妹之间亲密的手足情深。
9.“泣涕如雨”“伫立以泣”“实劳我心”,虽然都表现了与妹妹离别的悲泣,但感情的程度却各不相同。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不同程度的感情阶段:首先是大哭,其次是抽泣,第三则欲哭无泪的伤心阶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8、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9、①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②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8分)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刘长卿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8、“谁听石上泉”中的“谁”字有的版本作“也”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9、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8、(1)(示例一)“也”字更好。内容上,写出了鲍禅师既赏山中月,又听石上泉的悠闲生活。格律上,“也”与“犹”对仗工整,读来流畅、自然。
(示例二)“谁”字更好。营造了苍凉、荒芜、凄清的意境。故居仍在对着山中明月,却久已无人居住,还有谁去听那清泉流经岩石发出的优美声音?主人去了哪里?做什么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也给诗歌增添了几分精彩。(4分)
9、(1)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与盼望(2)作者与鲍禅师深厚的情谊(3)作者对出家人生活的向往,喜欢出家人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思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