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
曹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②。
【注】①女萝:一种蔓生植物。②五湖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1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颔联和颈联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诗句谈谈。
19.孤苦无依的惆怅,对远离尘嚣的向往。
20.颔联: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1分),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2分);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考虑,作者说“桐树心孤”,实指自己内心孤独;“当欢却惆怅”写自己的惆怅之情;“全家欲上五湖舟”结合诗后注释可知“五湖舟”是运用典故,表达的是想像范蠡一样泛舟五湖、远离喧嚣的情感。另外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标题“怀知己”考虑,分析诗人情感一定要全面,尽量不能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一联中,“人尽醉”与“独生愁”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也可),“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一联中,作者写“女萝力弱”、“桐树心孤”,表现了自己的愁情,其手法为象征或托物言志,答拟人融情入景也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彭蠡湖晚归
白居易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17.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具体赏析。
18.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就此简要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
17.描绘了一幅幽静、色彩丰富的暮日春景图。(1分)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静静的夕阳挂在天边,而飞鸟给幽静的画面增添一丝灵动;(2分)飞鸟千白点,夕阳的红艳,色彩对比,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煞是优美。(2分)
18.诗中写了作者所见,有天色,有桃花,有飞鸟,有落日,景色优美。(1分)作者触景生情;(1分)想到自己迁徙异地,作客他乡,加之衰病缠身,登高望远时,不禁悲从中来,愁绪万千。(1分)(答乐景衬哀情,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核描写的方式,描写的方式角度主要有动静、虚实、正侧、感官、空间等。审题可知,对象是“飞鸟”“日”,找出直接写飞鸟的句子——“千白点”,直接描写“日”——“半轮红”,然后分析可以得知,既有感官描写(白—红,色彩),也有动静描写(飞鸟—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情和景的关系主要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思路如下,先找出景—“有天色,有桃花,有飞鸟,有落日”,再看情——“迁客,病身,愁人”。如果先有景,后有情,定是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迁徙异地,作客他乡,加之衰病缠身,登高望远时,不禁悲从中来,愁绪万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远
唐 杜甫
肃肃①花絮晚,菲菲②红素轻。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③。
注释: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 ①肃肃,花落的声音。②菲菲,花落的样子。③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9.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
20.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
19.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1分),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之情)(2分)。
20.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目是填空题,考的是考生对诗歌中时间和情感的把握情情况。答案在诗歌后两句“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③。”第三个事件是“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表达的情感由“关中乱”“ 故乡归不得”“亚夫营”可以推断是忧国忧民。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要从意象、意境、诗人角度入手。意象、意境就是之歌中具体描绘的景象特点,本题中,诗歌后两句描写的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作者方面就要做到知人论世,例如本题中,作者为杜甫,而杜甫诗歌的主要情感就是“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答题关键词“颔联”“ 无景之景”考生首先阐明“”的含义“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接着结合颔联来分析。“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题中考察景物描写的妙处,颔联中“惟”“独”两字将景物写活了,这就是所谓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炼字”,体会诗歌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昼眠呈梦锡
孔平仲
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
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
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
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
12.颔联中的“入”和“吹”字运用的非常妥帖,请加以分析。
13.请结合全诗赏析“落花帘外自纷纷”一句。
12.“入”是“进入”“融入”的意思,“吹”是“吹拂”“吹散”的意思,(1分)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十分妥贴。(2分)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 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说明这一觉睡得很香。(2分)
13.昼眠后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2分)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2分)昼眠后的诗人怡然自得地欣赏着这黄昏时节的景色,表面上 悠闲自在。实则从诗人对“自纷纷”的落花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来写,含蓄隽永,余味无穷。(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里侧重考查的是炼字,回答该题,应当首先理解“入”和“吹”的意思,然后再考虑它们在句中的意思以及表达效果,“春入四支浓似酒”的意思是 :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风吹孤梦乱如云”是回忆昼眠中的情景。“孤梦”,说明这一觉睡得香甜安稳,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用“吹”写出风吹散孤梦的情景,十分妥贴。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应当从表达技巧角度考虑,解答该题,首先要确定诗句所运用的技巧手法,这是诗歌最后一句,是写景的句子,因此手法为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分析时应当指出作者借什么样的景,抒发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20.前五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1. 请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的含义。
20.诗人抓住琉璃钟(杯)、琥珀浓(酒)、真珠红(酒)、“烹龙炮凤”(肴馔)、罗帏绣幕(宴庭陈设)等物象描绘了筵席的华贵丰盛。主要采用了夸张、借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沉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6分)
21.形象说明“青春将暮”,生活没有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借助联想、想象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5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前五句写筵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鍾”,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它们分别属于形容(“琉璃鍾”形容杯之名贵)、夸张(“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法)、借喻(“琥珀浓”“真珠红”借喻酒色)等修辞手法,对渲染宴席上欢乐沉醉气氛效果极强。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近几年,表现手法的考核也是频繁出现。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而本题则更为侧重表现手法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烹龙炮凤”,即为夸张,而“琥珀浓”“真珠红”,则是借喻酒色。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面写的是行乐,这两句则意味“须及春”。铸词造境愈出愈奇:“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在桃花之落与雨落这两种很不相同的景象中达成联想,从而创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比任何写风雨送春之句更新奇、更为惊心动魄的境界。想象与联想活跃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正是李贺形象思维的一个最大特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该题虽然显性考核诗句的含义,实则考核具体分析诗句,即对诗歌语言的艺术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桃花乱落如红雨”,理解时应抓住前句“况是青春日将暮”,字面意思为生活没有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且其中的为了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的表达效果,故借助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 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
②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16.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7.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16.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描绘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春天美丽景象,而面对乐景,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可见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17.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颈联关键词句分析作答。颈联中关键词“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写出了春天美丽景象,而由诗歌注释可知,“不分”“生憎”表现出的是诗人的反感态度,故采用的是以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将诗人离别的悲哀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诗歌注释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抓住诗歌前四句大意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和首句“童稚情亲四十年”可知,作者与路六侍御的童年伙伴关系及重逢的喜悦之情;“两茫然”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战乱带来的感伤离乱之感;“相逢是别筵”将诗人与友人相见却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答题时,可从以上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酒楼秋望
华 岳①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4.本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1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4.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2分)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2分)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1分)
15.①尾联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2分)②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2分)③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感情更加激越。(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特色的题目,从诗歌中高低和颜色等着手分析,还有注意在抒情上的特色“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句写景的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结合,着眼点注意视听结合,绘声绘色,手法注意动静、虚实以及情景关系,此题主要的特征是高低俯仰和顺序和视觉的角度以及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题时注意集合诗句分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题目,诗歌的情感注意抓住诗歌中“恨”来分析,应该是报国无路(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抒情方式主要的分析抓住前半句的直抒胸臆和后半句的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尾联中的“恨”进行分析。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文后各题。
夜雨
黄景仁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4.诗的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5.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4.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的心情。(3分)
15.李商隐的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友人(或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未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去的无奈。(3分)而本诗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在外漂泊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苦,还有探切的思乡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颔联”,再根据“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知考查的表达技巧。“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一喜一恐,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高兴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矛盾的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此题抓住情感词“喜”“恐”进行分析,很容易得出对比的手法,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分析题干“与李商隐《夜雨寄北》相比,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不同”,答题时要对比李商隐的诗来答,两首诗情感都答,抓住诗中的“百感”“喜”“恐”“愁”“寒”“思亲”“可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李诗抓“归期”和想象的手法,黄诗抓住诗中的“百感”“喜”“恐”“愁”“寒”“思亲”“可堪”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25.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26.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27.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25.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三百叠的群山中一闪而过,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3分)
26.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淸泉橫道;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4分,每点2分)
27.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4分,每点2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修辞方法的把握情况的。首联“三百叠”写数量之多,“一抹” 写行动之快,这是运用夸张手法来写的。可以结合整首诗理解首联的思想感情,也可从“青山”的背景,“快’“轻”这两个形容词的使用,看出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言语实践。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就要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因此,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考试大纲》限定考查九种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设问、反问。正确运用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和掌握这八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此外还有反复、反语、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修辞方式。如文中为表现诗人心情的轻松愉悦,故运用“快’“轻”这两个形容词。所以答题时应具体结合语体、具体的语境、人物角色等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
26.
试题分析: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对写景内容的把握情况的。颔联和颈联从环境和生活两方面展示野 人生活,如颔联的“倚山修竹”“横道清泉”是“野人舍”的环境特征,颔联的“芒鞋竹 杖”“蒲荐松床”是“野人舍”的生活用品。每个方面概括 1 分,对概括的说明 1 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
27.
试题分析:理解这首诗要联系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再就是品味相关的语句,探讨其中蕴含的 感情。苏轼作为豪放派词人,好多诗作实在反映乌台诗案被贬谪后的情感态度,而且他的 诗歌往往在诗的尾联直接表达情感态度,山居环境中的萤火虫恰好就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试题中对这三类形象的鉴赏都出现过。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考查角度:把我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景物形象——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俊俏、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中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事物形象——象征意义,从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本诗中“孤萤”这一形象,即为事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苏轼”的身世,结合“苏轼”的处境,分析其塑造的形象“孤萤”的象征意义;抓住物象的特征“孤萤夜深自开阖”及作者在诗中所包含的感情——“内心的孤寂”。其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诗中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和评价用语的感__彩,分析出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归
唐 庚①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②花间合,孤城③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唐庚:北宋诗人。宋徽宗年间,被贬逐到惠州(今属广州)安置。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商业繁盛之地。
13.本诗颔联中的“合”“圆”二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名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合”“斜”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
14.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13.8.本诗中的“合”和“圆”都有“环绕、围拢”的意思(2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2分),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1分)。(意思对即可)
14.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2分)。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2分)。强化了抒情的力量(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合’‘圆’二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颔联“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繁花中小小集市自开自合,绿柳外孤城围成一个圆。考生要先解释两字含义“环绕、围拢”,然后描绘景象“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最后写出作用“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竞”“闲”两个字对仗工稳、传神生动。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合”“圆”二字在诗歌颔联 “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集市上花团锦簇、城郭外绿柳环绕的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合”“圆”二字在诗歌颔联的作用是突出表现了南国春光之盛。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赏析。’是考察诗歌情与景的关系。题干中要求“赏析”,这就要求考生点明“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还要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景”与“情”的关系第一类,以景衬情。以景衬情又可分正衬、反衬。正衬、反衬又各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乐”景正衬“乐”情;第二种情形,“哀”景正衬“哀”情;第三种情形,“乐”景反衬“哀”情;比如本诗用春归丽景反衬无限愁情。前面写东风骀荡,遍地皆绿,花繁叶茂,春光烂漫;结尾才急转直下,极写愁情之重,难以排遣。强化了抒情的力量。第四种情形,“哀”景反衬“乐”情。第二类,以景喻情。借助比兴,抓住景物和情感世界的相似之处,赋予景物某种特定的内涵,传递出主人公在特殊环境下的情感信息。第三类,以景拟情。诗歌中“景”和“情”在许多场合是相伴相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第四类,以景显情。赋予笔底景物特定意向,做到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第五类,以景征情。“征”即象征,也即借某种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抽象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景物的象征意义一般是固定的,如“岁寒三友”,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竹象征正直不折的气节,梅象征坚强不屈的意志;再如,菊象征不畏风霜,杏象征幸福,桃象征长寿,牡丹象征富贵,荷花象征清白,折桂象征荣耀;又如,桃李代表门生,垂柳表示依恋,霜雪代指形势残酷。当然也有人另创新意,自当别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