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5分)
次萧冰崖梅花韵 赵希路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1)一、二句是从哪些方面写梅花的?作者赋予了梅花什么样的品性?(3分)
答:
(2)从后两句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2分)
答:
15.(1)答:首先写其形态,用冰、美玉比喻梅花的洁白、晶莹,再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净无瑕”;(1分)然后写梅花的生长之地,梅花长在偏僻、幽静的竹林外,溪水边的处士人家。(1分)作者赋予了梅花高洁、孤远(答超脱、孤傲、洁身自好之类相近的词语亦可)的品性(1分)
(2)答:作者自比梅花,(1分)而世人真正所爱还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因此怀有抑郁不平之气(1分)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题。
齐安郡晚秋① 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1)颔联写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颈联写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中。(分析2分)诗人看似游赏山水,闲适自得;但实际上,酒醒人散见雁来,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政治上受排挤的失落。(感情2分)
(2)艺术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可)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的典故,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垂钓进行对比,诗人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抓住关键词描述颔联和颈联的句意,根据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云”“水”“堪赏”“自如”烘托出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颈联中,作者通过“残”“孤”把自己酒醒后的孤独感表现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艺术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来分析,尾联“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赤壁争雄”很明显是运用了历史典故的手法;“唯有”一词将争雄的英雄与蓑翁进行对比;由注释作者的背景资料可知,作者是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故答题时,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是“野人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人骑快马、着青衫,在三百叠的青山中一闪而过(1分),用夸张的手法(1分)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1分)。
(2)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清泉横道(2分);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2分)
(3)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2分);以孤萤自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着对表现手法的理解,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修辞手法常考的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手法。做赏析题需要留心题干,“简析”二字很重要,表示答完手法和情感,还要有对诗句的解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对整首诗歌的感知与理解,从中找到能表现出“野人舍”的关键词分析概括。诗中描写“野人舍”的地方主要是颔联和颈联。颔联写了室外的修竹和清泉;颈联着重写了竹杖和松床。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要看清题干问法,即考查“孤萤”形象的作用,思考时,要注意,“孤萤”作为自然事物,可作为环境描写来思考,因此可结合着渲染的环境氛围,结合着“孤萤”的含义分析作答。因为已有“孤”字,表达诗人的孤寂之情;尾联因为是景物描写,可以考虑景物的作用,因前一句“夜深”加上“孤萤”,不难想到衬托环境的幽静。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4.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5分)同意(1分)理由:从意境上看,孟浩然诗仅限于洞庭湖、云梦泽、岳阳城,境界还不够广阔;而杜甫诗写洞庭湖,其意境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天地都包容在内,境界广阔而旷远;意境的广阔表现出诗人博大的情怀。(4分,意合即可。如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2】(6分)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伤己忧国的思想感情。(2分)第三联写诗人失去亲朋消息,自己既老且病,与孤舟为伴,漂泊在外,流露出孤苦无依的悲伤。(2分)第四联写战乱不休,诗人感伤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动荡不安的国家局面的忧伤。(2分)(意合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这种说法”指的是“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思是杜甫心胸可以吞下几个洞庭湖,比孟浩然博大的多。弄懂题干要求后,结合此诗,阐释理由即可。答题时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将两诗比较,能说明观点即可。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不可脱离诗歌妄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表现情感的关键词:老病,无,有;戎马,涕泗。容易分析出第三联是写自己的孤苦窘状,第四联是写战乱堪忧。答题时,抓住这些体现情感的词语进行分析即可。答题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写了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评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3.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4.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
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
③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14.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 “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
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寻宴上有怀知己
曹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笙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②。
【注】①女萝:一种蔓生植物。②五湖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于五湖。
1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颔联和颈联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诗句谈谈。
19.孤苦无依的惆怅,对远离尘嚣的向往。
20.颔联:用了反衬(或对比)的手法(1分),诗人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2分);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考虑,作者说“桐树心孤”,实指自己内心孤独;“当欢却惆怅”写自己的惆怅之情;“全家欲上五湖舟”结合诗后注释可知“五湖舟”是运用典故,表达的是想像范蠡一样泛舟五湖、远离喧嚣的情感。另外也可以联系诗歌的标题“怀知己”考虑,分析诗人情感一定要全面,尽量不能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一联中,“人尽醉”与“独生愁”形成鲜明对比(反衬也可),“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一联中,作者写“女萝力弱”、“桐树心孤”,表现了自己的愁情,其手法为象征或托物言志,答拟人融情入景也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彭蠡湖晚归
白居易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17.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具体赏析。
18.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就此简要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
17.描绘了一幅幽静、色彩丰富的暮日春景图。(1分)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静静的夕阳挂在天边,而飞鸟给幽静的画面增添一丝灵动;(2分)飞鸟千白点,夕阳的红艳,色彩对比,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煞是优美。(2分)
18.诗中写了作者所见,有天色,有桃花,有飞鸟,有落日,景色优美。(1分)作者触景生情;(1分)想到自己迁徙异地,作客他乡,加之衰病缠身,登高望远时,不禁悲从中来,愁绪万千。(1分)(答乐景衬哀情,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主要考核描写的方式,描写的方式角度主要有动静、虚实、正侧、感官、空间等。审题可知,对象是“飞鸟”“日”,找出直接写飞鸟的句子——“千白点”,直接描写“日”——“半轮红”,然后分析可以得知,既有感官描写(白—红,色彩),也有动静描写(飞鸟—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情和景的关系主要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思路如下,先找出景—“有天色,有桃花,有飞鸟,有落日”,再看情——“迁客,病身,愁人”。如果先有景,后有情,定是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迁徙异地,作客他乡,加之衰病缠身,登高望远时,不禁悲从中来,愁绪万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远
唐 杜甫
肃肃①花絮晚,菲菲②红素轻。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③。
注释: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 ①肃肃,花落的声音。②菲菲,花落的样子。③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9.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
20.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
19.故乡有军营(或故乡不得归)(1分),家国之思(或忧国思乡之情)(2分)。
20.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目是填空题,考的是考生对诗歌中时间和情感的把握情情况。答案在诗歌后两句“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③。”第三个事件是“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表达的情感由“关中乱”“ 故乡归不得”“亚夫营”可以推断是忧国忧民。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文学作品的情感要从意象、意境、诗人角度入手。意象、意境就是之歌中具体描绘的景象特点,本题中,诗歌后两句描写的都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作者方面就要做到知人论世,例如本题中,作者为杜甫,而杜甫诗歌的主要情感就是“忧国忧民”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答题关键词“颔联”“ 无景之景”考生首先阐明“”的含义“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到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接着结合颔联来分析。“鸟雀”“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有独特意蕴,“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题中考察景物描写的妙处,颔联中“惟”“独”两字将景物写活了,这就是所谓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考生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这些“炼字”,体会诗歌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昼眠呈梦锡
孔平仲
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
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
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
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
12.颔联中的“入”和“吹”字运用的非常妥帖,请加以分析。
13.请结合全诗赏析“落花帘外自纷纷”一句。
12.“入”是“进入”“融入”的意思,“吹”是“吹拂”“吹散”的意思,(1分)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十分妥贴。(2分)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 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说明这一觉睡得很香。(2分)
13.昼眠后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2分)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2分)昼眠后的诗人怡然自得地欣赏着这黄昏时节的景色,表面上 悠闲自在。实则从诗人对“自纷纷”的落花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来写,含蓄隽永,余味无穷。(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这里侧重考查的是炼字,回答该题,应当首先理解“入”和“吹”的意思,然后再考虑它们在句中的意思以及表达效果,“春入四支浓似酒”的意思是 :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风吹孤梦乱如云”是回忆昼眠中的情景。“孤梦”,说明这一觉睡得香甜安稳,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用“吹”写出风吹散孤梦的情景,十分妥贴。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应当从表达技巧角度考虑,解答该题,首先要确定诗句所运用的技巧手法,这是诗歌最后一句,是写景的句子,因此手法为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分析时应当指出作者借什么样的景,抒发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20.前五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1. 请简要分析“桃花乱落如红雨”一句的含义。
20.诗人抓住琉璃钟(杯)、琥珀浓(酒)、真珠红(酒)、“烹龙炮凤”(肴馔)、罗帏绣幕(宴庭陈设)等物象描绘了筵席的华贵丰盛。主要采用了夸张、借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沉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6分)
21.形象说明“青春将暮”,生活没有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借助联想、想象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5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此诗用大量篇幅烘托及时行乐情景,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前五句写筵宴之华贵丰盛:杯是“琉璃鍾”,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令人心醉,无以复加。它们分别属于形容(“琉璃鍾”形容杯之名贵)、夸张(“烹龙炮凤”是对厨肴珍异的夸张说法)、借喻(“琥珀浓”“真珠红”借喻酒色)等修辞手法,对渲染宴席上欢乐沉醉气氛效果极强。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近几年,表现手法的考核也是频繁出现。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而本题则更为侧重表现手法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烹龙炮凤”,即为夸张,而“琥珀浓”“真珠红”,则是借喻酒色。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面写的是行乐,这两句则意味“须及春”。铸词造境愈出愈奇:“桃花乱落如红雨”,这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青春将暮”,生命没有给人们多少欢乐的日子,须要及时行乐。在桃花之落与雨落这两种很不相同的景象中达成联想,从而创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比任何写风雨送春之句更新奇、更为惊心动魄的境界。想象与联想活跃到匪夷所思的程度,正是李贺形象思维的一个最大特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该题虽然显性考核诗句的含义,实则考核具体分析诗句,即对诗歌语言的艺术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桃花乱落如红雨”,理解时应抓住前句“况是青春日将暮”,字面意思为生活没有多少欢乐的日子,须及时行乐。且其中的为了创造出红雨乱落这样一种奇异境界的表达效果,故借助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