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项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晴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1.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21.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3分)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联写离别的哀痛。“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挚友间的远别是伤感的,这是一种“行子肠断”、“居人愁卧”的黯然销魂的场景。这里作者很形象地描绘了临别一瞬的凄恻容态,反映出朋友间的深情。这两句破题切情,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三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泽,秋天时雁行南迁,宿在湖泽间。下句写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官署、驿舍、行道多种落叶乔木槐树,有“官槐”、“行槐”之称。蝉出现于夏秋间,吸食树汁;“无蝉”,也是时届深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我将想起寄停北方的人,盼你能象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你在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 别
李 中
行杯酌罢歌声歇,不觉前汀月又生。
自是离人魂易断,落花芳草本无情。
都门送别
沈 彬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1)两首诗中写野外植物的句子各起什么作用?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哪一句与“岸柳萧疏野荻秋”句的感受相同?
(2)古人送别诗往往用浓墨于送别场面,但李诗却别具一格。请指出其特别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3)诗评家云:沈诗写离别之情,妙在不从正面落笔。请结合全诗内容,作具体分析。
(1) 李诗中的作用是:以草木的无情衬托(反衬)人情感的深沉。沈诗中的作用是:写出送别时凄清的景象,渲染(烘托)黯淡的气氛。
杨柳岸晓风残月。
(2) 李诗首句没有写送别的宴席场面,交代送别宴席结束。第二句写宴后月升,突出宴时之长。进一步突出两人长久沉浸在分别的痛苦中。
(3)沈诗首句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渲染出送别的黯淡气氛。第二句中的“莫回头”独出机杼,劝行客不要回头,恐回头又增几份愁苦。(采用对写法)委婉地写出了离别之苦的深重。末句用比喻,以水喻剑,水难断离愁,加倍烘托出离愁的绵长。
【解析】
(1)试卷分析:本题鉴赏诗歌中所选意象的作用,诗人选择意象,是为了借此突出自己的情感,渲染出与情感相应的氛围。本句 “落花芳草本无情”是借芳草无情反衬人的多情;“岸柳萧疏野荻秋”是渲染离别时的凄清气氛,表达诗人离别时的哀伤。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卷分析: 本题考察从诗人的别具匠心。诗人为了突出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别出心裁的从内容、视觉选取上表现。本诗作者就是避开了离别场面的伤感,而是从宴会结束,明月已升,可见宴会时间之长,突出与友人之间难舍的情谊。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卷分析:本题分析诗人抒情所借助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的技巧包括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对比 、衬托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有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本诗中既有借景抒情,又有比喻,还有从对方写起的对写。学生可以联系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
答:
(1)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萧萧疏竹,泠泠水声,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 (2)反衬手法,以动衬静,“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3) 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
【解析】
试题解析:
(1)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同时还要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露水、月光,竹声、水声,这些凄冷之景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意境。抒发了孤独寂寞的情感。
(2)表现手法是指诗歌为更好的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④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⑤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本诗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用水声和鸟声,以声音来衬托周围的静,是典型的反衬手法。
(3)题干中问道“如何”二字,也就是间接在问表达寂寞之情的手法,前六句是间接抒情,通过夜不寐及周围的环境来衬托寂寞,最后两句的直接点出寂寞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下题。
塞 上 闻 笛
张 祜
一夜梅花笛里飞,冷沙晴槛月光辉。
北风吹尽向何处,高入塞云燕雁稀。
夜 笛 词
施肩吾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26.第一首诗末句中的“稀”字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27.请联系已学诗词,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的“西楼”意象的作用。
28.两首诗在描写笛声的艺术技巧上有何异同?
26.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1分)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1分)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1分)
27.“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1分)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1分)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1分)
28.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2分)不同:第一首还运用了比喻(通感)和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解析】
2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额角度分析,此题主要是炼意和炼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的模式是先解释字义然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一般都要炼意,而景物描写都要有炼境。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和“炼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27.
试题分析:注意联系已学过的诗歌的意象,分析其意义主要是“女子”的居所或“伤心之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意象的题目,注意联系已学过的分析特征,意象往往在诗歌的发展中形成固定的意象,如此题中的“西楼“多指“女子”的居所或“伤心之地”。
2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然后从修辞上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手法从总体上讲主要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但学生很难答出,修辞的手法“通感”也少见不易答出。
古代诗歌阅读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20.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1.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0.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1分)。“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3分)。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
21.用典和借代,“五斗米”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渔竿”代指隐逸生活(3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先答出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分析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主要从意境的创设和情感的表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等几个方面思考,一般的都要有炼意,景物描写的诗句都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答题时先解释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效果,即所表达的情感。
21.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手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此题主要是用典和借代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手法的题目,诗歌的手法主要是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此题主要是借代和用典,注意结合诗句解释并分析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释】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6.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17.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16.屈原 白居易
17.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满分5分,答对任意3点给满分)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每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从“大夫泽畔行吟处”可以判断为屈原,其所作《渔父》,“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琵琶引》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以"江州司马”代称白居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
17.
试题分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诗词理解时应注重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该题中可从语言入手非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客舍对梅
陆 游
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量。半霜半雪相仍②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
15.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1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15.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
16.前两联描写了梅花的风姿,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钦佩之意;后两联情随景迁,描写了月移影瘦,风传残角的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孤寂与愁苦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野外寒冷的树林旁有一池水,梅花疏疏密密的开放着。花瓣像霜和雪一般白净,即便没有蜜蜂和蝴蝶飞在其间,也仍然默默地散发着芳香。月光照在窗台上,树影落于窗间,风声吹来远处悠长的号角声。可怜客居在路龙山脚下,还没有能折一枝梅花,就已先泪断肠。开始作者是怀着孤芳自赏的心情来看待水边的寒梅的,但是随着后文的推进,一声号角响起,作者想到的是边疆的战事,是自己未酬的心愿,已经是肝肠寸断,哀伤情绪在蔓延。所以作者的感情是从高到低经历了从比较欣喜到哀伤不已的一个变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形象概括题:梅花的特点对应诗句中的“林寒、疏蕊、仍白,自香”进行概括,应紧扣“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答出其中的四个要点。(2)情感变化分析题: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知人论世,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③分析标题,透视诗词的情感;④根据情感载体意象掌握情感;⑤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句 ⑥从见闻感受中分析其情感。答题一定要体现其变化的层次性。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对比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下题。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两首词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20.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伤感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李词上片写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楼上闻箫声悲咽而一觉醒来,望明月而怀远,见垂柳而忆别;下片写秋天的黄昏,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今西安市东南),睹景物而伤怀。毛词写的是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上片写红军过关之前的行动,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烘托紧张、激烈的气氛;下片写红军过关任务的完成,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渲染悲壮的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李词中女主人公从春到秋,朝朝暮暮,无时无刻不在相思,可是“音尘绝”,只能独自悲伤。毛词气势雄浑,意境高远,抒发了一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年11月17日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9.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10.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 “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9.“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__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10.“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解析】
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
试题分析: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行口号
施闰章
奔陂赴涧响琤琤,百里争流似练明。
端是崖泉尘不染,出山何异在山清。
15.诗中的崖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16.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1)诗人通过营造特殊的意境,突出“崖泉”清洁明净、一尘不染的形象特征(2)诗人赞颂“崖泉”在山里山外都一样纯洁透明,不受污染的品格,暗示人们出来做官后和做官前都要一样的清明廉洁、一尘不染。
16.托物言志。诗人借潭水之清,暗示为官要清廉。借写山涧的泉水出山后扔保持着清洁的本性,暗喻踏上仕途后也要保持清廉的本性。诗人欣赏山涧流出的山泉,表达的是一种自勉的情怀。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准确审题分两步作答:(1)诗人通过营造特殊的意境,突出“崖泉”清洁明净、一尘不染的形象特征(2)诗人赞颂“崖泉”在山里山外都一样纯洁透明,不受污染的品格,暗示人们出来做官后和做官前都要一样的清明廉洁、一尘不染。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托物言志。诗人借潭水之清,暗示为官要清廉。借写山涧的泉水出山后扔保持着清洁的本性,暗喻踏上仕途后也要保持清廉的本性。诗人欣赏山涧流出的山泉,表达的是一种自勉的情怀。考生注意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加以谈手法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