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6.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第二联。

17.结合全诗分析“微吟寄短愁”的“愁”的内涵。

16.第二联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描写了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17..一愁羁迟途中,漂泊孤苦,孤独悲凉,从“日已暮”“何处可维舟”“孤灯”“一雁”可以看出;二愁背井离乡,欲旧不得,思念家乡,从“离心”“乡梦”可以看出;三愁各般愁绪萦绕心头,难以驱散,“剪不断,理还乱”的苦痛之情,从“问”、“微吟”“寄”可以看出。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首先了解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即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表达角度可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第二联要抓住一个明显的特点来赏析,即六个名词性意象:树、孤灯、雨、风、雁、秋。可从融情于景或者借景生情的角度来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情感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来分析。首先从颈联和尾联入手,因为这是交代故事中心和诗人主观感受的关键所在,任何一首即事叙情,借景抒情的诗篇都不例外。而“乡梦”“短愁”一乡一愁,清晰无误的显示着此乃“思乡之愁”;再看“离心”,这分明是一份离别之情。离开谁?当然是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别愁情绪;继看“孤灯”与“一雁”,这一组数量上的修饰,可谓是将形单影吊描绘得淋漓尽致。 “短愁”应是那种萦绕心间,难以驱散、排解的愁情,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①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②不归归便得,五湖③烟景有谁争?

【注】 ①蝴蝶:用典,出自“庄生晓梦迷蝴蝶”,指梦境的美妙快乐。②“自是”是“是自”之意。③五湖:用典,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泛五湖而去。

12.颔联历来被名家誉为抒情佳句,试分析这一联是如何抒情的?

1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2.颔联运用虚实相生(或者对比)的表现手法,上句写梦见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蝴蝶”状梦境美妙和归家的快乐,下句写梦醒后三更半夜听到子规(杜鹃)鸟的哀啼,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意境,梦中归乡是虚,子规哀啼是实,虚实相生(虚实对比),表现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思乡的悲苦。

13.“水流花谢两无情”“华发春唯满镜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蝴蝶梦中家万里”表达了作者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心情;“故园书动经年绝”表明作者已经很久没有收到家书,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家书,了解家乡和亲人情况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作者因收不到家书的孤独愁苦之情,或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表达了作者归乡还是漂泊,归隐还是宦海苟且的矛盾心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可抓住颔联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分析。由“梦”可知,上句为虚写,由“子规”“三更”可知,下句为虚写,故采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从“蝴蝶”的典故,“家”可得出作者梦中归家的快乐;“子规”哀啼,渲染的是凄凉气氛,“三更”表现了作者的孤寂。综合起来便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可根据关键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书”“绝”表明家信很久没有收到,由此可体会出作者渴望了解故乡及亲人的情感。由“华发”“满镜”可联想到诗人的年老,故可从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角度作答。可结合着“五湖”的典故,来理解“不归”“归”,“不归”应是指继续为官,“归”应指作者归隐或者归乡,由此可体会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清燕堂

贺铸

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残红一两枝。

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

(1)诗的一、二句体现了什么时令?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2)全诗着意表现怎样的情绪?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暮春。描绘了枝头残红,雀鸟追逐嬉戏的情景。

(2)一、二句春之将尽,时光一去不复返,是闲愁之始;三、四句慵倦欲睡而不酣、坐卧难耐,诗人备受闲愁之苦,只得下帘拥书解闷。“乍来乍去”四字,写出醒而欲睡,睡又不酣的情态,活画主公坐卧不安,心烦意乱的神气,这首诗,妙就妙在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表现“愁。”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小题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1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小题2】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虽然仅仅是对颔联的赏析。注意赏析,需要理解这一联所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更要把握其艺术手法,甚至语言的精妙。即抓住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来做分析。这句是写景,所以要从写景的手法出发,抓主要意象,描绘出画面。谷静风声彻”是以动制静。而后半句“山空月色深”,“深”字用得尤其高妙,反复吟咏,想着若身临其境,必将有恍若隔世之觉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志向——主题,并要求简要分析。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明了内容(画面及其特点)和主题;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主旨,如尾联是卒章显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20.请对“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的“蘸”字作简要赏析。

2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蘸”字用得十分传神,湖边的桃花就像是沾着水开放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1.诗人通过描写成对的燕子、夹岸的桃花、漫过桥的春水、撑出柳荫的小舟等,表现了诗人看到春景的喜悦之情和早春游湖的情趣、乐趣。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直接,考生只要分析所炼字的手法和效果就可以了,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蘸”字用得十分传神,湖边的桃花就像是沾着水开放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参考:诗人通过描写成对的燕子、夹岸的桃花、漫过桥的春水、撑出柳荫的小舟等,表现了诗人看到春景的喜悦之情和早春游湖的情趣、乐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4.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4.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2分, 手法1分,分析1分)

②以动衬“幽”或以声衬“幽”,分析略。(3分,手法1份,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5.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2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2分)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4.

试题分析:找到文中体现“幽”的意象,主要是“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然后分析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幽”的。然后注意衬托手法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意境的题目,题干中给出了意境的特征,在诗歌中找到反应“幽”这一特征的意象分析其如何体现“幽”字即可,显然通过“幽”不难看出是景物描写。真妥的手法主要有哀乐衬、动静衬、明暗衬,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5.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时观”“叹息”“老”“旧尽”“谁共”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时观”“叹息”“老”“旧尽”“谁共”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春思二首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6.诗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表达的感情,这两个字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17.开头两句以嫩绿、鹅黄亮色来点染明媚的春光的目的是什么?

16.“愁”“恨”。通过埋怨、迁怒毫不相干的“东风”和“春日”来表达的。

17.此题是找词眼即“愁”“恨”

【解析】

试题解析:

16. 从反面衬托无法驱遣的“愁”“恨”之强烈。

17.此题考的是写作手法即反衬,也可以理解乐景衬哀情。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 花

陈 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①似妇人。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②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 ①留侯:张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出色的智谋协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大功告成后,张良不恋权位,及时功成身退。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②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

16.这两首诗中的前两句分别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的不同状态,请简要分析。

17.这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是如何借助奇特的想象表达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的?请加以分析。

16.陈诗的头两句写在高山僻雅之地忽然看到一树梅花,“惊起晓妆匀”五字,写出了红梅初绽,风韵嫣然,极有情致。陆诗的头两句写出了梅花不畏寒冷,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5分)

17.陈诗的后两句将梅花与辅佐刘邦取得天下后被封留侯却能摒弃人间富贵的张良联想在一起,自甘独幽的梅与品性高洁的张良是相似的,借张良的典故歌颂了梅花高蹈自守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3分)陆诗的后两句则将自己和梅花联系起来,诗人想:有什么方法能把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枝梅花之前都有个自己呢?诗人对梅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对这两首诗中前两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在陈诗中,梅花在诗人眼里,好似一位住在山里的绝代佳人,她看到远方的客人来了,“惊起晓妆匀”,喜迎雅客。陈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红梅初绽,风韵嫣然,极有情致。而陆诗的前两句则描绘了晓风中的梅花如瑞雪普降,不畏寒风,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的情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17.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抓住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陈诗中,诗人将梅花与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的张良联系在一起,而张良在被封留侯后却能摒弃人间富贵隐退,这与梅的自甘独幽是相似的,歌颂张良的同时,也歌颂了梅花高蹈自守的情怀。陆诗中,诗人则设想化身千亿,长在梅前,对梅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15.诗歌鉴赏。

长洲怀古

刘沧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

停车日晚荐苹藻,风静寒塘花正开。

【注】长洲:苏州的古称。

(1)这首诗的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第三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第一句描写了眼前的长洲荒凉、衰败的景象;与第二句想象中当年繁华热闹的吴宫形成对比;表现了长洲昔盛今衰的景况;渲染了凄凉、落寞的气氛;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情感基调。(一点一分)

(2)特点:选取“白鸟”“江树”“清猿”“楚云”等意象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运用拟人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写景,融情于景。

感情:江山仍在,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吊古伤今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意思,再根据此句对扣住是的标题、显示诗的主旨、抒发诗人情感、完整诗的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长洲怀古》一诗,既突出了所咏古迹的特征,抒发的感慨也有一定代表性,作为格律诗又有对仗工稳、韵调和谐的优点,很能博得读者欢迎。他总是把强烈的悲剧意识注入宇宙自然,以自然景物来消解悲剧意识,表现出对宇宙意识的体认;一方面又以“清寒冷寂”的自然景色与繁华富贵的过去来形成强烈的对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游河东①

[唐]项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②晴见雁,槐驿③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1.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21.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3分)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联写离别的哀痛。“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挚友间的远别是伤感的,这是一种“行子肠断”、“居人愁卧”的黯然销魂的场景。这里作者很形象地描绘了临别一瞬的凄恻容态,反映出朋友间的深情。这两句破题切情,为全篇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三联想象两地的景象,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上句写自己所在的南方。江南多湖泽,秋天时雁行南迁,宿在湖泽间。下句写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官署、驿舍、行道多种落叶乔木槐树,有“官槐”、“行槐”之称。蝉出现于夏秋间,吸食树汁;“无蝉”,也是时届深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我将想起寄停北方的人,盼你能象雁一样及时南归;遥想你在旅舍中过着清秋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