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 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比较景物描写的异同。诗中相同点比较明显,都写的是凄凉、衰败之景。根据包诗中“江山不管兴亡事”可以分析在写景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刘诗中“石头明月雁声中”一句,石头显然是静景,而雁声是动景,因此就有了动静结合的特点。作答时扣住以上明显点展开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目标和答题的角度,比如本题,“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题干要求既要答出“异”,也要答出“同”,同时涉及的内容应是描写金陵城的内容。然后分析诗句,明确相同点,主要是所写景物的特点,都呈现出凄凉、衰败之态;最后明确不同点,主要是写景的方式上存在不同。
(2)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第一首诗的情感非常明显,根据题目“再过金陵”就可确定借古讽今,再结合“江山不管兴亡事”中“兴亡”二字,就可体会出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第二首诗情感含蓄,揣摩“离离芳草”与“夜空江烟水冷”就可体会出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认真审题,审出设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从题干所问来看,“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题的时候,应分别答出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一般是“表现作者因……而……的感情”。考生可以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1)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2)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1)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2)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考查诗歌首句的作用。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直接用嫩绿、鹅黄两色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用暗笔为这幅景象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并以传神之笔烘染了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浓春图景,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艳丽,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在于为下面抒写深愁苦恨作对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认真审题,看题干中有否提示答题的角度。比如本题,题干中问“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有两问,前者考查意境,后者考查作用。对于第一问,应先找出诗歌中的景物,然后结合诗句描述,最后用四个字概括其特点。对于第二问,先看诗句所写的内容,然后看与标题的关系,与下文的关系。
(2)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这在诗意上深了一层、曲了一层,使诗句避免平直。第四句“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将恨引长,如此立意显得新奇巧妙。这首诗因春景而兴愁恨,诗中所表达的愁恨,并非一般的闲愁闲恨,而是诗人被贬荒地后产生的流人之愁,逐客之恨。所以,尽管春光明媚,但这愁恨却不减丝毫,反而愈益地难奈难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认真审题,看题干中有否提示答题的角度,看赏析的对象。比如本题,题干中说“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明赏析的时候应侧重赏析句子抒情方面的特色。答题的角度一般如下:修辞角度、选材角度、写景角度、表达方式角度、用词角度等等。本题的题干已经暗示本题的答题角度,“情感的抒发上”,说明本题答题的时候应侧重抒情的方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
16.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7.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
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17.“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颈联“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中,主要景物有:塞角、泾河;然后结合着“数声”“咽”“冻不流”体会其荒凉的意境,“声”“不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视听结合的手法来描写边塞的萧瑟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题干哪些可知,作者在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答题时,可在整体感知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异乡”“独上”可从孤独、漂泊的角度概括;“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可从边塞的萧索凄苦的环境角度概括;“贫官”“客”“离恨”可从作者的人生仕途等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20.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1.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0.①“拂”和“侵”分别是吹拂、入侵之意。在颈联中拂是“传过”,侵是“投映”之意。
②两字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官舍竹动态美,风吹瘦竹,萧萧作响,与主人的居室相伴,陡生出文人雅趣。竹影斑驳,投映在棋局之上,平添了几分清闲与欢乐。
③两字不仅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更微妙传达出诗人在无端遭受贬谪之后仍能淡然相处,坚守初心的情怀。
21.①整首诗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
②萧萧苦竹,生而有节,虽无“夭艳”之姿容,却有“孤贞”之美德,虽然独处却坚韧耐寒,声虽疏却“生雅趣”,影虽瘦却增“清欢”。“独守”二字既是对竹的褒扬,又是对自身的肯定。
③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或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鉴赏语言中的炼字。解答时先解释字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展开分析,最后点明表达效果。类似题目规范的答题就是以上三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由题目“官舍竹”,再结合诗句内容就 可判定出托物言志这一手法。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20.开头两句写秋风富有匠心,请简要赏析。
21.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运用拟人手法,说去年黄菊盛开时秋风与作者分别,今年秋蝉鸣叫时又相聚,形象地表现了秋风与诗人朋友般的情意。
21.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意志和英气勃发的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20.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考点:鉴赏表达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首诗首联是诗人为秋风代言。在首联中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诗人与秋风的对话紧扣诗题,并侧面反映出秋风与诗人原是故旧,秋风对诗人很有感情。中间两联,宕开一笔,作了转折,由为秋风代言变为写诗人之所闻、所见和所想。尾联是诗人对秋风的答词。这首诗先写秋风对诗人的谈话,再写诗人对秋风的言语,含蓄别致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①,想羡欢会,因寄此诗
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②酒对病眠人。
【注】①湖州的紫笋茶和常州的阳羡茶都被列为贡茶。二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两州毗邻的顾渚山境会亭举办盛大茶宴,邀请当时的社会名流共同品尝和审定贡茶的质量。②蒲黄:中药名。
19.这首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说明。
20.本诗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19.①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②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③疾病缠身的忧愁,④孤身一人的悲苦。
20.①对比。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②虚实结合。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只是每句诗各自有不同的角度,抒发情感的变化。认真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中情感的表达主要有如下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三是用典抒情,四是托物言志。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会,因寄此诗”,结合注释①,诗歌的第一、二、三联抒发对朋友欢会品茶的羡慕。尾联“自叹花时北窗下”写出了自己未能赴会的遗憾,“病眠人”写出了疾病缠身的忧愁,“自叹”写出了孤身一人的悲苦。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再根据“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判断出手法不止一种,只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一种。将朋友品茶欢会的盛况和自己疾病缠身的境况对比,表达对朋友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慨叹。诗人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注意答题的时候手法与分析用词要统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通过想象,虚写朋友与各界名流品茶的盛况,实写自己北窗之下独对药酒的现实,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和对自身的悲叹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20.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21.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0.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1.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拂”字和“侵”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拂”字和“侵”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拂”字和“侵”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将声音和影子赋予人格化,故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着拟人的形象生动的一般性作用,答出竹子的特点及诗人的志趣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抓住诗歌标题、注释等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这首诗歌从整体上来描写竹子,赞美竹子,竹子具有象征意义,因此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情达意,再根据竹子的人文属性,抓住竹子的特点,由物及人,从而得出诗人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20.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21.第三联写景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20.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2分,答出4个即可得2分)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21.以动(声)衬静。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渲染了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意境的题目。意境是由意象组成,所以第一步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首联中有“繁露”“西园”,颔联有“寒月”“疏竹”,颈联有“石泉”“山鸟”等;第二步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再结合作者的情感来感悟构成的意境,“露”是“繁”,“月”是“寒”,“竹”是“疏”,“泉”是“响”,“山鸟”是“喧”;将这些景物合到一处,营造的意境自然是凄清、冷落、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题干中问的是“第三联的写景手法”,这个提示很明显,是写景的技巧,主要有动静、虚实、感官、空间等等。“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这两句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响”和“喧”,联系整首诗歌,可以发现是“中夜”,诗人“起望西园值月上”,此时是寂静的,那写石泉的“响”和山鸟的“喧”定然是衬托这夜晚的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6.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17.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16.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17.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解析】
16.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草、柳、桃花、李花。在描绘中尽力将其营造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描绘的淋漓尽致。然后再根据后面诗句“愁”“恨”等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其对比和反衬作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结尾两句的关键词,从这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及表达情感等角度组织答案。读后可知,“愁”“恨”将东风和春日人格化,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的将诗人愁闷无奈的情感委婉的表达出来,达到了曲折含蓄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裴仪同①
王褒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
边衣苦霜雪,愁貌损风尘。
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
【注释】①王褒,南北朝诗人。裴仪同,原名裴汉,是戍边将领。
(1)诗中一二句“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交代了哪些内容?
(2)三四句“沙飞似军幕,蓬卷若车轮”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加以赏析。
(3)诗歌七八句在抒发送别之情时有哪些新意?请结合诗句加以解说。
(1)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对象。(每点1分,共2分)
(2)运用比喻,将飞动的沙土、飘卷的蓬草比作军幕、车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故人背井离乡的漂泊之感和边塞环境的恶劣;展开想象,描写了边塞军旅生涯的苦楚,抒发了离别的不舍。(共4分)
(3)“既然匆匆的行人都是兄弟,你我思念之情同在,远在千里、戍守边疆又算什么呢?”结句境界宏大,写别离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而显得胸襟开阔;劝慰之中更显依依惜别之深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开首二句,以“行旅”与“故人”对举。“河桥望行旅”,当指与裴氏一起站在河流的浮桥上,遥望着两岸来来往往的行人游子。河桥一定较高,河流两岸一定开阔;登高以望远,遂觉一片离别的凄凉、萧索之意。行旅,指旅人,由此过渡到“故人”,亦即裴氏。古代驿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以备行者稍事休憩,送者置酒与别。这些都写送别裴氏时的具体情形。依依难舍,相送驿路长亭,又为其瞻望前程,则关切之深自然可见。因此,这两句十字,看看平常,似不经意道出,其实却是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三、四句,诗人选取北国特有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气候物象——飞沙和卷蓬,用颇似电影中平行蒙太奇的特写镜头,将其组接起来。这是写景,是用呼啸飞动着的、铺天盖地而来的、色调极为灰冷的自然景观,衬托出离别的阴郁主题,是篇首二句中点出的惆怅、萧索的情绪的延伸和加剧;但这两句诗又不仅是写景,景物还被用来作为比喻,引起新的联想。由于同一物象被赋予了双重内容,诗意直接从眼前转进到未来,不用一点字面上的过渡,这种勾连手段极其高妙。沙子之所以像军幕,是因为它“飞”动着,连成一片,如同绵绵的军帐;蓬草又同车轮相联,因为它在风中“卷”动,好似车轮在旷野上疾驰。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乃是因为诗人关心着友人别后的生活。那么,再进一层说,飞沙、转蓬,不仅仅是比喻。飞沙也象征着军旅生活的多变和不安,转蓬也象征着羁旅者的命运,为外界的力量所支配。诗人“把两种渺不相关的、毫不相似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美学》),同时又把主观的意念与感情,注入于“客观对应物”(英国诗人艾略特《论哈姆雷特》),便使眼前的景物,有了无限涵义,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最后两句,诗人的笔锋骤然一转,不但径直收煞到送别的正题上,与开头两句呼应照顾,而且顺势点出新意,向对方袒露了所以伤感不置的深层底蕴。“行路皆兄弟”说的是羁旅客乡的人同病相怜,故最为了解,自当相濡以沫,情如兄弟。诗人既然只是送裴氏戍边,并非自己离开长安,之所以这样说,这是因为王褒本为南朝旧臣,即使宦仕长安,毕竟不能摆脱羁旅之感,而魂系故国。既然他与裴氏友情深挚,那么平时交游中必然不止一次地向对方__过思国怀乡的拳拳之念。因此,即使用五个字微微点出,对于裴氏也无疑是“破壁而飞”。“千里念相亲”,是说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再加上挚友情谊,那就让彼此在千里之遥相互思念,保持那人世间最珍贵的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