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宋亡后,隐居苏州。

20.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1.这首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0.独立清正,坚贞不移。“花开不并百花丛”,写出了菊花独立清正的节操;“独立疏篱趣无穷”写出了菊花的怡然自得的心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写出菊花坚贞不移的气节。

21.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情操、宁死不向元朝投降的民族气节及斗争精神。

【解析】

试题分析:

20.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的题目,分析意象特征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一系那个特征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此题的“不并”“独立”“抱香死”抓住这些词语解释,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21.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从抒情方式上分析托物言志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题惠山寺

【唐】张祜

旧宅人何在,空门①客自过。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②。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注]①空门:佛门。②细莎:小草。

20.全诗虽写景,行迹藏其间,请说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21.请说出“云水暮钟和”在全诗中的作用。

20.诗人的行踪是:缘水而行--水之尽处惠山寺--拾级而上登寺内小楼

[对一处给一处的分,错位之处不给分。]

21.①以景结情,钟声悠悠,余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云水暮钟和”中“暮钟”说明观美景时间之长,从登山到日暮不离惠山寺,正说明了景色之美,让诗人依依不舍;③与“殷勤望城市”相呼应,也表现了对所居之地的深情。“殷勤”是深情的意思。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景色中隐藏着作者行踪:“泉声到池尽”,说明作者是沿溪而行,声尽也就到了惠山寺外了;“山色上楼多”,诗句的意思是登上寺内的小楼之后,看到更多的景色。前四句通过移步换景把行踪显现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难度较大,分析时,可根据描写的景物来找出诗人的行踪。例如,由“泉声”“尽”“山”“上楼”“小洞”“拾阶”等关键词可得出诗人是沿着溪水而行,一直到水的尽头,才到了惠山寺,然后上楼远望风景。题干没要求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因此答题时,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1.此题考查诗句在全诗中作用的分析能力。“云水暮钟和”是最后一句,是写景的句子,思考时,很明显应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再结合着诗歌的结尾的位置,从内容、情感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作答。景色之美,显然有烘托诗人心情和依依不舍的情感的作用;在结构上,以此景物描写作结,能起到总结全诗的韵味的作用;观美景,沉醉其中;望都市而思悠悠……这些都在远望的云水和耳闻的钟声中有了不同一般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中诗句的作用,可根据诗句的内容,从运用的诗歌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云水暮钟和”写佛寺钟声悠扬而起。在云水之间荡漾。诗人流连于美景秀色,在不知不觉中已时至日暮了。那悠扬的钟声,传达出光阴流逝之感,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诗味愈发醇永,言有尽而意无穷。再联系前面的诗句“殷勤望城市”可得出其相呼应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

注 ①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有:“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16.找出尾联两处用典,并分析其什么作用?

17.诗的颈联是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试分析两句诗各自的妙处.

16.以接舆指裴迪,以陶潜自比,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的形象,

言简而意丰,形象而含蓄,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17.陶诗写出了朦胧的村庄和袅袅的轻烟,在这冲淡静谧之中,越发突出乡居生活的宁静悠闲。王诗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动态感。“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典故的作用的题目,注意典故的正引还是反引,主要作用的表达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中引用典故是常见的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典故的内容然后分析和诗中的内容的关系,再分析含蓄的表达什么情感。

17.这是一道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注意分析各自的特征,陶诗重在一种宁静的美,而王诗在宁静中有一种动态的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注意答出各自的特征,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主要的不同点是静和动的不同。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感遇①(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

20.诗歌开头写出了“兰”和“桂”怎样的特点?从全篇着眼,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21.点明全诗主旨的是哪两句?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0.写出了兰、桂生机勃发的特点。春天,兰花枝繁叶茂;秋天,桂花皎洁清雅。从全诗看,作者使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作者借托“兰”和“桂”这两个意象抒发了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

21.“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或答“末两句”。“草木”即“兰桂”,“本心”一语双关,既实指草木茎干,又虚指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草木不求美人赏悦而折,完全出自本心,高士怀才抱德也出自本心,不是为了博取高 名,求“主人”赏识。此句写出了作者的高雅坦荡,理解合文本意思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意象特征和表现手法的题目,分析意象特征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手法从全篇着眼注意抒情方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一系那个特征注意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此题的“葳蕤”“皎洁”,手法从全诗着眼注意抒情发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此题主要是托物言志,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关键句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托物言志,“志”是主要的,所以应该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中心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实际上无论是借助什么最后的情感都是中心,此题的“志”是情感,所以前面对物象的描述都是为了后面的“志”。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 归

【宋】唐庚

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小市花间合,孤城柳外圆。

禽声犯寒食,江色带新年。无计驱愁得,还推到酒边。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被贬到惠州时所作。②小市:指当地经营鱼、盐、酒、茶的集市。③孤城:指诗人被贬之地惠州城,当时是商业繁盛之地。

20.“寒食”“新年”是两个特定的时节,一般在诗中表达“流年之叹”。但诗人在本诗中赋予它新的意蕴,联系全诗简要对此进行分析。

21.以景写情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手法。不同的诗人其写景各有不同。请简要赏析本诗首联、颔联是如何写景的。

20.①寄寓了诗人郁结的情怀。②既有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有对宦海沉浮、身不由己的惆怅。(抓住要点即可酌情给分)

21.①首联泼墨写意,气势不凡。浩荡东风铺天盖地,绿色生命之树栽满人间,有先声夺人之妙。②颔联工笔勾勒出小城闹市、绿柳如烟、繁花似景一派花团锦簇的烂漫春色。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诗中的重点词语“愁”和注释中的“被贬到惠州”。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写景特色的题目,注意顺序、着眼点和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写景特色的题目,注意顺序、着眼点和手法。此题注意分析着眼点,是答出勾勒渲染细微处精雕细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闲 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21.试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

2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1.本诗结句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意蕴深涵。以春雨过后野草蔓生之景象描述,既流露出大好春光消尽的烦恼以及被贬退居后生活的压抑;又有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以及对得势猖狂的变法派的愤怒。

22.诗题“闲居”,与此诗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生活并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内外交困,诗人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诗的一二句展示的是老朋友纷纷与诗人断绝来往后门庭冷落的景象,感叹人情世态的炎凉。诗三四句突现的是家童趁主人无心料理而偷懒致使庭院雨后野草丛生的图景,表达无奈的感叹和对国事的忧愁。

【解析】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答题关键词 “表达效果”,答题区间在“雨来春草一番多”。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结句的基本含义与表达特点,再结合诗歌内容与注释,分析该句在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诗歌前两句写世态炎凉,注释交代了创作背景,据此,结句显然是借景抒情。分析清楚借什么景抒什么情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要结合诗歌表现方法包含修辞手法来理解,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叠词、修饰语的运用等,体味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解题步骤是:指出表现手法等—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

22.

试题分析:诗前两句说自己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戈,支持新法,与自己断绝来往,家里安静得门可罗雀。第二句用此典故,讽刺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朋友离我而去,连仆人也乘机偷懒,一场春雨过了,庭前杂草丛生,也没人去管。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闲。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景不是优游闲散的,而是内外交困的;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适的,而是抑郁不平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易错警示】此类题的实质是对诗意的理解,必须结合背景综合考虑。如果只关注到三四两句,那么理解就会流于表面,从而认为诗人真有闲适之意而忽略了诗人真实的心理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7.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选择两种做简要赏析。

16.表达了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和被贬江州的失落和伤感(或天涯沦落之恨)。本诗主要描绘了春给自然带来无限生机的种种图画,这美景给诗人带来了欣喜。但在尾联,诗人的情感却有了变化,他想象春如果到了自己的故乡,一定会去寻找自己,但此时自己已不在家乡,所以就请托春风向家乡的亲友传递自己沦落江州的消息,情感由喜悦转为惆怅。

17.①拟人手法(或比拟手法):作者用“先遣”、“续教”、“点缀”等动作把春天拟人化,塑造了周游大地、为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春的形象。而尾联,诗人已将春看作自己的朋友,让“他”来传递自己被贬江州的消息。使春这一无生命的形象活跃起来,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②反衬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以春的美景反衬诗人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从情感的表达效果上讲,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③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和风”、“啼鸟”、“草色”、“花房”等景物的描写,绘制出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任答两条即可。每条中手法1分,分析2分。答“设问”且分析合理可给2分。答“虚实结合”、“想象”、“对比”均不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和风”“啼鸟”“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表达春给自然带来无限生机的种种图画,这美景给诗人带来了欣喜。尾联“为传沦落在江州”请托春风向家乡的亲友传递自己沦落江州的消息,情感由喜悦转为惆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和风”“啼鸟”“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表达春给自然带来无限生机的种种图画,这美景给诗人带来了欣喜。尾联“为传沦落在江州”请托春风向家乡的亲友传递自己沦落江州的消息,情感由喜悦转为惆怅。

17.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手法分析。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和风”、“啼鸟”、“草色”、“花房”等景物的描写,绘制出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拟人手法(或比拟手法):作者用“先遣”、“续教”、“点缀”等动作把春天拟人化,塑造了周游大地、为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春的形象。而尾联,诗人已将春看作自己的朋友,让“他”来传递自己被贬江州的消息。使春这一无生命的形象活跃起来,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感染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以春的美景反衬诗人天涯沦落之恨,以乐景衬哀情。从情感的表达效果上讲,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借景抒情:作者通过对“和风”、“啼鸟”、“草色”、“花房”等景物的描写,绘制出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19.请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个画面?各表现怎样的情感?

20.从全诗看,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表现思想内容?请你简要评析诗人这样写的好处。

19.(1)第一个画面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却无人凭吊,表现对秦始皇的嘲讽、鄙视之情。第二个画面写汉文帝陵普普通通而路人纷纷跪拜,表现对汉文帝与民休养生息清俭自律的敬仰。

20.(2)全诗主要通过对比手法,用秦始皇的“势入浮云亦是崩”与汉文帝的“路人唯拜汉文陵”两种情景的对比来抒发情感。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对比,使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褒贬)更加鲜明地表达出来,使全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个画面?各表现怎样的情感?”答案两部分:画面+情感。诗歌一二句为一个画面,一层层树木奔天直上,秦始皇的坟墓虎踞龙盘似地雄峙高耸。哪怕你气势高入浮云,到头来你在人们心中还是砰然一“崩”。写秦始皇墓气势宏大却无人凭吊,表现对秦始皇的嘲讽、鄙视之情;三四句为一个画面,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写汉文帝陵普普通通而路人纷纷跪拜,表现对汉文帝与民休养生息清俭自律的敬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例如题中的“崩”“ 唯拜”。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就是诗歌的一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特别,先给出情感类型,翻过老让考生回到诗句中,找出相关的景语和情语。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全诗看,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方法表现思想内容?请你简要评析诗人这样写的好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陵时的感想。用汉文帝的谦和、仁爱与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作对比;用路人对汉文帝的怀念同始皇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崩塌作对比,反衬出暴君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通过对比,使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褒贬)更加鲜明地表达出来,使全诗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17.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7.“嫌”,嫌弃,作者衷心感谢这盘残灯不嫌弃自已,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 “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

18.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病苦,老之将至的无奈。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能力。由残灯不“嫌”,可知诗人赋予孤灯人格化,因此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很容易得出诗人用拟人手法来表达自己百无聊奈的自我慰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炼字题的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例如本题便可从“嫌”字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着其形象生动的一般性作用,从作者的无聊孤寂与无奈的情感角度组织答案。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结合着写作背景分析作答。诗人此时被贬杭州通判三年,因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恰值除夕之夜,且夜宿城外。听到行歌野哭,看到渐渐暗淡的远处灯火和低矮星光,孤独、凄凉、感伤、思乡……种种情愫油然而生,好在一盏残灯还能陪伴诗人度过除夕之夜,诗歌前六句写的是诗人除夕之夜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二句写景,表现一种凄凉孤独,三四句写患眼疾的诗人彻夜难眠,却不是为了除夕守岁,而是因为思乡,表达思乡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这首诗歌中“行歌野哭两堪悲”写出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担忧;“病眼”“思归”分别将诗人身体多病的感伤,思乡之情表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感慨,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22.第一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21.感慨的对象和内容不一致。李诗感慨的对象是唐玄宗。唐玄宗在夜雨中只思念杨贵妃以致泪水打湿衣襟,却对军中因战而死的士兵无动于衷,批判了君王沉溺个人情感置国家于不顾的偏狭胸襟。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有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2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军中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于宠妃杨玉环之死却哀恸万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批评、谴责的分量。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比较阅读的题目,根据诗歌内容找到噶开的对象,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诗歌的情感进行比较,主要找到感慨的对象,根据诗中的关键词语“君王”和“《长恨歌》”可知,再根据表情达意的词语分析情感。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对比的手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