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20.“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1.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1.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诗句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课本的诗歌进行分析,答题时中此诗歌中的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时两首诗的异同是课标卷经常考核的内容,有的分析情感,有的分析手法,此题做综合分析,首先从手法入手,理清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后分析物象的特征和表达的情感。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16.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17.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1)想象。(2)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辛,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17.(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2)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16.

试题分析: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更是一个比较阅读。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较熟悉,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此诗主要借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留恋。《送杨少府贬郴州》注意抓住题文中的“明到”“若为”等词语来分析,主要借助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两诗都是写别情,但是《送元二使安西》直抒胸臆,《送杨少府贬郴州》借助想象,朋友别后情景,对朋友的担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两首诗的情感,属于比较阅读。考查如何表达情感的,其实就是考查手法。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本题《送元二使安西》直抒胸臆,《送杨少府贬郴州》借助想象,朋友别后情景,表达对朋友的担忧。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引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等。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引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

19.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19.①照应标题。“曾游”和“再渡”表明作者之前游历过此地,照应了标题中的“后游”。②引起下文景物描写。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

20.①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景象,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②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③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题,答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忆”“曾”“再”与标题“后游”相照应;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首联;起:是扣题,总起全诗、在抒情诗多用赋比兴中对景起兴的手法引起话题,作为叙事诗的开头、交代起因等等。颔联;承:一般是承上启下、继续导入话题之类,此种多事上半联承前、下半联起后。颈联;转:转入正题,一般是全诗的高潮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为“诗眼”“诗心”的常置。尾联;合:一般是总结、高潮的延续、或揭示出某种道理,妙在点睛。有了大的思路,操作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题必能八九不离十。如本题答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忆”“曾”“再”与标题“后游”相照应;通过介绍“重游”之地,引出对下文“江山”“花柳”“润野”“烟光”“暄沙”“日色”等的描写。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细细品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后游”、注释,和诗中的“忆”“怜”“如有待”“自无私”“愁”“复何之”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定楼遇急雨

陆 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20.本诗颔联有何精妙之处?请简要赏析。

21.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20.①这两句描绘了山重水复、风横雨急的图景。江上、山间风雨相挟,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冲进楼中。②“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山洪奔涌的景象;“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本点炼字方面赏析“重复”“纵横”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手法方面分析“情景关系”也可酌情给分)③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或为下文的抒情做铺垫)。

21.①羁旅漂泊之愁。首联连用梁、益、泸三地名,写出诗人久居蜀地,不断变换行程的羁旅之苦。②客居他乡之愁。诗人客居他乡,“人语朱离”,难免思乡。③前路茫然之愁。诗人登高望远,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俯视迢迢原野,不辨去路,怎不生愁?④去留两难之愁。诗人“住稳”蜀地,使他依恋难舍,留也难安,去也难安。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诗句的意蕴和手法的运用,答题时答出特征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的题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是注意意蕴的挖掘,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此题注意注意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行遍”“人语”“朱离”“天涯”“登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行遍”“人语”“朱离”“天涯”“登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__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8.“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19.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18.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19.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有关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整理即可。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__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考点定位】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19.

试题分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点睛】诗歌是通过诗歌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读诗歌,就须了解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的。须了解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哪些特征。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__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5.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16.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15.“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__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16.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解析】

试题分析:

15.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由题干要求可知,此题相对开放,无论认为哪一句更妙均可,但分析时,要从选择的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雁引愁心去”一句将大雁人格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将李白流放遇赦的愉悦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是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应仔细品味诗句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然后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诗句的特点,根据对诗歌内容及主旨的整体把握,从表达效果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本题,“雁引愁心去”可抓住“引愁去”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应根据诗句大意,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两句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描述出来,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着夸张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这两句所表现出的意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等。例如本题中写云与岳阳楼的下榻相接,天与行杯相接,很明显是运用的夸张的手法,然后再根据对整首诗歌大意的把握,分析其表现出的意境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①

【注】①机:琐事的杂务。

15.首联里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请指出来,分析其妙处。

16.三、四两联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5.“绿”。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另外答“入”也可。“入”,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春风吹拂,使得树木翠绿的情态表现了出来,化无形于有形,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16.主要用了想像的手法。想象友人回到家后,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

15.这是一到炼字的题目,注意答出该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效果主要从手法和意蕴的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的角度分析,一般写景的诗歌都要有炼境,所有诗歌都有炼意,此题主要是拟人或化静为动的手法。

16.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最后结合诗歌答出具体的效果。此题主要的手法是想象或虚实。

赏析古诗词,完成小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⑴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⑵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20.前三联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21.尾联笔锋一转,升华了诗人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的?

20.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一二两联实写诗人独自游长安,第三联想像东都洛阳朋友们“尽兴”赏景,一虚一实,以虚衬实,表现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第二联写长安上林苑里的“花发”与“叶新”,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21.诗人寄语自己思念的东都朋友,今年春光好,明年春光更胜于今年。诗人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将感情升华为喜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最后结合诗歌答出具体的效果。此题主要的手法是虚实和对比。

21.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诗人情感的前后变化,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寄语”“倍还人”“愁思”。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此题注意“寄语”“倍还人”“愁思”等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小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23.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4.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23.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夜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4.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诗歌中的形象。先要找到描写夜景的句子,然后根据句子找具体描写的景物。第一首诗歌题目“秋夜独坐”点明是“秋夜”,“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第二首,“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然后根据句子找具体描写的景物:春雪霁(春雪初停)、半峰残月(残月挂山)、一溪冰(溪水成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思路: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比如本题,题干问的是“夜景”,考生就应先到诗歌中找到写夜景的句子,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概括夜景的特点。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2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首先抓情感词,然后抓意象和人物的活动,最后再分析这些内容中表现出的心境。第一首,首联写诗人深思与悲哀的神情和意境:秋天雨夜、寂静无人,诗人独坐在空堂苦苦思索。领联紧承首联,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环境的凄清。第二首,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因此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宁静安适的心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可见,应先找出“独坐”的表现,然后找描写的景物,借助这些内容分析诗人的心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