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长干曲①两首
崔颢
其一 其二
君②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①长干曲,古乐府,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多描写古代妇女的生活。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②君,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③横塘,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
21.王夫之评崔颢的《长干曲》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请对诗中文字之外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诗中表现的富有生活情味的场景,并概括其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22.《长干曲两首》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1.
(1)家住横塘行舟水上的姑娘,听到邻船一个男子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感到那样的亲切,不禁停舟探身问道:“您的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听口音恐怕我们是同乡呢。”男子答道:“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我平日在九江畔往来奔波,你和我同是长干里人,怎么没能从小相识呢!”
(2)《长干曲·其一》中塑造了一个朴实率真,孤单漂泊,思念家乡的船家女的形象。
22.这两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描写女子的语言,“家临九江水”“同是长干人”描写男子的答语,均采用了朴实的口头语言,不事雕琢,朴素自然。两首诗在形式上一问一答,犹如男女声对唱的民歌,明快清新,表达出船家女他乡听得故乡音的欣喜和男子相逢恨晚的惋惜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21.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诗歌关键词,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船家女与邻船男子的对话情景,然后再根据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第一首是女主人公的问话,第二首是邻船男子的回答,由“停船”“暂借问”可知,女主人公是一个船家女,由“妾住在横塘”“同乡”等关键词可体会出女主人公孤单漂泊,思念家乡的形象。由主人公的“停船暂借问”可知,女主人公的直率朴实性格。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本题可根据常见的人物形象,结合着有关女主人公的一些举止从其孤单、思念家乡、直率等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2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根据对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的积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何处住”“在横塘”“家临九江水”“同是长干人”等从口语自然朴实的角度概括;诗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语言明快清新。然后再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表现出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常见的诗歌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解答本题,应根据对常见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结合着诗歌中的关键词,从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等特色角度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夜①
杜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16.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
17.
①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
②忧国伤时之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
③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
【解析】
试题分析:
1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答题时,先从诗歌前两联“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中的主要景物,例如,江岸、风、烛光、猿猴、霜、鸟等,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然后再根据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后两联内容,从铺垫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在描绘景色时,要根据前两联中的主要景物特点,大胆联想,描绘出其画面。
17.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三看三抓法”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1可得出诗人对国家的担忧;然后再根据对诗歌内容及主旨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独坐”“白首”“壮心违”等从诗人的孤独凄凉、对时光的感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夜”、注释1和关键词“独坐”“白首”“壮心违”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0.本诗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因其意蕴别致被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21.本诗题目《咸阳城西楼晚眺》还有另一种版本《咸阳城东楼》,但编者大多选用了前者,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20.本联是实写晚眺远景。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溪水照云,红日西沉,夕阳与楼阁姿影相叠。凉风突起,感觉山雨将来。作者用词精当“云起”“日沉”等有别样意蕴:既有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勒,也让人体会到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1.《咸阳城西楼晚眺》有“晚眺”二字,规定了具体的情境;晚指出了时间,可以更好地印证诗中“日沉阁”等景物;“眺”指出写景的角度,与诗中颔联眺望的远景与颈联眺望的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等相呼应。指出了“眺望”,暗示本诗是登临之作,更符合本诗要抒发的思乡和怀古之愁。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诗句的意蕴和手法的运用,答题时答出特征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的题目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是注意意蕴的挖掘,形式上注意手法的运用,此题注意写景的角度,远近结合,从意蕴的角度注意对唐王朝句式的暗示。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标题的题目,注意两个题目的不同,还要注意题目的作用,统领全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标题的题目注意标题的作用统领全诗,涵盖诗歌的哪些内容,之一和另一个的比较,突出“晚眺”的含义,“晚”点明时间。“眺”点明事件,同时和表情达意的关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峤①屿②春潮
[明] 高棅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
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注】①峤:山岭; ②屿:有山的小岛。
20.诗人写海上春潮的构思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
21.诗人写春潮采用了多角度的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20.按潮起、潮来、潮落的时间先后顺序构思。首句写潮起时远方海色有变,第二句再写潮来之时如风雨骤雨至,三四句写潮来时朝阳照在海潮上的形象及潮水拍岸的情境。最后一联写潮落之后海面一平如境,飞帆入桃林。
21..视、听结合写春潮之势;如风雨骤至,天地变色;视觉上写春潮之色,初日照耀,缤纷耀眼,寒也写出一种心理感觉。听觉上写春潮之声孤屿四周,涛声回荡;从侧面写春潮之力,帆船飞驶,得潮余力。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歌文本构思。从诗中关键词——“潮来”、“寒涛”、“春声”、“镜中”,可判断为“潮起、潮来、潮落”,故可分析得出构思是时间先后顺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构思就是神思,是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构思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又称“布局”。构思的成果包括主题意蕴的表达形式。大概有两种。1.结构方式。表达构思的意,常常需要一个好的结构方式,更准确地说是整体内容。不过,结构要服务于主题意蕴。高明、巧妙的结构,属于构思的责任和内容,常常靠灵感的促发。整体内容的结构,最突出的是社会生活的客体内容:人物、事件、环境、景观及其所存在的客观的逻辑联系。构思的目的在于使它们成为新的艺术生命的组成部分。大体有几个方面:一是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建立。人物的命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作品的规模、层次和构架。二是事件与矛盾冲突的展开。三是环境和环境的设置。三者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融为一体、综合进行的。2.表达手法。选择并组合最巧妙的表现手法,更好地表达主题意蕴。大则如方法流派的选择,小则如好的开头使接受者更加兴趣盎然,如正文中间结构巧妙精美,如修辞等。总之,构思要创造出主题意蕴及其表达方式。该题中考核“结构方式”。
21.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表达手法中的描写手法。从空间、色彩、感觉器官角度入手分析,分析诗歌中“见”、“春声”,即可得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式。再联系其效果怎样,作者借这种方式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浦途中①
杜 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4.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5.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和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中后两句的写法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14.(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描绘了一幅风雨凄迷的景象作用: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情。
15.①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 。②杜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③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分析诗句的作用要明确诗句的位置是开头还是中间、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此题应该答出“风雨凄迷”“孤寂悲凉”,作用是“奠定情感基调”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且比较两首诗歌情感的不同之处。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的“秋浦途中”、注释及诗句内容。“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本题杜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路途中的孤独寂寞。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王维诗写他乡遇旧友,后两句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平淡质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20.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1.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怎样抒情?请简要分析。
20.(1)运用想象的手法。(2)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辛,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21.(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2)运用典故抒情,借才子贾谊来写友人,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反用典故,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借助想象,描写别后的情景抒发离别之情。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久留”和标题中的“贬”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久留”和标题中的“贬”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②忽多违③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注】①琴尊:琴与酒杯。指古代文士悠闲的生活。②分袂:指离别。③多违:指久别。
20.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本诗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2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城阙”,点出送别地点,营造出辽远壮阔的意境;《送卢主簿》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流俗的心志。(意思对即可)
21.第一问: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第二问: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意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在首联,指唐的帝都长安城,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点明送别的地点。《送卢主簿》写“城阙”在颔联,叙述送别前的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是诗歌当中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鉴赏古诗离不开意象,意象作为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是古典诗词百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娇艳花朵。每一枝花随风摇曳,香气袭人,人见人爱。徜徉止步于意象纷呈的百花园里,情不自禁琢磨这些意象在诗词表达上的作用。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些意象就会自然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读者也会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古典诗歌创作中,诗人习惯于将内心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表白,这就产生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读者品味咂摸,含英咀华,自然也受到了艺术上的熏陶感染,获得精神上的审美快感。此时,意象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且满含着诗人的快乐忧伤。诗歌虽不言情,却句句是情,字字含意,字里行间流淌着诗人汩汩情感之流。三、借景抒情,为情铺垫。情景交融,讲究的是感情“不着一字”,诗歌“尽得风流”。借景抒情,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或乐景写乐情,或哀景写哀情;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在表现手法上即是衬托,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诗人极尽意象,为下面的诗歌抒情蓄势作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四、贯穿全诗,成为线索。意象像璀璨的粒粒珍珠,耀动着自己的清辉光芒,然而时有一根丝线会将零星散落的珍珠穿在一起,串成一挂夺目漂亮的项链。丝线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这条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该题中的“城阙”即为“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21.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概括能力与情感把握。《送卢主簿》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主要不是表现送别卢主簿之情,他是热切地期待着“东岩富松竹,岁慕幸同归”这个时刻的到来。值得体味的是诗人用了“松竹”一词。中国古代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松竹”二字包含了诗人自勉自况的意思。这首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不同的是:对即将离别的友人,诗人不是采用劝诫的口吻,而是勾勒出一个长安东山岁寒而后凋的松竹图,让人觉得东山的竹子虽然凋零了,却是一个值得人留恋、神往的好地方。诗人送别卢主簿,好像并不完全担忧他的离去,而是寄希望于两人的并肩前进。所以,他才能把这首诗写得那么催人向上。这自然是由于诗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使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琴尊”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读《文选》诗九首(选一)①
[清]舒位②
云浮鸟倦早怀田,乡里儿来巧作缘。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诗传。
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
只有东坡闲不过,加餐遍和义熙年。
[注] ①《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这首诗是诗人阅读其中编选的陶渊明的诗后,有感而作。②舒位,清代诗人,一生坎坷,曾九次参加会试考试,皆不中,遂绝意进取,游食四方,以馆幕为主。
20.“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21.后人评价舒位的诗风格博丽奇崛,尤善典故,句法奇迥,情浓意丰,请从用典、修辞、意象等方面,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20.这一联通过展示陶渊明心中和笔下的理想社会图景以及理想的精神生活境界,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美好生活、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物形象。
21.①用典:“云浮鸟倦”出自《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乡里儿来”暗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
②比喻:以酒醉比喻陶渊明在朝做官的独特作风,不仅写出陶渊明嗜酒,而且表现其以醉眼睥睨官场龌龊,借醉心以暂时忘却人间炎凉的“大隐”态度,既勾勒出陶渊明潇洒飘逸风流自赏的形象,又曲折传达出狂放、傲世的性情,心态。
③意象:诗人精挑“云”“鸟”“桃花”等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巧妙组合,含蓄地展现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和理想境界,可谓简略高妙,不见斧凿痕而获深邃意。(任意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可抓住“五株柳树”“一水桃花”来理解。由“五株柳树”可体会出陶渊明的淡泊名利形象;由“一水桃花”可联想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然后结合着世外桃源的写作意图,即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美好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的人物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等。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的角度入手,一个人的居住环境、着装等也往往能透露其志趣。例如这首诗歌的颈联,从他的居住环境和兴趣爱好“五株柳树”“一水桃花”可得出其人物形象。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由诗歌注释1可知,这首诗歌运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仕宦中朝如酒醉”一个“如”字表明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陶渊明的为官作风;“云”“鸟”“桃花”等有典型意义的意象构成了陶渊明理想社会的美好境界。答题时,可抓住这些关键词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表现手法的题目,要积累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本题便可根据以上表现手法知识,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20.“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21.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两句诗表面上都写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惨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1.采用比喻手法。把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的“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诗句含义的题目,注意结合课本的诗歌进行分析,答题时中此诗歌中的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时两首诗的异同是课标卷经常考核的内容,有的分析情感,有的分析手法,此题做综合分析,首先从手法入手,理清是托物言志的方式,然后分析物象的特征和表达的情感。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 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③贾谊曾经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
16.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17.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1)想象。(2)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辛,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17.(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与安慰。(2)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写到朋友将在郴州稍做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解析】
16.
试题分析: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更是一个比较阅读。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对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较熟悉,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此诗主要借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留恋。《送杨少府贬郴州》注意抓住题文中的“明到”“若为”等词语来分析,主要借助想象友人离别后的情景。两诗都是写别情,但是《送元二使安西》直抒胸臆,《送杨少府贬郴州》借助想象,朋友别后情景,对朋友的担忧。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两首诗的情感,属于比较阅读。考查如何表达情感的,其实就是考查手法。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本题《送元二使安西》直抒胸臆,《送杨少府贬郴州》借助想象,朋友别后情景,表达对朋友的担忧。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尾联作者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引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等。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才子”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肯定,“长沙不留”表达遗憾,“何须吊屈平”表达劝慰朋友不要太伤感,只是稍作停留,以此安慰朋友,引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的才华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