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昨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1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8.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17. 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18.渲染凄寒、孤独、悲凉的环境气氛,衬托诗人孤独、寂寥、悲凉、思乡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或写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这首诗写于唐代宗的时候,戎昱先后在荆南卫伯玉、湖南崔瓘幕下任职,后来宦游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说明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五六句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类题在解答时要分两个方面来答,即“写了什么景”和“抒了什么情”。三四两句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__彩。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分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6.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17.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
16.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形成强烈反差。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17.
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
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
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试题分析:
16.首先点明“荒”与“新”的对比,然后分析效果,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注意是对比的手法,注意点明手法之后分析效果。
17.这是一道对诗歌情感的解说的题目,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情感的线索,用诗歌的内容进行解说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情感已经给出,只要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小题。
小园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即菊花。
16.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7.诗的颈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这一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16.窥,意为窥视,运用拟人的手法,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的山光,却说山光探头进入短墙窥视小园中的景物,既写出了山光的意态神情,又巧妙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魅力(美丽)。或:动,意为“使……摇动”,小园中的池水清澈,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动静结合,呈现出一种特别的美。
17.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高洁的意象,幽竹亭亭玉立,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高尚的节操),刻画出一个孤傲高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诗人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
16.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窥视”+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除去“窥”,还可以分析“动”。 “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深”也用的很好,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答题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该题中考核动词“窥”, 应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17.从诗意上看,前半句以炼字炼句胜,后半幅以意境胜,注重整体效果,不求一字之奇,一句之巧。“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新月:初三初四之月;新霜:凉秋九月之薄霜,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那幽竹静立亭亭,显示出诗人劲节高风;那凌霜傲放的秋菊,以其风骨与诗人引为知己主动送来盈袖的馨香;那皎洁无暇的一弯新月,诗人一片冰心。这位无意仕进,宁愿以作书画、授蒙童,清贫自守的岭南诗人,此时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名的胸次,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构成了孤清高洁的意境。前半幅诗中有画,这后半幅画中有人,写出了诗人的品节风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如该题中的人物是个孤傲高洁、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题目。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后,时杜甫寓居成都草堂。
14.第一、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15.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蕴含的情绪复杂,请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加以分析。
14.
(1)视听结合,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白鹭飞上青天,是视觉。(2)衬托,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2)拟人,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15.
(1)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2)“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
(3)“东吴”即长安,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干要求“第一、二句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第一、二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情感。
15.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万里船”。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诗歌中的“d东吴”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文后小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5.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15.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16.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象特征和手法结合的题目,“烟”的特点应该好概括,诗句中佷明确“白”和“流”,手法第三句比喻比较明显,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答出效果。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富有动态。诗人第三句用比喻的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显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用“流”写山岚的动态,形象生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所包括的内容,然后再对号入座。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2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 引用。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题,分析原因要结合全诗,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惜”是“怜”“爱”的意思;“无家客”是客居他乡;“独”是孤独苦闷。 诗人不眠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现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旅次朔方①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②,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朔方:古都名,自西汉始建,至唐代,辖区多变,治所不一。桑干河以北,属朔方地区。咸阳是刘皂的故乡。②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塑造的诗人的形象。
17.请简要赏析首句中“霜”字的好处。
16.本诗描绘了一个常年漂泊在外,因时日长久而把他乡当故乡的游子形象。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意思对即可)
17.“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和下文中的“阳”“乡”押韵,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解析】
试题解析:
16.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本诗塑造的诗人的形象”考生从诗句中体会,要从形象、情感角度来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 描绘了一个常年漂泊在外“却望并州是故乡” 把他乡当故乡的游子形象。“日夜忆咸阳” “无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诗人之外的特定形象或五的形象。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17.题干要求“请简要赏析首句中‘霜’字的好处”这是考查诗歌中的炼字,首先明确“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接着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霜”和下文中的“阳”“乡”押韵;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霜”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例如题中“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例如题中“霜”和下文中的“阳”“乡”押韵;(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霜”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18.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17.A
18.①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表现手法、诗歌形象等方面分析判断。A项理解错误,“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不是运用的比喻的方法。所以选A。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注释及“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可知,鲁连起功绩卓越,诗人以鲁连起自比,来表达自己辅助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由“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可知,诗人要象;鲁连起一样高风亮节,不慕名利,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只身而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注】拾遗:官名。袁氏曾任拾遗,因罪流放岭南。
15.请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16.这首诗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相关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15.访友不遇的伤感。孟浩然特意来拜访袁拾遗,足见二人感情之厚,可不见流放中的友人,顿生伤感之情;对友人被贬的愤愤不平。才子竟遭流放,何况流放之人还是自己的挚友,因此心中不平;对友人的思念牵挂。流放之地梅花再好,怎及留居北地的故乡呢!
16.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全诗四句中有两处对比。人的对比:洛阳才子与岭南流人对比。袁拾遗身为“才子”,理当被朝廷重用,却被贬他乡,沦为“流人”,其过人的才能与恶劣的待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表达出对当时“才人”被贬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含而不露,引人深思。地方的对比:梅花早放的南方虽美,但还是不如春天的北国。一扬一抑,增强了诗的波澜,更见对朋友的思念挂念之情的深挚。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写作背景及诗歌标题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表现出了诗人去拜访袁拾遗却没有遇到,显然内心是伤感的;由“才子”“流人”可得出作者对友人的流放被贬愤愤不平;以“梅花”“北地春”做对比,表现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综合起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积累的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着这首诗歌中的关键语句,从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这首诗歌中,由“才子” “流人” “南方梅花”“北地春”等关键词可得出对比的表现手法,根据诗歌内容及主旨可得出诗人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对友人被贬流放的不平及牵挂担忧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1)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2)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五湖,即太湖。
15.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16.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15.四句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合理解释即可)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
16.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借对一代名臣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理解题干“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的内涵,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结合颔联 和颈联的内容分析。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题答题时注意理解题干“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的内涵,诗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结合颔联 和颈联的内容分析。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借对一代名臣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可答一两种即可。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如本题结合注释②,尾联用典、以景结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
11.下列对《柳堤》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