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长台驿

张咏①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②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③。

【注】①张咏数次犯颜直谏太宗、真宗皇帝,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史载其“所至以政绩闻”。②《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③《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

17.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8.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

18.一是借事抒怀。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二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三是用典。“满引浓醪”暗用谢蒲之典,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无可奈何;结句反用周颙典,表明作者恋位不辞是拳拳为国之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考生从诗句中体会,张咏是一个清官,而且敢犯颜直谏,由京官而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在旅途中写的。当时他于傍晚船停靠在河南信阳县境内的长台渡口,住宿在靠水边的驿站中。作者从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态。结合注释可以体会出。诗句“满引浓醪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中关键词“满引浓醪”“ 休未得”“ 不相容” 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诗人之外的特定形象或五的形象。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结合手法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答题区间“全诗”, 本诗主要抒发泊船于长台驿的感想。首句点明泊船时地,次句暗用《南史·谢弘微传》所载其玄孙谢藩事,隐寓诗人因犯颜直谏几度出为地方官的遭遇,并表明如今只沉于酒乡,不愿再行进谏的慵倦心情。三、四句笔锋陡转,申述诗人顾瞻京阙仍思报国,不愿退隐山林的积极用世之心,与前面所言很是矛盾,真切地显示了诗人内心一时泛起的波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题中,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题中用了“谢蒲”“周颙”的典故。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题中诗歌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9.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19.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9.解答该题,应该明确,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解答该题,应该明确,秋风发上生: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

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20.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21.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作者运用想象(虚写),设想分手之后,自己因思念友人而失眠,由失眠得以听到静夜里如泣如诉的啼鸟声和风声。诗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21.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

【解析】

20.

试题分析:今日离别之情固然令人难忘,但异日又将会有新的情景触动自己的相思之情。运用想象,设想分别以后,我将会因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听到静夜里的乌啼声夹杂着如泣如诉的夜风声。末句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1.

试题分析:尹诗运用比喻,将游子比作飘蓬,表现其飘泊不定,孤单无依的特点,写出了诗人伤感,孤苦之情。写别后相思之情,借风中乌鸦夜啼的印象,渲染凄凉的气氛,表达诗人相思的凄苦。孟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全诗语调低沉,有对朝廷压抑人才的怨愤,有不忍远别知心朋友的留恋,还有怀才不遇的嗟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小题。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①

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②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③。

注:①这首诗是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九月宋光宗元年从临安赴淮河迎接金国贺正旦使途中,自镇江过长江时作。②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③南宋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烹茶招待金使。

20.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1.这首诗感慨颇深,感情丰富,请结合最后两联分析。

20.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扬子江上雪过天晴、壮丽开阔的画面。首联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风平获静,江水无波;颔联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旭日东升,光芒似箭。

(2)这两句景物描写,既照应了题目“过扬子江”,也为下文由景入情,抒发感情做了铺垫。

21.①颈联写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②尾联写到正是过江之时,且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开头写江上景色。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颔联出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1.

试题分析: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颈联的意思是: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余山川形胜,映照着雪霁清空。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这两句的意思是:英雄不留,江山空在,人事百般,终归徒劳无益,不如且饮眼前一杯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比如“愁”;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两首诗中都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但具体要表达的情感又不一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阿庆基“__”

⑤棹歌:鼓桨而歌。棹,船桨。效乃:桨橹声。

18.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1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8.“争”字和“乱”字。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19.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第三步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鉴赏“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的炼字,根据诗句含义可知,“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表面上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实际上是考查诗句如何来表达离别之情的。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惫雨”和注释中的“陆游”介绍以及诗中的内容来分析,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直接考查情感的比较少,一般都要求结合诗句赏析情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惫雨”和注释中的“陆游”介绍以及诗中的内容来分析,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等。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练习。

东马塍①

[宋]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小题1】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小题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1】“暗”字 ,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其他字的赏析酌情给分)

【小题2】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炼字型练习要先点明何字传神,之后解释该字含义,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强调该字的使用对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活水穿花暗护田”很明显“暗”字的使用最传神,“暗”是“默默地”“静景的”之意。水流穿过百花静静地滋润田地。一个“暗”字表达了诗人对水流灌溉田园的赞美和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把农村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既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是对人情的赞颂。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年)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17.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怆情”体现在哪些方面。

18.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

19.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

17.年老和妹妹相逢;重逢后又将离别;游宦时长路远;后会难期。  

18.“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简单,用不着世俗的客套,兄妹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十分感人。“昏昏”可见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快干,灯火昏暗,仍顾不上休息。烘托了人物情感,营造出将别的伤痛氛围。

19.尾联妹妹问兄长答,语言自然传神,全诗将相逢情景娓娓道来,语言浅显寻常又真挚亲切,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怆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首联“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年老了,会一次少一次,所以相见时对未来充满感伤;一是有会必有别,因为对离别的感伤,就连对会面也感到心情沉重起来。颔联“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是写相见的场面;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尾联“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写后会无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是针对诗歌全篇设题,题干问的是“哪些方面”,说明答案不止一点,应先把诗句分成几个层次,然后再分点作答。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颔联中‘草草’、‘昏昏’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王安石的诗以善用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尾联简要分析本诗语言特色”。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特色。“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只能含糊地回答:“见到大雁南飞,我就会从北国带回消息了。”其实,诗人自己不能预料会面的日子。诗就在无可奈何的气氛中结束,留下了一丝安慰,一个悬念。这首诗没有用一个典故,把人所习见的家庭生活细节捡选入诗,而以传神的语言表达出来,质朴自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 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小题。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8.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19.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的异同。20.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18.用典   借代

19.同: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异: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

20.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

18.

试题分析: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19.

试题分析: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颔联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明,夜月清明(或:远望群山,落木萧萧。天空开阔明朗,眺望江水,澄净江面上的月色皎洁明净);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或: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轻松明快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颔联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与杜诗的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的意境不同的是,黄诗通过辽远阔大、空明澄澈的景物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20.

试题分析: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别友人 黄滔

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飘泊在京华。

大朝多事还停举,故国经荒未有家。

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

梦魂空系潇湘岸,烟水茫茫芦苇花。

注:①黄滔:晚唐诗人。②停举:指朝廷停止科举考试。③潇湘:相传舜帝南巡而死,娥皇、女英二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湘江,化为湘江女神。边沙:借指边地。西北边地多沙漠,故称。

18.一二两联中,诗人产生“怨”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9.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20.尾联两句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8.

①喜逢友人,却要离别;

②在京漂泊,时间久长;

③朝廷多事,科举停考;

④故国衰败,无家可归。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

①用词富有表现力:“投”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鸟傍晚归巢的急切之情,“冲”写出人在雪中行路的艰难;

②色彩对比鲜明:“夕阳”为红色,“腊雪”为白色;

③虚实结合:“鸟带夕阳”是实写眼前之景,“人往边沙”是想象之景;

④渲染衬托:通过夕阳、远树、腊雪和边沙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氛围。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3分;其他如从“画面感强”“境界阔大”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只贴标签,不作简析,酌情扣分。

20.前句抒发了对朝廷忠心却难以报国的悲愤;后句表达了对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8.本题答案共4点,每一句中概括出一点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①手法;②诗句所表现的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③作者的情感;④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做铺垫或引出下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 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2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6.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小题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

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25.表达了作者对宁静、和谐、自然生活的喜爱之情。

26.①分别从听觉、视觉与嗅觉描绘景色。听觉:蟋蟀、蝉儿的鸣叫;视觉:玉簪花凋落一地;嗅觉:落花的阵阵香味。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动态的鸣蝉、蟋蟀,静态的玉簪花、夕阳。突出表现了废圃的幽静。

【小题3】蟋蟀、蝉儿虽鸣叫于秋日,叫声宛转悠扬,充满生机;玉簪花儿虽已零落,却仍能散发阵阵香气,清新怡人;野塘中虽只有秋荷,但“留与游鱼盖夕阳”又让其充满了温情,夕阳的一抹红色,也给整幅画面笼罩了一层暖色 (“温情”或“暖色”):可见,虽是“废圃”,但“废而不冷”。

【解析】

试题分析:

25.这是一首新颖别致的借景抒情小诗。要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就要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蟋蟀和鸣蝉声,诗人反其意而用之,由此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火红的色彩,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即使花落野塘,给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闲情逸致。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这样的景致,诗人对此喜爱之情由此而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诗的一二两句,“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有蛩吟蜩鸣,看到玉簪花,满塘花香。稍加分析,可看出听觉、视觉和嗅觉来描绘;前者是动静,后句是静景,这是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后要指出其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本题要抓住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这一重点,而立足点应是“不冷”上。具体解答时,结合具体诗句来说明其如何不冷:秋日蛩吟蜩鸣,却能引发出许多兴致;洁白如玉的玉簪花,虽落却有郁馥的缕缕幽香;塘虽只有秋荷,但有夕阳照在像伞一样的荷叶上,鱼儿在荷 叶的保护下,自由自在地游着,其间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具体答题时,可采用总分式,也可以采用分总式。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