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指古都洛阳。
(1)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2)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
(3)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1)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2)写六朝故都前代繁华而今衰败残破的景象。
(3)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解析】
(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的题干,首先却动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然后再根据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请概括第二首诗中颔联的内容。”就要求要结合诗句分析内容。具体答题要写出手法、结合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写六朝故都前代繁华而今衰败残破的景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题干“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就要求要结合“尾联”诗句联系主旨结合“怀古诗”特点答题。具体答题要写出意象、作者情感来分析得出答案。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屈原庙
(明)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3.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
14.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
13.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__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
14.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空”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空”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空”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 “空”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斑竹、杂芳、鹧鸪、黄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3.简要描述诗歌第一句所描写的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14.诗歌第四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请简要赏析。
13.内容:第一句描写的是江边送别的情景。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见茫茫江水,耳畔不时传来猿猴的啼声。作用:画面呈现出落寞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点题,“客散”照应题目中的“送”,表明与友人的分别,同时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
14.(1)诗歌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
(2)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答“反衬”亦可)。“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3)借代,以“孤舟”代“人”,舟的孤单实指人的孤单,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猿啼、暮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及用法作用,结合着“青山万里一孤舟”这一尾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第四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达友人的孤独处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5.颈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试简要分析。
16.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诗人情感。
15.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是路途遥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 表达诗人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16.诗歌前三联中“无良伴”“愁眠”“远梦”“家书”等词语点明情境,表明诗人的羁旅愁思。独在异乡,离家久远,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尾联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羁旅的愁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找出颈联(第三联),分清虚实:哪是实景,哪是虚景。并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指出作者意图,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主旨。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二月二日①(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2.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3.诗歌最后两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2.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13.第三联用典抒情,含蓄的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第四联借景抒情,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寄寓诗人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问要抓住句中景物的特点展开描述,同时应概括整体的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先看景物的特点,再看人物的情感,最后看景与情是否一致,如一致则是衬托或者烘托,如相反则是反衬。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技巧。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照着“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写意》)、“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等诗句,不难感到“三年从事亚夫营”之中所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4、(4分)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3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3、阅读臧克家的《老马》,完成问题。(共8分)
老马
(1932年4月)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到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本诗中的“垂”“扣”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2)诗人突出了老马的什么特点?(6分)
13、(1)、“垂”“扣”两字用得生动形象(1分),深刻地刻画了老马承受重负的惨状(1分)。
(2)、饱受压迫,命运悲苦;忍辱负重,忠厚善良;性格坚忍,对未来有渺茫的希望。( 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9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8.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5分)
9.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8.(1)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3分)(2)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分)
9.(1)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3分)(若答“对比”也可酌情得分,但不得超过3 分)(2)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3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谪岭南道中作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
[注]这首七言律诗,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8.试分析首联中“争”和“暗”字的妙处。(5分)
9.清人沈德潜认为颔联“一语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请分析这种说法。(6分)
8.“争”字,用了拟人手法,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像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故意“争分”造成的。 “暗”字,突出枕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阴暗。
9.颔联表面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有力地渲染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实际上诗人运用双关的写法,用这种险恶的自然环境比喻官场的凶险,,用“毒雾” “蛇草”等来喻指奸佞小人,从而表达对他们的憎恶和畏惧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枝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州女①,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①秦州女:唐代李善注引《纤锦回文诗序》曰:“窦韬,符国秦州人。被徙沙漠,其妻苏氏。韬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苏氏织锦,作回文诗以赠之。”
10.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在诗中起来什么作用?(5分)
这首诗是如何突出表现织锦秦州女的情感的?请就其中两点作分析。(6分)
10.本诗描绘出傍晚时分归鸦栖枝,织锦秦州女空房中思念丈夫,自伤孤寂的情景。(2分) “黄云城边枝欲栖”一句突出城边景色之暗淡,渲染(营造)了凄凉气氛,奠定了诗歌之感伤基调。(3分)
11. (每点3分,手法2分,分析1分;答对两种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以归乌夜啼渲染氛围,为下句表现织锦秦州女思亲念远的孤苦作铺垫。
②化用窦滔妻苏氏织锦赠回文诗的典故,使织锦秦州女思念丈夫的情感内蕴更加丰厚。
③“隔窗语”或“停梭怅然”等细节描写细腻,让人能真切感受到思妇的孤寂哀伤。
④“泪如雨”运用了比喻(夸张),形象地刻画了一个独自哀伤的思妇形象。
译文:黄云城边的乌鸦将要归巢了,归飞回来时候在树枝上哑哑地啼叫。在织机中织布的秦川女子,在隔着碧绿如烟的纱窗内视窗外的归鸟双双。她好像是在与人说着什么,其实她是在自言自语。太寂寞了啊,想着远方的亲人、她的织梭就不由得停了下来。独宿空房的滋味,真是太令人难以忍受了,珠泪点点滚下了她的香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