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4.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5.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4.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答对一点给1分)

15.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诗歌整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感悟意境,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关键词:残灯、孤舟、长夜。让人联想到在一个不眠的长夜,唯有孤舟和残灯相伴的情景;要写出“嫌”是拟人手法,其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写出孤灯与诗人相伴的情态;在这种意境中,诗人自然会感受到残灯的温暖、人生的无奈与自我嘲笑。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注视①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前往常州等地赈灾。然后抓住诗歌前六句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当时的情形。关键词有:哭、悲、火、病、无伴、思归、发稀。“哭、悲、火、病”使人联想到了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病中感伤;“无伴、思归”体现出了孤寂、思归的痛苦;“发稀”让人联想到了年老的无奈。

考点:鉴赏诗歌的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中有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请找出来。

(2)颈联中“穿”、“数”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绪或心境?请加以分析。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意思答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通读全诗,理解其中意象的含义,只要该意象的含义和时间相关即是。比如本诗中的“清秋”“落叶”反映出所处的季节是秋季,“日暮”是指傍晚,“月初白”“流萤”“孤灯”是指晚上,这些意象均和时间有关,并反映出时间的变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意象,难度不大,考生只要找出能体现时间的意象,列出就可以了。日暮,说明已到傍晚时分;月初白,太阳刚刚升起;流萤、孤灯,都是晚上才有的景象。这几个意象的连用,表明了时间的变化。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诗句来体会,理解“穿”“数”二字所表达的情感,要联系本诗分析“穿”“数”二字分别涉及的对象和背景,本诗中的“穿”是指在“落叶”中穿“数”,且是“独行”,因而可看出诗人孤独、走来走去、徘徊的情绪;“数”是指“数”“流萤”,且是在“闲坐”时。因而可看出诗人此时苦闷无聊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情感,又考查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清)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

注: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1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12.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13.①拟人,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②借景抒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每答对一点给3分,手法1分,赏析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很明显本诗是首离别诗歌,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这是一首离别诗,表达的典型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之情。根据题目要求,一定要结合首联颔联分析,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意象的描写来表现。否则不合要求。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此外,还可以分析: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__融。针对表现手法所做的回答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诗歌所体现的情景关系,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外也可从修辞角度作答。颈联中明显有拟人手法,且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所以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拟人等均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12.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13.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12.以动衬静(或 “动静结合”、“反衬”);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13.(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显然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的表达技巧。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5.“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

16.诗中抒发了诗人的那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15.闲,意为悠闲、自在,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愁苦,给人以深刻的影响。

16.①思乡之情;②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③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④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①解释“闲”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赏析炼字艺术,常见的答题步骤为: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同时,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点出该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照题目要求拟写出答案即可。本题中,“草色闲”,这显然是拟人,然后结合诗句内容,联系诗歌主旨,做一分析即可。

16.

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望”“何日到”可体现出思乡之情;结合注释和尾联,可体现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衰鬓”表达了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独将”“客秦关”体现出了客居异乡的孤寂与惆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

     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题中,“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①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②忽多违③。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注】①琴尊:琴与酒杯。指古代文士悠闲的生活。②分袂:指离别。③多违:指久别。

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本诗最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城阙”,点出送别地点,营造出辽远壮阔的意境;《送卢主簿》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流俗的心志。(意思对即可)

17.第一问: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第二问: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也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析两首诗都写到的“城阙”用意的不同,其实是分析其作用。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和诗歌主旨来理解,不能孤立地看。从“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可知“城阙”是送别地点,营造出送别的辽远壮阔的意境;而“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则点明身在京城、不染流俗的心志。手法:双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3)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第二问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对于诗歌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只要抓住“富松竹”和情语“幸同归”,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一目了然。诗人用了松竹一词。中国古代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松竹二字包含了诗人自勉自况的意思。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寺夜起 (清)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白云,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句中“烟”的特点是?

(2)诗人“不眠”的原因是?

(1)洁白、轻盈、飘渺、流动。

(2)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学生如答出因思乡而不眠即可得2分,如只写被美景打动只能得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②答出   思家 孤独  寂寞 之意   即可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偶成

萧立之

雨妒游人故作难,禁持闲了下湖船。

城中岂识农耕好?却恨悭①晴放纸鸢②。

潍县暑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悭:缺少,没有。②纸鸢:风筝

21.这两首诗借助不同的意象,都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两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各是什么?加以分析。

21.诗人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

22.第一首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城中人与农人对雨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诗人的情感。第二首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萧萧”竹声比喻百姓的“疾苦声”,来表达诗人对大中丞的劝谏。

【解析】

21.

试题分析:萧诗:这是宋代诗人萧立之写的怜悯农民的诗歌,郑诗:是清代郑板桥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第二句是说诗人由凄寒的竹子的响声产生了联想,由竹声呜咽想到老百姓的疾苦,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萧诗通过对阴雨连绵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对比,深刻揭露了贫富矛盾。后两句写城里富贵人家不知农家盼雨耕种的心情,只恨没有晴天,不能去放风筝。在艺术上使用对比手法,将农人盼雨耕作与城里富贵人家盼天晴玩乐两种态度进行对比。郑诗在艺术上托物取喻,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有形有神,比较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晚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13.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描绘了作者在许昌道中寒食节气所见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做铺垫;红花绿竹、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乏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请,倍增其哀。

14.尾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艺术手法(或答“从对方写起”“虚写法”)。诗人想象幕府中的朋友们在清明时节饮酒的时候,其乐陶陶,酒席宴饮之间,朋友们可能还将诗人在外羁旅无归、驱驰赶路的事情当做笑谈。这里诗人不说自己想念朋友,而想象朋友们在想念着诗人,是“从对方写起”的手法。诗人在尾联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情绪,这种情绪的背后,是诗人对自己孤独落寞的羁旅之愁的抒发,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是对幕府中朋友们真挚思念情感的流露。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和情感。由题干确定范围“尾联”,再根据“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选取突出的、明显的手法。借助手法表现出的情感。“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从一个“遥知”便可知道此时此刻诗人不在现场,那么对场景现象的描述只能通过想象,联想到的是幕府清明时节的欢饮,欢饮的现场只能想象了,想象着朋友可能会谈论起我这个羁旅之人。借助联想、想象,表达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朋友的思念,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他人之行为表达,情感更为浓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