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

18.请给诗歌分层,并写出每层的意思。

19.“孤且直”中“孤”“直”的意思是什么?这两个词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质和思想感情?

18.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前四句,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之情。第二层中间六句,写诗  人弃官闲居的无聊生活。第三层最后两句,表现诗人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每层2分)

19.“孤”可以理解为孤高的性格(或出身孤寒);“直”,正直,品德高尚。体现了诗人孤傲、 正直的高洁品格,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__现实(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 (各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注意诗句的概括,重点注意情感的“悲愤”“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变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

19.

试题分析:首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表现的诗人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分析,另一种是给出分析的方向,让考生通过诗歌进行解读,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此题借助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分析诗人的品格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2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22.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一句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1.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隐士)形象。①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的描写,间接地描写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②通过最后两句两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22.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友人陆鸿渐没有遇见。“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既有怅惘,又有着眷念不舍的情感。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又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回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基础之上来回答。陆鸿渐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人物的直接描写,二是侧面描写,很显然本题只能从侧面进行分析,即周围环境和邻居对他的了解。一是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陆鸿渐新居的处所与环境,通过“野径入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来表现主人的心态,间接衬托陆鸿渐的高雅不俗(远离尘俗,崇尚隐逸);二是后两句,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表明他又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高人。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人去敲朋友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可见作者对友人近况很关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诗歌阅读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7.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18.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17.“独”和“空”。“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18.①颔联借用比喻,以春风、杨柳、花鸟形象地渲染了筝声中的所流露出的伤春惜别之情;②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通过灯下独愁、楼上空思等意象,也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孤单寂寞的思念之情;③尾联再作想象,通过友人一南一北的对比,又表现出了筝声中的友人离别思念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先点明是哪两个字,再结合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独”和“空”最能体现形象孑然一身。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写人世的悲欢,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应关注题干中的提示“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这是重点考查抒情的方式,明确了方向再进行答题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①照檐楹②。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淡磨明镜:形容水面平静,池水清澈。 ②檐楹:屋檐及檐下的堂柱。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写景抒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是清新明丽。表现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抒发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前两句是静景,给人一种清淡平和的心理感受。后两句,东风“忽起”,使得杨柳瞬间由静而动,给人以强列的动感,荷心声作,寂而有声,形声兼备。

【解析】

( 1)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属于景物形象题,分析景物形象类题目步骤如下: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是要忠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创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四字短语即可。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恬静优美,萧瑟凄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如本题写雨后池塘空气清新,湖水清澈平静,杨柳忽然被风吹动,水中的荷叶也发出声响。好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3.分析作者的感情。根据画面景物所表现的出来的氛围特点,去体会寓于其中的感情。从本题中我们很容易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会描写出如此没得画面。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们要注意审清题干,题干是“动静结合”,那么我们需要从描写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通读全诗,这是一首写景诗,我们从修辞方法上,发现并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从描写手法上看,动静结合这种手法最为明显。在答出“是什么”之后,再回答“为什么”,可以知道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写出雨后湖水的涨满湖面,湖水清澈的特点,后两句东风忽起,杨柳拂动,荷叶发出声响。这是动态描写,给人一种动态美。最后再回答“怎么样”全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画面优美而不呆滞。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此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13.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13.秋季。高风、黄叶等意象。

14.表达了诗人思乡盼归的羁旅情怀。长江滚滚东去,而诗人自己却滞留他乡,不禁心生悲意,更加思念家乡。结尾两句以景传情,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凄凉画面将诗人的思归之情渲染得更加深刻。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本题很简单,要想确定季节,只要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就可以明确。主要从三四句中可以体现出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更明确的是“黄叶”,由这两个意象即可判断是秋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景物形象题,考生应找出题干涉及诗句中的景物,然后结合诗句中的描述把握景物的特点。比如本题中,要求考生依据诗歌中的景物判定季节,考生应先将所有的景物圈划出来,然后找出能判定季节的景物,最后作答即可。诗句里的景物主要有“长江”“高风”“黄叶”,能判定季节的主要是后两个。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以及诗歌的注释来理解。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意象以及注释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以下小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23.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21.D

22.B

23.A

【解析】

21.

试题分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22.

试题分析:设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考核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23.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地点和事件。主要是诗歌内容的概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3.全诗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

1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意象:迟日、江山、春风、花草、飞燕、鸳鸯。特点:色彩明丽(明净绚丽),充满生机(生机勃勃)

14.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意象的分析。首先明确意象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立足全诗句,迟日、江山、春风、花草、飞燕、鸳鸯。分析景物的特点,寻找相关的形容词分析。如色彩明丽。“春风花草香”的香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分析意境型答题模式: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A.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B.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C.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D.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不能只“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如本题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注]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途中。

14.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5.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14.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感伤,客中的孤独,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答对一点给1分)

15.尾联描写了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是诗人的无奈与自嘲。(整体答得符合逻辑,再给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诗歌整体内容感知的基础上,感悟意境,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关键词:残灯、孤舟、长夜。让人联想到在一个不眠的长夜,唯有孤舟和残灯相伴的情景;要写出“嫌”是拟人手法,其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的写出孤灯与诗人相伴的情态;在这种意境中,诗人自然会感受到残灯的温暖、人生的无奈与自我嘲笑。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着注视①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前往常州等地赈灾。然后抓住诗歌前六句的关键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当时的情形。关键词有:哭、悲、火、病、无伴、思归、发稀。“哭、悲、火、病”使人联想到了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病中感伤;“无伴、思归”体现出了孤寂、思归的痛苦;“发稀”让人联想到了年老的无奈。

考点:鉴赏诗歌的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中有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请找出来。

(2)颈联中“穿”、“数”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绪或心境?请加以分析。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意思答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通读全诗,理解其中意象的含义,只要该意象的含义和时间相关即是。比如本诗中的“清秋”“落叶”反映出所处的季节是秋季,“日暮”是指傍晚,“月初白”“流萤”“孤灯”是指晚上,这些意象均和时间有关,并反映出时间的变化。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意象,难度不大,考生只要找出能体现时间的意象,列出就可以了。日暮,说明已到傍晚时分;月初白,太阳刚刚升起;流萤、孤灯,都是晚上才有的景象。这几个意象的连用,表明了时间的变化。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关键诗句来体会,理解“穿”“数”二字所表达的情感,要联系本诗分析“穿”“数”二字分别涉及的对象和背景,本诗中的“穿”是指在“落叶”中穿“数”,且是“独行”,因而可看出诗人孤独、走来走去、徘徊的情绪;“数”是指“数”“流萤”,且是在“闲坐”时。因而可看出诗人此时苦闷无聊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情感,又考查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将去洛阳,灯下感赋

(清)陈维崧

露幌风帘思不禁,巡檐背手重沉吟。

一城汉苑隋宫地,几夜零砧断杵心?

菊到将离分客瘦,天因离别酿秋阴。

偃师明发应回首,洛水嵩云深更深。

注:①偃师:河南县名,位于洛阳东面。②洛水嵩云:洛河之水,嵩山之云。洛河流经洛阳,嵩山在洛阳东面。

1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以首联和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1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的颈联做简要赏析。

12.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诗人离开洛阳前心绪不宁、浮想联翩的情形,“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借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描写,间接表现诗人对洛阳的留恋。

13.①拟人,菊花因离别在即而分外寒“瘦”,天气因离别在即而“酿”出秋阴,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②借景抒情,菊花分外寒瘦,天空秋阴浓厚,哀景寄托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之情。(每答对一点给3分,手法1分,赏析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首先我们要整体把握,很明显本诗是首离别诗歌,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别洛阳时的留恋与感伤。这是一首离别诗,表达的典型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之情。根据题目要求,一定要结合首联颔联分析,首联“思不禁”直接点明,“巡檐背手”“重沉吟”则将作者内心情绪具体化、动作化,颔联通过对洛阳汉苑隋宫的遗迹、牵人魂魄的断续捣衣声的意象的描写来表现。否则不合要求。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此外,还可以分析:哀景衬托哀情,分外寒瘦的菊花、秋阴浓厚的天空衬托了诗人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情景交融,诗人因离别在即而神情黯然,菊花因深秋来临而分外寒瘦,天空因深秋来临而阴云浓密,情景水__融。针对表现手法所做的回答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诗歌所体现的情景关系,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此外也可从修辞角度作答。颈联中明显有拟人手法,且移情于物,化静为动,渲染了离别在即的感伤与留恋,所以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及拟人等均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