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①乘夕凉,开轩②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①散发:将束发从头顶上放下。②开轩:开窗。

2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是特色?请简要分析。

23.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2.(1)从嗅觉、听觉和动静结合两方面描写荷花的香气和竹叶上的露水。(2)荷花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声音清脆,滴水可听;写出环境清幽。

23.(1)全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的感觉和对友人的怀念。(2)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接着写沐后纳凉的感受,表现闲情、适意。(3)七八句写由境界的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写景的方式。首先要了解答题的角度,然后再进行分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或 以虚写实) ,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5.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比如本题,就可以从感官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考生可以抓诗歌标题中的“怀”和“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进行分析。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标题中的“怀”以及诗句的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6.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

15.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

16.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无人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及诗歌中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本诗通过描写溪水流动声和太阳倒映溪水中央的明亮,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和溪水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展现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平时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结合着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很多,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可结合诗歌本身举例阐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登楼感怀

于 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2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6.“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哪个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25.①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②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③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④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⑤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

26.“漫”“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登楼感怀”、诗歌注释及关键词“愁”“渺渺”“茫茫”“华发苍颜”“辜负钓鱼舟”等,从作者对人生短暂与渺小的感叹,归隐不得的愁绪,思乡之情,壮志难酬等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2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也是一道炼字题,可根据对“晚来无事漫登楼”的大体意思的理解,抓住“漫”这个字,结合整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从这两个字的含义、手法、作用等角度赏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看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表现了怎样的景物或怎样的人物特征。——描 景象摹情态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看表达技巧的作用。— —点情景、表感情、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20.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21.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

20.首联写秋天将至,月影清朗,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引出月光,呼应标题,同时为下文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铺垫。

21.①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表达了家国之思和动乱之痛。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首联或首句的作用。首联位于诗歌开头,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其作用,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标题、下文的联系,内容上要具体分析写了什么对象、营造了什么氛围、奠定了什么情感基调等。“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将天与人间作对比,上句写,天上,秋日的季节将近,人间月光所投射出的影子清淡,表现一副恬静的景象,尤其这‘清’一字用的极其传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这月光的清冷。与标题的“月”形成呼应(也可以说是开篇点题),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句或首联的作用:1.总括全诗,领起下文;2.点名时令、地点交代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铺垫。4.奠定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意境,借景抒情,烘托任务情绪形象(写景诗句);7.如首句设问,则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中间句或转承句结构作用:1.过渡承上启下;2.打伏笔做铺垫;3.转换话题(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品味出作者的情感或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作用: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名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概括情感应结合全诗,务求全面;对抒情手法的分析要善于分类,要善于结合具体诗句。首联属于实写,描写了人间月影清冷,月光皎洁,月光照亮自己的白发,营造了清冷的氛围,颔联属于虚写,想象嫦娥后羿相会之期已近,玉兔在月中捣药,嫦娥后羿苦苦相思。借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后两联从“干戈”“国西营”以及注释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了对战乱的忧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正确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感情,首先要求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其次要能正确分析句子结构和词性,有时还要注意词句的修辞。一般的解题思路:1.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2.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3.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比如本题中,应抓住诗人、注释、诗歌中的意象及情感词来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桂与玉,形容生活费用昂贵。

20.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些内容?

21.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

20.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

21.①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凌乱繁茂的轻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寂的心情。(如首联答烘托,颈联答通感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写连绵的阴雨从夜晚持续到了天明,百般忧愁如同野草生长在雨中,“百忧”二字统摄全篇,接下来“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写老天怎么能知道我内心里牵挂着昂贵的柴米,命运随时政__起落不止,连做梦都会惊醒,为柴米忧,为生计忧,为人生旅途不顺而忧。“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写树上聚集的早鸦没有飞散,寒露沾湿了传到窗前的闷重鼓声,已听不清晰,表达出内心的郁闷之情。“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写当年的壮志豪情都已消失殆尽,而今只余新添的四五根白发,为年华消逝生命衰老而忧。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这里首先要明确“诗眼”的概念,“诗眼”就是诗歌当中某一联或某一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要找准“诗眼”,这需要第一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如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创作诗歌的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第二要准确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第三要仔细品味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本诗由诗后注释可知,作者仕途不得意,内心应是郁闷的,再读合诗,可知此诗是围绕“忧”来写的,据此就可确定第一问的答案了。然后再逐句分析诗句,就可总结出第二问的答案。

21.

试题分析:本诗所用手法较多,考生可逐句分析,然后选出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答出即可。首联,“滞雨通宵又彻明”描述出通宵阴雨的状况,诗人既然知道雨一准夜未歇,也就说明诗人一夜无眠,作者把自己的忧愁之情寓于阴冷的雨夜之景表达出来,采用了借景抒情和侧面衬托的手法。“百忧如草”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忧愁像草一样多,又像雨后的草一样疯长,写出愁之多、愁之旺、愁之乱。颔联“__”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导自然界中的__,更是指自己的遭遇的仕途__。颈联诗人看见早鸦不飞,听见鼓声沉闷,既有视觉又有听觉,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尾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当年壮志与如今的衰老作对比,突出内心的忧愁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比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分别分析所给诗句,分析其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然后找出其相同点,再组织答案。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共同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分别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亭名,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城隅之上。②黄华:菊花。

16.同是多病之身,杜甫《登高》中是“潦倒新停浊酒杯”,而贺铸却“把酒不知厌”,结合所学知识,试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17.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颈联“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16. 不同:《登高》中,久客他乡、艰难穷困、愁苦衰老,使诗人心灰意冷,本想借酒消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这反而更增添了忧愁。本诗中,诗人因为贬谪之意太浓,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即使病后初愈,仍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相同:都表达了诗人内心抑郁又无处倾诉的矛盾和痛苦之情。(既要答不同之处,又要答相同之处)

17.诗人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暮霭之中,夕照飞鸦、鸦归古刹、草入荒城渲染了一片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抒发了怀乡思归之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来体会二者的异同,杜甫《登高》中,由“潦倒”体现出了杜甫身体有病;“新停”表明了杜甫举起酒杯却因病而不能喝酒的情形,由此可以体会出杜甫想借酒浇愁,却又不能喝的这种情形更增添了他的愁绪。而本诗中,“不知厌”表明诗人虽病后初愈,却因为被贬愁绪太浓,所以借酒浇愁。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愁情别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做到知人论世。作者的情感有时是直接表达,有时是间接表现的。写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物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怀古诗,要联系背景,表现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的感情。本题是对两首诗进行比较,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难理解了。

17.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分析时,可结合着关键词句“鸦”“斜阳”“草”“荒城”这些词,可体会出诗歌所渲染的意境是荒凉凄凉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的,由荒凉凄凉的环境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感伤落拓思乡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为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答题时,先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意境,最后答出情感。

【考点定位】分析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能力层级为分析鉴赏D

【技巧点拨】诗言志,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反衬。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触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应该是实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真情,两者的关系密切。古典诗歌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②。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6.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7.诗歌最后两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16.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盎然的画面。到江上游春的游客很多,到处是笙箫之声。就连花柳、蜂蝶也在欣喜、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作用:反衬后两联所抒发的思乡之苦。(或为下面抒写宦游之苦做铺垫)。

17.(1)第三联用典抒情,含蓄的表达自己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第四联借景抒情,新滩涨水就像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作者埋怨新滩不解人意,寄寓诗人思乡之情浓重,不能归乡的无奈。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点明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笙簧畏潮湿,天寒吹久则声涩不扬,须以微火香料暖笙。东风日暖,笙自然也簧暖而声清了。“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春色。如果说首联还是描写刚接触外界事物时一种自然的感受,这一联则是有意寻春、赏春了。花、柳、蜂、蝶,都是春天最常见的事物,是春天生命与活力的标志,红(花)、绿(柳)、黄、紫,更写出了春天绚烂色彩。但这一联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 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 ”。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 ”。然而,不管是无心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何焯说:“前半逼出忆归,如此浓至,却使人不觉 ”。这“不觉”正是诗的蕴藉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从高考出题来看,对诗歌意境的考查分为“诗中赏画”和“画中品诗”两种,“诗中赏画”就是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画中品诗”就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本题属于第一种。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另外平时要注意积累古典诗词鉴赏中常用来描绘意境的词语,如:雄浑壮丽、清幽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晦涩、深远、空寂、幽静、宁谧、朦胧、萧条、明快、荒凉、冷寂、清新、淡雅等。

17.

试题分析: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转写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虽用典,却像随手拈来,信口道出。他曾说自己“无文通半顷之田,乏元亮数间之屋”,可见诗人连归隐躬耕的起码物质条件也没有。“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蕴含羁泊天涯的痛苦。末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曲折有致。李商隐许多抒写身世之悲的诗篇,往往以深沉凝重的笔调,绮丽精工的语言,着意渲染出一种迷蒙悲凄的环境气氛。这首诗却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抒情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二问解答时要考虑常用抒情手法,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诗人此时从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南)贬所北归,途经余干。②陵谷变: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同“惨”)莫惩”,该诗强烈地谴责了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造成陵谷灾变。

19.诗的前两联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0.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9.奠定了全诗凄清悲凉的感情基调。前两联承接题目,直写诗人登上余干古县城的所见所闻。首句从空间上着笔,远望孤城仿佛与白云平齐,极言其孤高;第二句从时间的角度极言其“古”,写古城似乎亿万斯年以来就一直这样荒凉;三四句通过景物的描写不断渲染凄清的氛围,官署淹没在秋天的荒草之中,女墙虽在城已空,夜间只听见乌鸦在城头啼鸣,更加突现了古城的衰败、凄清、荒凉,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

20.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暗讽了唐王朝统治者荒淫昏庸,误国害民。

手法一:运用典故,借古讽今。“陵谷变”这一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含蓄表达了对唐王朝国运的忧虑,寄寓了诗人对国家衰弱、人民困苦这一情状的感慨之情;作者借古讽今,通过周幽王昏庸误国,造成陵谷灾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

手法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作者深沉的慨叹。飞鸟不知道古城的变迁,依然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飞鸟非人,本来无情,自然不会知道古城的变迁;然而人是有感情的,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人也能从中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变迁。

手法三:以景结情,寄予作者深沉的历史慨叹。古城早已荒芜,只剩下无知的飞鸟朝朝暮暮在弋阳溪边的秋草中觅食,作者就是通过这荒凉的古城飞鸟图寄予深沉的历史慨叹。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答出作用,再结合着具体关键词句分析。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孤城”“白云”“荒凉”“秋草没”“夜乌啼”,然后分析这些词语中反映出的感情基调——凄清悲凉。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一般是: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20.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答题时,要先答情感,后分析表现手法。把握诗歌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要借助注解、标题及关键词句来分析。作者运用“陵谷变”典故暗示了余干古县城由盛到衰的沧桑巨变,暗讽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误国,造成余干古城由盛而衰。“飞鸟不知”运用拟人手法和“陵谷变”运用的对比手法写出了人能够感受到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变迁。第二问,要明确判定这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要从题目入手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这首诗所运用的手法是“借古讽今”;其次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借怎样的“古”讽了怎样的“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花开。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①已:停止。②白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③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④乌帽:即乌纱帽,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⑤欹:倾斜。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15.本诗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路途遥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缺少知音,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16.(1)用典故,“东篱”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主题。(2)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了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抒发诗人悲戚之情。(3)对比,将诗人门前的冷落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惊心两鬓华”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东篱空绕”“仕三已”表现的是仕途不顺的怨愤之情;“岂有”“一从”表现的是诗人对路途遥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情;“独坐”“萧萧”表现出了诗人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知识,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从运用的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答。“东篱”“门柳萧萧噪暮鸦”等关键词表明诗歌运用了历史典故和对比及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然后再答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20.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21.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

20.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

21.这首词借景抒情。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这是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目标是“下阕”,答题内容是“怎样的变化”。先找出下阕写景的句子,然后抓住诗句的描写体会景物的特点。下片是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的,同样没有写人,而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作者的笔下是一种倚楼眺望的景致。“门外”是祠庙之外,行客过往匆匆,江中的风帆片片逐去。这里不露痕迹地反套了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孤帆一片日边来”。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黑夜笼罩着江面,白天热闹的景象已经消失;隔岸遥观,只能隐约见到星星点点的稀疏灯火——俨然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比如本题,考生可以直接找到下阕,把写景的句子找出来,然后再依据题干所问具体回答。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来分析人物的情感。这首词写祠庙祈祀的情景。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皆可作画景,写出秋天萧瑟的气象与水乡风光。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接着,笔锋转向楼阁。“画阁”,是指画有彩图的楼阁,这是庙中供奉神像的地方。时正当午,阳光透过薄纱窗,挂着的珠帘在屋内留下一条斜斜的影儿。这里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人物,可是“画阁珠帘”数语,已经意味着其中有人物在。至于是神是人,未可根究。文学作品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写情。这首词正是如此,全词借萧疏的秋景,抒发了一种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题干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然后到诗歌中找出诗人写景的句子,再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