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港①

柯茂谦②

十年回首付沾襟,断甲沉沙齿齿深。

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

人歌鬼哭都堪泪,木落江空正独吟。

遗老萧条渐无语,酒旗越颭出芦林。

【注】

①鲁港:地名。1275年,南宋主力与元军在鲁港交战,宋军主帅贾似道听闻前线溃败,未见元军便 鸣金收兵,仓皇逃跑。鲁港之敗,宋军主力覆没,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

②柯茂谦:南宋遗民。

20.本诗由战场遗物“断甲”兴感,请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情感。

2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

20.

①回首往事,虽历经十年,仍不免热泪沾襟。看到断裂的甲胄沉没在泥沙中,在河水冲 刷下都已凹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逃跑的船如战马飞奔一样的迅速,战场上听不到进攻的战 鼓,只听到退却的锣声。

②表达了诗人对旧朝覆亡的深深悲痛之情,和对旧朝主帅贾似道不战而逃的愤恨 之情。

21.

①尾联上句直抒胸臆,下句以景结情。

②“遗老萧条渐无语”,一切都已成为历史,只留下我这个孤独凄凉的__遗民。此时此地,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直接写遗老孤臣__孤凄的哀痛。

③“酒旗颭颭出芦林”,眼前一片黄茅白苇,只有几面酒旗在萧瑟秋风中飘拂,遗老孤臣的心境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诗先从鲁港之败给自己造成的巨大精神痛苦写起。虽已改朝换代,历经十年,回首往事,仍不免热泪沾襟。而又只能如此,可见痛苦而又无可奈何。如今凭吊当年战场,但见破碎的铠甲已半埋在水边沙际。“齿齿深”,谓这一片片断甲,经过十年大浪淘沙,已渐次沉陷沙中,四周泥沙在河水冲刷下都已凹陷成了一个个的深痕如齿痕然。这些深陷沙中的断甲,使人仿佛见到了当年士兵惨死的景象。这句用了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句意,而感情不同。杜诗是发思古之幽情,这句却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悲痛。三四句斥贾似道不战而逃的罪行。“使船如使马”极言船行之快,但冠以“可惜”二字,可知快船飞驰乃是逃窜。第四句,听不到进攻的战鼓,只听到退却的锣声,古时以鸣金作为收兵的信号,“金”,锣也。时贾似道见前军溃乱,未见元军即鸣金收兵,元军乘势进攻,遂致惨败。《南濠诗话》谓此“可惜使船如使马,不闻声鼓但声金”二句“悲惨激烈,读之可为流涕”,信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野老萧条渐无语,酒旗颭颭出芦林”,忠于大宋的遗民在元统治下已是越来越少,苟活者也不敢说话,只好躲入芦苇荡中的村酒店里借酒浇愁,以此景象对贾似道鲁港误国再次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洗竹简诸公同赋

【宋】敖陶孙

舍①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

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

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

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②青留姓名。

【注】

①“舍”,诗人的朋友陈元仰家。

②劖,砍去。

18.“脱巾解带坐寒碧”一句诗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作简析。

19.“平林远霭……对潇洒”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20.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在岘山建羊公碑。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写到“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巾”,结合末四句比较二者所表现的人生志趣的异同。

18.“寒碧”,借代,指竹,竹色碧绿而且给人清凉之感。

19.远处平原上树林掩映雾霭之中风景如画,西边群山连绵起 伏,江上白帆缓缓而移,眼前结庐孤村静对丛丛青竹。表达了诗人于竹林饮酒、笑谈中遥望竹外景色时的愉悦满足的心境,对主人清高脱俗的赞赏。

20.同:二者都追求人生价值的永恒。

   异:孟浩然借羊公碑的长存,感慨自己功业无就,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而本诗作者借朋友聚会竹林中饮酒赋诗,笑谈百年奇事,聆听风吹竹叶之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洒脱不俗的人生志趣。  

【解析】

试题分析:

18.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分析诗句中的相关词语入手,比如这句诗中的“寒碧”从前文看指的是竹子,这是用事物的部分特征来代表事物,属于借代的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回答营造的意境特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列举诗歌描写的意象;第二部分,营造的意境可以分为两个要点,一是画面特点、一是情感特点等。这几句诗主要描写了“平林远霭”“群山”“帆影”“孤村”“结庐”,这些意象从画面的角度分析,是景色体现的幽静状态,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愉悦、脱俗等。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回答问题,注重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等。“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青留姓名”表现的诗人的洒脱、恬淡,而孟浩然主要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凉等。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洗竹简诸公同赋》翻译:

茅舍东面高高的竹林,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刚刚下过一阵雨,修竹苍翠如洗,清风轻拂,摇曳多姿。诗友们脱巾解带聚坐在竹林中,摆上酒菜,在露天开怀畅饮还是头一回呢。远处平展的树林在云气中像打开的画卷一样美丽。向西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像一匹匹奔腾的骏马。那遥远的帆影之外富有迷人的魅力,引起我们浓郁的诗兴。在偏僻的山村隐居,周围簇拥着密密的竹林更显得清高脱俗。诗友们笑谈着古今的奇闻轶事,更觉得这款款的竹叶声爽心惬意。今朝大家悠闲地玩赏谈笑风生,比万贯钱还要珍贵。刮去竹杆上的粉末和青皮,把我们的小诗镌刻在上面,我辈也能随竹的长青而留芳百世。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示三子(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20.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1.这两首诗都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各挑选两句作简要分析。

20.“断”和“复”用得好。“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21.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第二首:

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

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

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首先可以确定“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两句中的用的好的字,一般的都是动词或第三字、第五字,由此可以确定为“断”“复”。然后考虑这两字在诗句中的大致意思,最后分析两字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解答本题,首先分别找出每首诗中的反常之语,即第一首诗中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第二首诗中是“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然后分析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以及起到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同题仙游观①

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生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② 去,人间亦自有丹丘③ 。

【注】

①一本无“同”字。仙游观:在今河南嵩山逍遥谷内。

②方外:尘世以外。

③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20.诗的第二联“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20.“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虚实结合,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

21.表达了诗人欣赏、流连美景的喜悦,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虚实结合”,“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分别找出实景和虚景,我们一般理解虚景为联想想象之景,或者是记忆中的景。“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虚实结合。分析手法运用的作用,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分别找出实景和虚景,我们一般理解虚景为联想想象之景,或者是记忆中的景。“山色”“砧声”是实写,“秦树”“汉宫”是虚写,虚实结合。分析手法运用的作用,渲染古朴气氛,增加历史色彩。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全诗就这样情景交融地纪写了游赏仙游观的见闻,以及作者本人对此地景物的赞赏流连。善用白描和层次分明,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其写法平实规范,但又笔势灵活,如视角的变换,就在平正中有所婉曲。诗作的另一特点是所用语汇完全符合所咏对象,十分顺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书愤(其二)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

①本诗写于1197年,作者时年七十三,已退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老家多年。

②的博:地名,在今四川省。皋兰:县名,在今甘肃省。

20.颈联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比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20.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苦、胸怀壮志的将领形象。诗人远离故土,戍边多年,其间从的博转战到皋兰,并不以之为苦,反而心有“壮图”,斗志昂扬。

21.

①前两联通过身心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奋争之情。诗人两鬓苍苍,衰老发胖,但内心依旧赤热,迟暮之态与未老雄心形成对比,悲愤中流露出奋争的情怀。

② 后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悲愤之情,诗人回想壮年豪迈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关河未安却只能袖手旁观,在今昔对比中表达出内心的悲愤。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应当结合诗句“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具体内容分析,这两句是说自己迟暮衰弱,不胜戎衣,但是,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还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当年之事。由此可以判断出塑造的是“一个不畏艰苦、胸怀壮志的将领形象”。解答该题,答出形象,给2分;进行简耍分析,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题干中已经指出是对比手法,因此只需要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哪些地方是运用了对比,表达的诗人的什么情感即可,如可以答出前两联通过身心对比来表现诗人的奋争之情,后两联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悲愤之情,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5.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16.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5.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16.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诗歌第二句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 “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从中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抒情手法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助景抒情,如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等;借助物抒情,如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助事(人)抒情,包括借古事抒情(如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今事抒情(如即事感怀、融情于事等)。本题首先要考虑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借事抒情抒情。

16.

试题分析:尾联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 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文后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20.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21.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21.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应根据常见的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抓住颔联关键词分析概括。由关键词“北斗”“角声”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然后根据颔联具体诗句稍加分析,然后再指出“角声”所渲染的凄凉意境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由关键词“北斗”“角声”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的手法,然后根据颔联具体诗句稍加分析,然后再指出“角声”所渲染的凄凉意境即可。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最后两联的描述,再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注释可知,诗人因战乱而逃避,漂泊不定,在这种背景下,“酒添客泪愁”很明显是指诗人的漂泊伤感之愁;“归心”应指诗人的思念家乡之情;“问行朝”将诗人对国家朝廷的关切表现出来;“纵横”描述出了遍地慌乱的场景,故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出来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酒添客泪愁”很明显是指诗人的漂泊伤感之愁;“归心”应指诗人的思念家乡之情;“问行朝”将诗人对国家朝廷的关切表现出来;“纵横”描述出了遍地慌乱的场景,故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表现出来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28.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9.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28.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29.手法:对比、用典、虚实结合。(适当分析)用意: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解析】

2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以及情感。“柳岸风来影渐疏”,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酒醒孤枕雁来初”,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这里的两处意象都能体现“晚秋”这一季节特点。“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表现孤独寂寞的情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有两问,前者是考查形象,“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歌借哪两个意象来表现‘晚秋’的”,考生应把诗歌中的意象都圈划出来,然后挑选出能体现“晚秋”特征的景物,比如本诗中的“柳岸风来影渐疏”和“酒醒孤枕雁来初”这两句;后者是考查情感,“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既为“分别”,答题的时候就要分开来说。

2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前一句用典,是虚写;后一句是现实,两者放在一处构成对比。诗人的用意是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表达出厌倦世间争斗、逍遥于山水之间的意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①乘夕凉,开轩②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①散发:将束发从头顶上放下。②开轩:开窗。

2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是特色?请简要分析。

23.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2.(1)从嗅觉、听觉和动静结合两方面描写荷花的香气和竹叶上的露水。(2)荷花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声音清脆,滴水可听;写出环境清幽。

23.(1)全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的感觉和对友人的怀念。(2)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接着写沐后纳凉的感受,表现闲情、适意。(3)七八句写由境界的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写景的方式。首先要了解答题的角度,然后再进行分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或 以虚写实) ,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5.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比如本题,就可以从感官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

2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考生可以抓诗歌标题中的“怀”和“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进行分析。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歌标题中的“怀”以及诗句的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居杂颂

饶节①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②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6.这首诗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请简要说明。

15.①诗人独立溪边倾听流水的声音,沉迷于美好的山野之中,不知不觉日光已照到了小溪中央。②表达出诗人热爱山居生活、超然自得的感情。

16.①动静结合:静态的独木桥与动态的流水、滚动的波光相映。②以动衬静,潺潺的流水声、牛犊的低鸣更显出山野的宁静。③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溪流、木桥、无人出自视觉,水声、牛鸣来自听觉。④合理安排空间顺序。从小溪到木桥,再到对岸,由近及远。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思考时,可根据诗歌标题、注释、作者及诗歌中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本诗通过描写溪水流动声和太阳倒映溪水中央的明亮,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和溪水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展现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平时对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知识积累,结合着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很多,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可结合诗歌本身举例阐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