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1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11.B C  (B项当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或比拟)

12. 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任意一点儿点2分)

手法:①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鲈鱼: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写出其中一种手法即可,术语+分析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__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桂与玉,形容生活费用昂贵。

8.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全诗围绕诗眼写了哪些内容?(5分)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6分)

8.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2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__”);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白发新添”)(3分)

9.①借景抒情,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凌乱繁茂的轻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③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寂的心情。(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如首联答烘托,颈联答通感酌情给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雨述怀(王十朋)①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②频生晕,照眼银钮自结花。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注]:①王十朋( 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曾招秦桧的压制。②“竹叶”指竹叶青酒,“银红”指银灯,古人认为灯花为报喜之兆。
(1).诗人在首联点明内心愁苦,请具体分析诗人有哪些愁苦。(3分)
(2).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分析。(4分)

13、(1)因夜深风雨交加,天气突变,难以入眠而感到愁苦;因身体患病,没

有痊愈而感到愁苦;因为受当权者压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感到愁苦。
   (2) 直抒胸臆,首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风雨之夜的强烈愁苦;
    用典,颔联运用了“庄周化蝶”和“杯弓蛇影”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夜半乍醒感受;
    反衬,颈联描写了灯芯结花的景象,以报喜的灯花反衬自己内心的愁苦。

诗歌赏析:
 诗的头两句:“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夜深了,窗外的风雨,正摧撼着院子里的芭蕉。这声音萧萧瑟瑟,唤起了诗人纷乱的新愁。他是在梦中惊醒的,清冷的环境,忧郁的愁思,使他有心绪如麻之感。接着第三四句:“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写的是梦醒以后心情恍惚的情况。梦醒了,自己还在疑心此身已经化成蝴蝶;病是刚刚好转的,这才悟到先前怀疑的影子并非是射影。从虚幻到觉醒,本是病苏梦醒以后常见的心理状态。作者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也是有志之士。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情态,显然是含有对时事的忧虑。不过在诗句中没有直接点明而已。诗的第五六句:“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写的是排愁自遣之情。“竹叶”,自然是指酒,诗人想借酒浇愁,酒还未入愁肠,脸上已经频频泛起了酒晕。他坐对荧荧照眼的灯光,这灯芯上已经结上了灯花,灯花是报喜的,然而此刻哪有什么可喜的事呢?只好任其自由结花吧。这两句可见作者是盼望有遣愁的机会和可以舒怀的喜讯的。但就是这点心愿,在当时也难以实现。正在清愁难遣的时候,作者忽然听到杜鹃鸟的啼声,于是他感慨万千地写下了结句:“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杜宇就是杜鹃,它的啼声是“不如归去”,一般有家归未得的人听了之后,会触动思乡之情,作者此时身在故乡,并非旅居在外,所以感叹的说:我并没有离开故乡,不需你唤“不如归去”,劝我回家了。作者有志用世,但当时是豺狼当道,善类遭受摧残陷害的不知多少,作者只好郁郁家居。因此最后两句,才点明胸怀,倾诉出报国无门、壮志难展的感慨。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直到秦桧死后,诗人才出而应试,以经学淹通被选拔为第一,解除了长期以来内心的痛苦。[1]

1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

(2)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

13.(8分)

(1)(4分)“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1分)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1分)“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1分)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1分)

(2)(4分)幽竹、寒花、新月,(2分)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刻画了一个孤清高洁,胸怀澄明的人物形象。(2分)

阅读杜甫的《阁夜》,完成8~10题。(10分)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8.下列对诗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为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全诗写冬夜景色,寄寓了伤乱思乡之意。

B.尾联诗人思及先贤功业,表达了对国事无能为力的伤感,以及强做自我安慰的无奈。

C.诗歌以“野哭”的萧杀死气与“夷歌”的田野生气对比,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向往夷歌田园的生活。

D.诗歌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来渲染氛围,痛切地表现出战争带来的灾难。

9.尾联两句用了____________表现手法,浑然天成。句中“卧龙”指____________(人名);“跃马”指____________(人名)。 (3分)

10.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4分)

8.C“向往夷歌田园的生活”错,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

9.用典(化用),诸葛亮,公孙述

10.诗人将这两句放在一起,营造出悲壮雄浑的意境。(1分)鼓声、号角声体现出夔州一带不太平,声音悲壮感人;(1分)天上银河群星参差,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气势苍凉恢弘。(1分)(表达通顺1分)

(二)课外阅读(完成6—7小题,共11分)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 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7.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

(二)课外阅读(11分)

6. A、C(B“孤寂”应该为“宁静”。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E“淡淡的忧伤”错。

7.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2分)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2分)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2分)

(一)课内阅读(完成4—5小题,共9分)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诗歌前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5.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5分)

(一)课内阅读(9分)

4、作用有二:一是借“白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2分)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象征诸葛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2分)

5、“自”“空”两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1分)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色,然而用“自”“空”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婉转动听,可有谁听呢?(1分)借此突出了诸葛武侯祠的寂寞、荒凉、凄清,(1分)由此自然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或壮志难酬之意)(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8分)

古意

(唐)耿湋

虽言千骑上头居,一世生离恨有余。

叶下绮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1)此诗的三、四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简要分析第三句“冷”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载酒园诗话》称此诗“直而温,怨而不怒”,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女主人公“怨”什么?“直”与“温”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14、⑴描绘了在树叶掩映的绮窗内伴着凄冷的烛光,一个女子含泪给远方丈夫写信的场景。(2

分)第二句“冷”字一语双关,既写烛光冰冷,也很好地烘托了女子思念丈夫的凄凉心情。(2

分) ⑵怨的是虽然丈夫有身居高位之荣,但自己却与他有一世分离,不得相聚之苦。(2分)“直”

是指女主人公在第二句直接表达闺怨的情感,“温”是指女主人公虽有埋怨,但仍不忘丈夫,夜

写家书,传达思念,温婉感人。(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6、(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说成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手法1分,具体解说2分).

(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白头”、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之情。(每点各1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这首诗情感丰富复杂,请概括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本诗颈联在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怀乡思归之情,年迈多病之愁,仕途失意之恨.(答出1点给,3点6分)

(2)运用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暮霭夕照中,寒鸦飞回古刹,野草蔓入荒城,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仕途失意之感和怀乡思归之情.

【考点】怀古咏史诗.

【分析】《病后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贺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的情感表达,解答时要准确理清.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主要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以及诗歌的思想内涵.颈联两句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所以手法为寓情于景,分析时要点明诗人的情感.

译文;

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病后饮酒,不知满足,睡梦醒后,靠着楼栏远远眺望,心中生起无限乡情.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我又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只觉秋风从发上生起.

赏析:

贺铸自出任徐州宝丰监一职以来,曾多次登临此亭,赋诗抒怀.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杜甫《登高》诗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是写以多病之身,深以停杯戒酒为恨.贺铸当时患有肺病,又滞留他乡,遭遇和杜甫相似.可见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贺铸或有所取法.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唐代李贺诗说:“秋野明,秋风白.”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颇具匠心.诗中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极为灵动.如首三句用写景起兴之后,颔联忽然宕开去作一追叙,紧接着又用“梦后倚楼”一笔挽回.颈联再次写景,因为前几句已提供了一定的心理背景,故这里的景都具有了以物象作比喻的性质.末两句直抒胸臆,立一篇之警策.全诗以得意的蝉鸣兴起,又以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作结,在鲜明的比照中突出了诗人既不得其时,又不得其所的深沉感概.《四库总目提要》称贺铸诗“工致修洁,时有逸气”,由此可见一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