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杂 诗 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六句“殊隔过商参”写征夫奔赴战场,途径商参,离家越来越远,旅途凄苦。

D.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E.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5.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

14.B (阴阳相隔错)  C(参商是星宿名)

15.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1分)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1分)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1分)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1分)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1分)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1分)(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释:①黄庭坚贬戎州时,与黄斌老交往。黄斌老善画竹,画了一幅横竹送黄庭坚,黄庭坚因而作了此诗。②石泓:石砚。③霜兔:用兔毫制成的笔。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吐”字写出了黄斌老画竹动作熟练,一气呵成;“峥嵘”写出所画之竹不同凡响。

B.诗中把竹比作“偃蹇”之卧龙,是说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暂时失去刚直的品性。

C.黄斌老把自己的品格灌注到所画竹子之上,与竹“俱忘形”,才画出气节不凡的竹。

D.第三联的意思是,在晴明的窗下,黄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E.尾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突出了黄斌老画技之高超。

15.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等。B.“竹子屈服在雷霆之下”错,原诗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E.“写出竹子直耸云天的气势”错,此句主要是写竹子栩栩如生。答案BE;

15、答案:①对自己被贬官的不满。黄斌老画竹如同“酒浇胸次”,这也是作者自道。②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美。③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所画横竹头角峥嵘、不为雷电所惊。作者借所画竹子表达自己对坚贞自守、处变不惊的情操的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次湖口有怀(节选)

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篇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

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人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15、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6分)

14、BC  (选对一个3分,选对两个5分)B 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误。应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C项“写法是实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

15、6分(每点2分)①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②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③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__门,世称“东都锁钥”。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作者触景生情,眼见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心生怜爱。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引出思归之情,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E. 本诗前四句以乐景衬哀情,感慨今日的沧桑,语言平淡朴实,流露出遭贬南行的惆怅。

15.这首诗的尾联跟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及郦道元《三峡》结尾一段,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6分)

14. B D(A寒食节为清明前一天。C颔联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触景生情”表述错误。E语言清丽自然)

15.① 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②由于作者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③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各2分,意对即可。关于郦道元《三峡》中的猿声,只答表达了作者的哀伤情绪的,不得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三峡渔者借猿啼表达伤感情绪,而文末引用它的目的是衬托三峡秋天的悲凉。前文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表现三峡秋天的悲凉气氛。)

【诗歌赏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年,唐睿宗即位,将宋之问等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的人都贬谪发配偏地。此诗就是宋之问前往钦州贬所途经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所作。满塘驿,是江州的一个小驿站名。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今年”,对比鲜明。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寒食节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时节,眼前又有景色秀丽的庐山,诗人毫无欣赏兴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桥边修禊事,对京华游乐的追忆和向往,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内心的孤独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华与眼前的现实相对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发,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诗人由“去年”的洛桥修禊,联想到“今年”繁华的京洛风物,“去年”底离开洛阳时,还是隆冬时节,此时已是春归大地了,洛阳城内,应是满城飞花、春意盎然了。“遥怜”二字,写诗人身为逐臣,不忍离京却无奈被逐出京,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遥遥寄情于花树了。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中小洲为吴洲,诗人身在江州,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但眼中所见,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先重复“吴洲春草”以承上启下,诗人有感于眼前春光,归思更切,“感物思归怀故乡”是诗中的情感主线,“故乡”,即指洛阳,宋之问虽不是洛阳人,但他长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时相对于他即将要去的南方而言,整个北方、整个中原都是他的故乡。结句“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自我设问,感情痛切哀婉,身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骑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闻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此诗前四句侧重于“感物”,着力渲染满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与庐山寒食的对比;后四句侧重于“思归”,直抒满腹乡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遭贬南行的哀伤,情思深婉含蓄,语言清丽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宋之问

(656 —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令文,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宋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上元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宋之问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4-15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贬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贬往之地连州。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5.(6分)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14.CE(C不是与柳下惠齐名,而是与柳宗元齐名。不同年代的人不存在齐名的事,所以是借柳下惠代柳宗元,都姓柳;E反衬不对)

15.表达了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2分)桂江、连山是实有其山,但是他们“(经)过”是虚,桂江不经过连山(2分)作者设想别后两人隔山水相望(1分),长吟说尽相思(1)的情形。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被贬职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这首诗情感丰富复杂,请概括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本诗颈联在抒情上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1)怀乡思归之情,年迈多病之愁,仕途失意之恨.(答出1点给,3点6分)

(2)运用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暮霭夕照中,寒鸦飞回古刹,野草蔓入荒城,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仕途失意之感和怀乡思归之情.

【考点】怀古咏史诗.

【分析】《病后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贺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的情感表达,解答时要准确理清.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伤怀,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主要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以及诗歌的思想内涵.颈联两句从忆想回到现实.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所以手法为寓情于景,分析时要点明诗人的情感.

译文;

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经雨之路,尘土不扬,归家之路清晰可见.病后饮酒,不知满足,睡梦醒后,靠着楼栏远远眺望,心中生起无限乡情.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我又负了菊花的家园之约,只觉秋风从发上生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奉寄韦太守陟

王 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

③高馆:驿馆。④岁方宴:一年将尽。

8.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8.①前六句描写了边城荒凉空旷、秋气肃杀、萧条衰败的景象。(3分,意思答对即可)

②作者简洁精炼的描绘出边塞的荒凉破败之景,便于下文借景抒情,使诗作的主旨更加突出(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作者含蓄地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愁绪,同时也抒发了对远方好友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②诗人来到边城,看到昔日威武雄壮的边关重地变成了一座荒凉凋敝的废城,内心的失望、惆怅和忧思可想而知(2分,意思答对即可)③正值年末岁尾,诗人身处边塞孤城,听到归雁凄清的鸣叫,内心倍感孤独和凄凉,自然引发了对故乡和好友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客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轻,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闰,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E.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敞到首尾关合,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别之现实,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15.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6分)

14.A E   15.①词人认识到,人生自有一些痴情存在,这种遗憾原与风月等自然景物无关;(2分)②这两句使用直抒胸臆和借代的手法,把对眼前离别的感受上升到对整个人生的认识,将情趣和理趣统一起来;(2分)③承接前二句,也为下阕由深重的离愁转入乐观的虚设作好了铺垫。(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注:①孔巢父,少时与李白、韩准等人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李季卿宣慰河南、江淮,孔巢父应李季卿之聘去河南军任左兵卫曹参军。

②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工于写章表奏记。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义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闻道”“更言”表明了当时形势紧急,战斗激烈,朝廷已派大军去征讨北虏,又在南河会集了诸路将领。

D.颈联实写了塞外的景象,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

E.尾联借众人之口写孔巢父才华,相信他会顺利建立功名,一反上文消极低沉基调,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15.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6分)

14.答案AB(答B给3分,答A给 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解析】C.“战斗激烈”错。D.“实写”错。E.“低沉”不当,颔联写“征北虏…会南河”,表现了军威之壮,不能说是“低沉”。

15.①依依惜别之情。首联写诗人注视朋友远去及借新秋时分的孤雁,表现临别的不舍与悲伤。②对朋友此行路途遥远、征战艰苦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塞草青青”,写边塞荒凉寂寥,无同乡伴侣,表现了和友人的情谊,对朋友的关心。③对朋友的劝勉和希冀。最后两句,说人们都称许孔巢父为工于奏记的陈琳,相信他定能仕途顺利,表现了诗人对朋友功业的期许与美好的祝愿。(每点2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2)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考点】山水田园诗.

【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形象的能力;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作用的能力;

【解答】解析:

(1)首先要明确答题的区域为“首联”,然后结合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诗句,抓住“三百叠”“ 快马”“一抹”去分析,体会马骑得快,进而体会传达的情感;

(2)解答本题,要从第二、三联中寻找答案,从中概括出描写“野人舍”的意象,然后写下来即可;

(3)赏析“孤萤”的作用,就要注意分析尾联中“孤萤”的特点,抓住“惟见”“自开阖”去理解“孤萤”的处境,然后把词人和“孤萤”联系起来,理解物在写景传情方面的作用;

答案:

(1)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三百叠的群山中一闪而过,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

(2)室外环境:修竹倚山,淸泉橫道;生活用品:芒鞋竹杖,蒲荐松床.(,每点2分)

(3)以孤莹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每点2分)

译文:

诗人骑快马着轻衫,在三百叠的群山中一闪而过.山前竹林里有一户人家,门前有一条河流,就像知道我渴了,刚好出现.屋里有芒鞋竹杖供人使用,蒲草做的席子和松木床非常好.夜深了,竹林里水汽充盈,只看见孤独的萤火虫进进出出的忙碌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作者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作者的旷达之情;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首联用夸张的手法传达了轻松愉悦之情.通过描写室外环境的修竹倚山,淸泉横道和生活用品的芒鞋竹杖,蒲荐松床写出野人舍的特点.结尾以孤莹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