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1 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A、E(答A给2分,答E给3分。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不恰当,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

    15.(6分)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2分)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4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15、请分析作者在颈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14.(双选,共5分)D,2分;E,3分(D是对比的手法;E尾联是直抒胸臆)

15.(6分)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4分)

10.下列是对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首联写孤弱的细草、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营造出凄冷的氛围,和颔联“星、

平野、月、大江”等意象呼应,让读者感觉到独舟上的诗人伟岸挺拔之态。

B.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诗人写辽阔平野、浩荡大江、灿烂星月,其实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C.“垂”,星星悬挂在天边,空旷平野,天高地远,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涌”, 水波涌动,月光随之荡漾,画面充满动感,流露出诗人不安的心绪。

D.尾联采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12、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访隐者不遇 ·其二
唐·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本诗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6分)

(2)此诗是一首 (体裁),结句“日暮归来雨满衣”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隐者,请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句诗的感情。(5分)

12、《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韵译: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

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1)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与渔樵为伍,生活随性。(三点5分,四点6分)

      (2)七绝或绝句(1分)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且雨湿衣衫,突出诗人的执着和对隐者感

       情的真挚;(2分)隐者日暮才归且雨湿衣衫,表现隐者的生活情趣,生活随性的特点。

      (2分)

12、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2、(1)(5分)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6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词人通过天上与人间的对比,(2分)写天上银河风平浪静,而世道__,人间看似平地,却处处崎岖不平。(2分)表现了词人对社会现实不满、失望的愤懑情绪。(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寄荆州张丞相 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注】①张丞相:指张九龄。他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王维写此诗时,张九龄已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贬到荆州担任长吏。②艺植:栽植。

11、一首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每联习惯上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依次称为 。(4分)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所思竟何在”借用乐府诗语调,用一个反问句开篇,显得情韵绵绵。

B. “怅望深荆门”中的“深”字用的十分精当,诗人遥望故人的神情如在眼前。

C.“举世无相识”追忆往事,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一略显夸张之语更强调了张丞相的知遇之恩。

D.“终身思旧恩”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张丞相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感激之情。

E.“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写出了在张丞相被贬后,诗人艰难的生活状况。

13、诗歌尾联表达感情时用了哪些的艺术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11、略。

12、 AE(A反问句错误,应该是“设问句”;E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田园的决心)

13、①融情于景。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的大雁,但鸿雁飞尽,无人寄书,表达了诗人深情难寄的痛楚。

②采用疑问句式。怎样才能将我的思绪传于远方的故人呢?意指没有办法传达情意,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与隐痛。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9分)

畏 人①

杜 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②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 ① 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畏人,害怕与人交往。

②褊性,性格孤僻。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诗人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

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E.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9.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5分)

8.(4分)A、C

(A 以丽景衬哀愁,美丽的景色与自身的境况形成巨大反差,正是突出身处他乡的漂泊之感,强化了自己的哀愁;C尾联不是直接抒情)

9.(5分)(分析尾联1分,指出情感2分,结合前文2分)

    尾联所写是作者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1分)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作者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作者离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作者中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下这种幽居的生活,(2分)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作者处境与内心的孤苦。(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尽

杜 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

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

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

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

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 C  E     解析:C.“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9 分)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4分)

A. 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B. 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 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C. 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D. 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E. 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15.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5分))

14.BE

15.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

【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14.试题分析:B项“因当兵死于战场”错解词意,是死于战乱;E项“直接抒情”、“矛头直指”、“强烈控诉”均不恰当,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尾联是生发议论,不是抒情

15.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包括来那个部分“形象特征”“ 描写方法”,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点睛:本题是形象型题,一般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