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迂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春夜闻笛》一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E.《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15.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用“后者”代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6分)
14AD【A项,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边塞诗;D项,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
15【(1)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迂客欲归不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2)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一点3分,两点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江霁望
许棠①
高秋偏入望,霁景倍关情。落木满江水,离人怀渭城。
山高孤戍断,野极暮天平。渔父②时相问,羞真道姓名。
【注】①许棠:宣州泾县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②渔父:捕鱼的老人。文学作品中常指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物。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标题中“霁”是雨后天晴之意,诗中“高秋”“落木”“山高”等都与“霁”照应。
B.首联写诗人临江远望,触景生情,“偏”“倍”两字,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和挥之不去。
C.颔联“落木满江水”营造的深秋之境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近似,苍茫而壮阔。
D.渭城,代指唐都城长安;“离人怀渭城”写出了诗人远离都城、漂泊不定的惆怅之情。
E.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山高凸显边城的偏僻而孤立,以野旷突出天空的辽远而低平。
15.诗人面对渔父的相问,为什么“羞真道姓名”?请简要分析。(6分)
(二)2题,11分。
14.(5分)B D
15.(6分)
面对渔父的相问,诗人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是因为:自己远离都城,仕途不顺,境遇不佳;幻想仕途能有所作为却不得志,又做不到像渔父一样随遇而安;在出世入世的选择中心态纠结,矛盾彷徨。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1 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A、E(答A给2分,答E给3分。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不恰当,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
15.(6分)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2分)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4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15、请分析作者在颈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14.(双选,共5分)D,2分;E,3分(D是对比的手法;E尾联是直抒胸臆)
15.(6分)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4分)
10.下列是对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A.首联写孤弱的细草、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营造出凄冷的氛围,和颔联“星、
平野、月、大江”等意象呼应,让读者感觉到独舟上的诗人伟岸挺拔之态。
B.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诗人写辽阔平野、浩荡大江、灿烂星月,其实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C.“垂”,星星悬挂在天边,空旷平野,天高地远,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涌”, 水波涌动,月光随之荡漾,画面充满动感,流露出诗人不安的心绪。
D.尾联采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12、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访隐者不遇 ·其二
唐·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本诗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6分)
(2)此诗是一首 (体裁),结句“日暮归来雨满衣”可能是作者,也可能是隐者,请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句诗的感情。(5分)
12、《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韵译: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
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1)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与渔樵为伍,生活随性。(三点5分,四点6分)
(2)七绝或绝句(1分)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且雨湿衣衫,突出诗人的执着和对隐者感
情的真挚;(2分)隐者日暮才归且雨湿衣衫,表现隐者的生活情趣,生活随性的特点。
(2分)
12、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5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2、(1)(5分)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6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词人通过天上与人间的对比,(2分)写天上银河风平浪静,而世道__,人间看似平地,却处处崎岖不平。(2分)表现了词人对社会现实不满、失望的愤懑情绪。(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寄荆州张丞相 王维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注】①张丞相:指张九龄。他对王维有知遇之恩,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王维写此诗时,张九龄已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出朝廷,贬到荆州担任长吏。②艺植:栽植。
11、一首律诗八句共分为四联,每联习惯上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依次称为 、 、 、 。(4分)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所思竟何在”借用乐府诗语调,用一个反问句开篇,显得情韵绵绵。
B. “怅望深荆门”中的“深”字用的十分精当,诗人遥望故人的神情如在眼前。
C.“举世无相识”追忆往事,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这一略显夸张之语更强调了张丞相的知遇之恩。
D.“终身思旧恩”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张丞相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感激之情。
E.“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写出了在张丞相被贬后,诗人艰难的生活状况。
13、诗歌尾联表达感情时用了哪些的艺术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
11、略。
12、 AE(A反问句错误,应该是“设问句”;E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田园的决心)
13、①融情于景。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的大雁,但鸿雁飞尽,无人寄书,表达了诗人深情难寄的痛楚。
②采用疑问句式。怎样才能将我的思绪传于远方的故人呢?意指没有办法传达情意,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与隐痛。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4.(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9分)
畏 人①
杜 甫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②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注]] ① 本诗创作于作者漂泊蜀中的第三年(公元762年)。畏人,害怕与人交往。
②褊性,性格孤僻。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异方”是指异地他乡,诗人指出自己漂泊异地他乡也能看到美丽动人的早春之景,这春景给了自己一些慰藉。
B.颔联以时空对举的方式,指出清江万里远离都城长安,而自己离开都城又已经多年,在这种阔大辽远的境界之中愈发地显出作者的孤独渺小。
C.《畏人》在前两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而后两联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五言律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是作者青年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而本诗的情感与风格却与之截然不同。
E.尾联的“从”可以理解为“纵”,放任的意思;“榛草”即杂草。
9.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尾联所表达出来的情感。(5分)
8.(4分)A、C
(A 以丽景衬哀愁,美丽的景色与自身的境况形成巨大反差,正是突出身处他乡的漂泊之感,强化了自己的哀愁;C尾联不是直接抒情)
9.(5分)(分析尾联1分,指出情感2分,结合前文2分)
尾联所写是作者生活之处已是门庭杂草丛生,就连马都不愿意从这里走过。(1分)首联中写的虽是早春美景,但作者漂泊他乡的愁情更浓;颔联写作者离开都城很远也很久,失意的作者中倍感孤微;而自己不敢见到他人,只适合过眼下这种幽居的生活,(2分)所以在尾联中用荒芜的庭院小路来揭示作者处境与内心的孤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