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卢主簿

王勃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16.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到了“城阙”,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6.《送》写“城阙”,点出送别的地点,营造辽远壮阔的意境;《卢》写“城阙”,叙述送别前的生活,点明身在京城,不染俗尘的心志。

17.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语义双关,“松竹”既指东岩风物,又喻高洁品质,作者希望与友人同归“富松竹”的东岩,表达了愿与友人共同坚守高洁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禁:消受。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和“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均寓有兴亡之感。

E.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的曲折之妙趣。

18.《南史》对“小乌巾”的解释为:“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D

18.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溪 桥 晚 兴

郑 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8.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写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至少分析两种)(5分)

9.有人说诗中的“闲”字用得最好,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8、运用了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融情于景)的手法(2分)。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是以动衬静;春草茂盛,充满生机是乐景写哀情;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融情于景。这些手法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后的沉痛心情和对故国的思念。(分析3分)

9、“闲”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的意思(2分),写出闲立观赏一川晚照、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鸣啼血的情景(2分),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__之痛自不待言。(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8.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5分)

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诗歌赏析:

8. ①生命力顽强,不畏严寒。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淹没,在凌霜之中备受摧残,但后来却“卓然见高枝”;(3分)

②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独自树立,让人称奇。(2分)

(或者先总说青松的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赏析)

9:①前六句托物言志(手法1分),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面上写青松在东园被众草掩没的处境,实写自己也如青松一样在“凝霜”的摧残下依然傲立的风姿,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分析感情2分)②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手法1分),诗人心里爱这东园青松,挂壶寒柯,远望松姿,心生感慨,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因而直接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分析感情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天边行
【唐】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为作者重到阆州所做,当时吐番犯境,陇右失守,被战争波及的民众背井离乡,骨肉分离。②天边老人:杜甫自谓。

8.本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5分)

9.根据本诗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临江“哭”的原因有哪些。(6分)

8.(1)这首诗的首联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情状:日暮时分,漂泊天涯,有家难归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艰辛,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心酸和悲苦一下子爆发出来,声泪俱下。(2)先声夺人,给读者强烈的情感震撼。(3)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并总览下面“哭”的原因。
9(1)漂泊天涯,有家难归:“天边老人归未得”。(2)世事纷乱,有志难酬:“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3)亲人无讯,分外担忧:“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4) 异族入侵,国难当头:“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难吹。

濩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E.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15.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理解鉴赏】(5分)

BD(B项,诗人虽然心境有所变化,但并未“心灰意冷”,从后文夜深高唱“商歌”的情景也可以推知。D项,不是自卑、自责之语,而是怀才不遇,故作愤激之语。)(选对1项得2分,选对2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15.【分析鉴赏】(6分)

参考答案:

(1)被贬后的失意。(结合“濩落”一词注释简析。)

(2)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

(3)有知己的安慰。(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

(4)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5)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简析示例:

如第(2)点,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诗人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努力保持澹定、豁达的心境;

如第(3)点,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诗人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以人生幸得知己来宽慰自己,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和内心的安慰之情;

如第(4)点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诗人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明他既渴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如第(5)点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诗人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达了诗人难遇良主无人常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答(1)(2)(3)点,有归纳和简析,每点得2分;答(4)(5)点,有归纳和简析,每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宋)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至元丰八年,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司马光的朋友,二人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阳宅第。②丕构:大厦。③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描述。

诗歌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一幅辽阔恬静的田园山水画.远处嵩山重峦叠嶂,覆盖着皑皑积雪,茫茫的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近处辽阔平整的土地连接着楼台,低垂的柳枝轻拂水着清泉。

比喻(双关).诗人用大厦需要柱石支撑比喻国家需要栋梁之才来辅佐大业,用人要等待大船帮助才能渡过江河比喻人才需要得到君王的提拔重用才能施展理想抱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能重用治国贤才的忧虑(或:委婉地表达了对重获君王重用的渴望).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迂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春夜闻笛》一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山上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这正是典型的边塞诗的特点。

B.“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引用了这个传说。

C.《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图。烽火台下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D.“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明亮和干净,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当时自然环境的美好。

E.《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

15.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用“前者”代称)和“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一联(用“后者”代称)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之处。(6分)

14AD【A项,这首诗并不是一首边塞诗;D项,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征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寂。】

15【(1)表现手法不同:前者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迂客欲归不得的郁闷:后者直接描写,表现了征人对故乡的思念:(2)表达的情感不同:前者表达了谪迁在外的人渴望立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后者抒发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一点3分,两点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江霁望

许棠

高秋偏入望,霁景倍关情。落木满江水,离人怀渭城。

山高孤戍断,野极暮天平。渔父时相问,羞真道姓名。

【注】①许棠:宣州泾县人。唐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②渔父:捕鱼的老人。文学作品中常指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人物。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标题中“霁”是雨后天晴之意,诗中“高秋”“落木”“山高”等都与“霁”照应。

B.首联写诗人临江远望,触景生情,“偏”“倍”两字,突出了情感的强烈和挥之不去。

C.颔联“落木满江水”营造的深秋之境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近似,苍茫而壮阔。

D.渭城,代指唐都城长安;“离人怀渭城”写出了诗人远离都城、漂泊不定的惆怅之情。

E.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山高凸显边城的偏僻而孤立,以野旷突出天空的辽远而低平。

15.诗人面对渔父的相问,为什么“羞真道姓名”?请简要分析。(6分)

(二)2题,11分。

  14.(5分)B D

  15.(6分)

  面对渔父的相问,诗人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这是因为:自己远离都城,仕途不顺,境遇不佳;幻想仕途能有所作为却不得志,又做不到像渔父一样随遇而安;在出世入世的选择中心态纠结,矛盾彷徨。

(二)古代诗歌阅读(1 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1 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A、E(答A给2分,答E给3分。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不恰当,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

    15.(6分)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2分)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4分)(意思相近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