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东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4.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13. (5分) B D(写对一个给3分,写对两个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B项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说法错误,表达的是幽怨哀伤之情。D项“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说法错误,是说陶公战舰已经没有了,只见空荡荡的沙滩上飞下了雨水。此外“东汉贾谊”应为西汉贾谊。

14 .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 无人可诉,难以释怀。(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C.“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D.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E.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9.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8、A D(A “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D “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3)分

9、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二、感受诗歌的魅力(7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题一7题。(7分)

芣苢①(fúyǐ古书上指车前,草名)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luō、lǔ)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jié用衣襟兜着)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xié用衣襟兜东西)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

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6、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5.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6.

(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

D.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 参考答案:CE。不是“引用”是化用。不是“诙谐风趣”是“简明洗练”。
15.大,及时(一点一分)

①视觉、触觉相结合:诗人半夜梦醒感到凉冷,这是触觉;看见屋漏床湿,这是视觉,通过多种感官写出了雨大的特点。

②虚实结合:骄阳转作霖后,诗人想象雨后情形:“千家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虚实结合,突出了雨下得很及时的特点,流露了久旱喜雨的高兴之情。

(两分一大点,每点分两步:术语1分,分析1分。第二点,答成“想象”“虚写”,分析到位,亦可得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两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试就其中两点做赏析。(6分)

14. AC(全选对了给5分,只选对一个给3分)

解析:A项,这首诗紧扣红梅既艳如桃花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C项,“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上来。

15.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楚江怀古(其一)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C.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E.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15.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 AC  15. 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

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

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

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

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E.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生

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15.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

析。(6分)

15.抒胸臆” 

    错,是间接抒情,通篇写景,没有一处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     一个3分两个5分

15.(6分)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 字,

“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

  画面,(2分)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

  情。 (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 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

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④酒家垆(lú):酒家。

14.下列各项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一、二两句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B.“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C.“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D.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E.诗的七、八两句直抒胸襟,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15.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14.CD【解题思路】C项“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错。“岂能愁见轮台月”,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D项,“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错,结合下一句“送军万里西击胡”,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试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15.相同处:两首诗都一反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写得格调高昂,气势宏伟。本诗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

不同点:本诗字里行间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从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凄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到最后的劝慰,情感起伏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14.选C,3分;选E,2分

15.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及手法鉴赏。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E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3×2=6分)

春夕旅怀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旅怀》又名《春夕》。 ②崔涂:唐末诗人,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③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

①颔联“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历来为人称道,请选一种艺术手法进行赏析。

   

②从诗的前三联看,“华发春唯满镜生”的原因是什么?

   

21.①手法1分,分析2分;分析应包含解说和效果。

示例一:用典: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 ”相伴。突出了乡思之深切。

示例三:烘托渲染: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②春光易逝,岁月无情;孤眠异乡,家园万里;家书断绝,音讯杳然。(每点1分,意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