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恐亦不是。为何?因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因此而惆怅者。因此,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什么意思?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怎能说其是咏物诗?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栏杆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一种,因为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联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静,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了过客之眼泪如愁绪低溅,浪花仿佛卷动归客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4、本诗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3、A、D   (共5 分,选对一个给2分)

【参考解析】A项中律诗是近体诗。D项,上句是静景;下句是动景。

14、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羁旅,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消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诗人思归之情。3分

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出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3分

【参考解析】注意题目设问“分别”。情感概括加具体的诗句阐释。

卧 病 许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①朝天②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③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1)简要赏析颔联中“ 凋”、“空”两字的妙处。(4分)

空,徒然地,白白地。蕨菜在家乡白白地生长,自己却无法看到,表现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无奈之情。(2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5.(1)凋,凋零。长安城已是寒秋季节,青青柳枝枯萎凋零,描写出生活环境之清冷,烘托出作者的落寞忧伤之情。(2分)

(2)①孤独失落之情。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2分)

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东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4.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13. (5分) B D(写对一个给3分,写对两个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B项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说法错误,表达的是幽怨哀伤之情。D项“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说法错误,是说陶公战舰已经没有了,只见空荡荡的沙滩上飞下了雨水。此外“东汉贾谊”应为西汉贾谊。

14 .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 无人可诉,难以释怀。(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C.“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D.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E.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9.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8、A D(A “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D “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3)分

9、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二、感受诗歌的魅力(7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题一7题。(7分)

芣苢①(fúyǐ古书上指车前,草名)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luō、lǔ)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jié用衣襟兜着)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xié用衣襟兜东西)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4、《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1分)

5、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分)

6、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5.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6.

(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苏秀道中①【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14.下列对该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久己的甘霖突降,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了。“润”字不仅有生理上的清凉感,而且有心理上的喜悦感,由实而虚。

B.颔联不顾房漏、床湿,见溪流岸深,旱情缓解,为民而喜,写出了诗人对久旱喜雨的兴奋之情。其中“喜”是诗眼,贯穿始终,表明情感。

C.“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不仅自然贴切,而且所表现的精神气韵也与杜甫相同。

D.尾联用对比衬托手法,直抒胸臆,写无田尚且欣舞,况有田者乎,将喜渲染到极致。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悦之心。

E.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关心。一位不事农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拥有这样的情怀,实在难能可贵。

15.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 参考答案:CE。不是“引用”是化用。不是“诙谐风趣”是“简明洗练”。
15.大,及时(一点一分)

①视觉、触觉相结合:诗人半夜梦醒感到凉冷,这是触觉;看见屋漏床湿,这是视觉,通过多种感官写出了雨大的特点。

②虚实结合:骄阳转作霖后,诗人想象雨后情形:“千家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虚实结合,突出了雨下得很及时的特点,流露了久旱喜雨的高兴之情。

(两分一大点,每点分两步:术语1分,分析1分。第二点,答成“想象”“虚写”,分析到位,亦可得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两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试就其中两点做赏析。(6分)

14. AC(全选对了给5分,只选对一个给3分)

解析:A项,这首诗紧扣红梅既艳如桃花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C项,“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上来。

15.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4-15题。

楚江怀古(其一)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C.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D.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E.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15.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 AC  15. 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写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

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

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

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

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E.本诗写暮春山居,前四句状写优美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则直抒胸臆,努力表现山居生

活的志趣,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15.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

析。(6分)

15.抒胸臆” 

    错,是间接抒情,通篇写景,没有一处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地方。)     一个3分两个5分

15.(6分)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 字,

“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

  画面,(2分)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2分),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

  情。 (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