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立秋日祷两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苏轼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注】①1073年立秋日,被贬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用邠和徐畴求雨,作此诗。

13.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14.本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

13.①诗人把月色比作“雪霜”,表现其皎洁,把泉声比作“琴筑”之声,反衬夜晚的静谧。②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月色,从听觉的角度写泉声,静景和动景结合,描绘出山间夜晚的幽静图景。(5分)

14.全诗塑造了一个勤政忧困、饱经沧桑、关心农民的诗人(官员)形象。诗人“百重堆案”,忙于政务,欲抽闲而不得,为祈雨而宿山寺,闻秋声而思国事。遭贬通判,年华渐逝,倍惑世路艰难,但仍心怀民生,起看银河,长夜难眠。(5分)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 “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 “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 “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 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16.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5题

酌酒与裴迪
王维①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②,朱门先达笑弹冠③。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①王维一生沉浮宦海,过着亦显亦隐的生活。②按剑:意为“结仇”。③先达:指有德行有学问的前辈。笑弹冠:笑侮后来的出仕者。
14.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白首相知犹按剑”写相知成仇,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人就不用说了。
B.颈联描绘的清新明丽的画面与颔联所写的“势利”“凉薄”形成对照,又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
C.尾联中的“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高卧”的含意是“躺着舒服”。
D.王维诗中的意境,多是恬淡、清幽、澄澈、自然的,但这首诗的意境似乎有所不同。

14.C (诗中“高卧”还有”隐居不仕”之意)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古 风(第五十四)

李 白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注】①苍榛:丛杂的草木。②琼草:仙草。③集:鸟栖树上。④鸒(yù)斯:乌鸦。

⑴分析比较开头两句与结尾两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4分)

⑵中间六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⑴开头两句通过倚剑、登高、远望的举动,透露出诗人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结尾两句借晋代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__现实的愤懑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悲伤(诗中用典,见王勃《滕王阁序》)。(4分,每点2分)

⑵中间六句主要运用了比喻(象征、双关)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诗人用“苍榛”“鸒斯”喻小人,用“琼草”“凤鸟”喻贤士,两者之间又形成对比的关系,形象地揭露了小人猖狂得志、贤士怀才不遇的丑恶现实,表达了作者面对现实的失望和有志难酬的痛苦。(4分,阐明手法2分,分析作用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罗江客舍

戎 昱

山县秋云暗,茅亭暮雨寒。

自伤庭叶下,谁问客衣单。

有兴时添酒,无聊懒整冠。

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

【注释】戎昱: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

8.诗的首联“暗”“寒”两字颇为精妙,请作简要赏析。(5分)

9.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6分)

8. “暗”和“寒”写出了当时秋云暗淡、暮雨寒冷的季节和天气特点(1分),语意双关(1分),借此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内心忧郁、凄凉的感受(2分)。使情因景生,景助情浓,情景交融,浑然一体(1分)。(5分,意思对即可,答出视觉和触觉相结合可给1分)

9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对生活细节的描摩(1分),表现了诗人客居他乡时寂寞、孤独、悲凉的心情(2分),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怀恋(1分),同时也流露出心怀国事、报效朝廷的政治愿望(2分)。(6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

1、(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恐亦不是。为何?因为梅虽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爱物,但其诗中的梅多以株,甚至以枝论,若“墙角数枝梅”之类,然未见有诗人因此而惆怅者。因此,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为何要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什么意思?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怎能说其是咏物诗?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栏杆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一种,因为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联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静,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了过客之眼泪如愁绪低溅,浪花仿佛卷动归客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4、本诗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3、A、D   (共5 分,选对一个给2分)

【参考解析】A项中律诗是近体诗。D项,上句是静景;下句是动景。

14、 

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羁旅,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消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诗人思归之情。3分

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出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3分

【参考解析】注意题目设问“分别”。情感概括加具体的诗句阐释。

卧 病 许浑

寒窗灯尽月斜晖,珮马①朝天②独掩扉。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③薇。

病中送客难为别,梦里还家不当归。惟有寄书书未得,卧闻燕雁向南飞。

【注】①珮马:饰有佩环之马,官员所乘。②朝天:上朝。③越山:越地之山。此处泛称东南地区,代称故乡。

(1)简要赏析颔联中“ 凋”、“空”两字的妙处。(4分)

空,徒然地,白白地。蕨菜在家乡白白地生长,自己却无法看到,表现有家不能归的苦闷无奈之情。(2分)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5.(1)凋,凋零。长安城已是寒秋季节,青青柳枝枯萎凋零,描写出生活环境之清冷,烘托出作者的落寞忧伤之情。(2分)

(2)①孤独失落之情。卧床无眠,在凌晨的寂静中听到马蹄声、佩玉声,官员们上朝,而自己却不在其列,只能独自叹息。(2分)

②思乡之情。想回家乡却不能回,只能在梦中回乡;想给家人写信,又无法送给家人,只好把乡思托与南飞的大雁。(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蛾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东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深致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4.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13. (5分) B D(写对一个给3分,写对两个给5分,选三项及以上,不给分)

    B项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说法错误,表达的是幽怨哀伤之情。D项“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说法错误,是说陶公战舰已经没有了,只见空荡荡的沙滩上飞下了雨水。此外“东汉贾谊”应为西汉贾谊。

14 .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 无人可诉,难以释怀。(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其他答案,只要分析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C.“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D.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E.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9.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8、A D(A “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D “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3)分

9、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