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岂为空谷足音,故见之而喜欤”中,“空谷足音”之喻义为()

A:喻荒凉 B:喻冷落 C:喻寂寞 D:喻难得遇见的人和物

送张四

(唐)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诗歌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作者的心情。

B.诗歌第二句寄情于物,写出水也被感动而感到悲伤。

C.诗歌第三句中“冷”字点出了张四寂寞与孤独的处境。

D.诗歌第四句中凄清的猿声起到了“悲上加悲”的效果。

1.(送别友人时)寂寞悲伤

2. C

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后面的小题。(4分)

相 见 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词的上阕写作者眼中之景,一个 字将凄清、愁闷之情展露无遗;下阕

二字点明了全词的主旨。(2分)

(2)请简要说说作者用“月如钩”作词的意象,希望传达什么意思?全词又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2分)

(1)锁、离愁(答对一个给1分,2分) (2)企图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1分),表达的思想感情:__之痛,流离之苦(__的悲苦,必须说到“__”)(1分)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甫的《蜀相》中“ ”两句从近处对祠堂内环境作了描写,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寂静肃穆的氛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方框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项脊轩志》被誉为“明文第一”,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破阁子的_______,静谧得有点_______,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_______、凄婉的心情。

A: 清幽  萧条  寂寞 B: 清静  萧疏  孤苦 C: 清爽  萧索  孤独 D: 清幽  萧瑟  孤寂

6.诗歌鉴赏: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对的?( )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A.首联与颈联都是景物描写,突出了道路的艰辛,居所的简陋。

B.可以推断出这是作者的友人来拜访作者,使作者十分惊喜而写下的诗句。

C.尾联与“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诗人对同遭贬谪的友人的劝慰。

D.全诗的景物凄清荒凉,衬托作者独居的寂寞。

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对”的选项。这是综合考查诗歌的语言和技巧。C项“都表达了诗人对同遭贬谪的友人的劝慰”有误;“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诗是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名句,表达的是作者对洒脱放达和怡然自得的人生的向往。“丹青不知老将尽,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两句是说,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薄。称赞曹霸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执着地沉浸在他的艺术创造之中。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分析诗歌的内容。诗歌首联“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荒”“乱纷纷”突出了居处的荒凉;颈联“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突出了道路的艰险,以此衬托友人来访的真情与自己对友人来访的惊喜。全诗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夕阳映照着偏远的荒村,深秋时节落叶纷纷,路无行客,雨断野桥,涧水乱流。在这样偏僻、孤寂的荒村,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暮秋时节,有同病相怜的朋友来访,如何不高兴。整首诗歌所写景物都是凄清荒凉,这也衬托出作者独居的寂寞,因其寂寞,无人到访,故对友人的到来是非常高兴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4—15小题。

应天长

韦庄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14.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 庭院沉寂,闺室也悠然。精妙的画帘低垂,微风吹来,凤凰迎风起舞。

C. 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D. “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同。

E. “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地苦闷。

15.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5分)

14. BD    15. 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末句是哀切的呼唤。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这样,她对行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对文章第二部分开始有关S.会馆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接受朋友邀请开始写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正因为处境如此,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B:S.会馆的环境是悲凉的、寂寞的,这里着力写这种环境,为的是烘托作者当时在屡经挫折之后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感到未尝经历过的无聊和寂寞。 C:作者在S.会馆里,不怕环境的艰苦,坚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这表明当时作者屡经挫折之后,已经心如死水。 D:S.会馆的荒凉、寂寞、衰败,含蓄地表明作者当时生活的落寞,作为年青人,他多么渴望与人交流!这段描写在文中使下面的情节出现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