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谢朓合称“大小谢”,是中国()创作的重要推动者。

夕殿下珠帘,()。长夜缝罗衣,()。谢朓《玉阶怨》

流萤飞复息,思君此何极

《咏怀诗》82首、《咏史诗》8首、《拟行路难》18首的作者分别是()。

A:庾信、左思和谢朓 B:嵇康、陶渊明和鲍照 C:阮籍、陶渊明和谢朓 D:阮籍、左思和鲍照

“南朝三谢”有谢朓、()、()。

《水经注》的作者是()。

A:谢灵运 B:郭璞 C:谢朓 D:郦道元

两水夹明镜,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双桥落彩虹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谢朓北楼,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以文学知名,但仕途上多有不如意之处,被人诬陷,下狱而死。

2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第三联)。

22.诗人为何要怀念谢朓?请简要分析。

21.“寒”、“老”二字运用了使动用法,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寒”“老”点出了秋凉的特点, 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

22.

①诗人登谢眺楼而临西风,见秋景生感慨,直抒胸臆。

②谢朓才华横溢,仕途却不如意,被人诬陷致死,和李白命运相似,所以他心有所戚戚焉(同病相怜)。

③诗人政治失意,年华已老,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寂寞之情,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

【解析】

试题分析:

21.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寒”、“老”二字的含义,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根据题干要求,可抓住“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描绘出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再从作者的凄凉心境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2.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标题、作者、注释及诗歌中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诗人登临宣城谢朓北楼,触景生情,自然会想起谢眺;从诗歌注释可知,谢眺才华横溢,却最终被害而死,显然谢眺的命运与作者李白的境遇是相似的,因此会想到谢眺;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显然是借助谢眺的遭遇来表达自己政治失意,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的文学造诣与谢朓

像李白在事业上有他唯一向往的人鲁仲连一样,在文艺上他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谢朓。他提到谢腱的时候非常多。特别是到了谢腱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腱北楼》)晚年的李白,从夜郎之放被救回后,便徘徊在宣城附近,大概因为宣城是谢胱的足迹所在的缘故了。在李白追怀谢朓的诗中,尤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于谢朓的诗,崇拜得很认真,我说过,李白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这是因为谢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在李白以前的其他任何诗人,都没有像谢朓这样使他赞叹、激赏过。李白对谢朓的纪念,我怀疑不止是因为诗,恐怕与谢朓的遭遇也有关。他在《秋夜板桥浦泛舟独酌怀谢朓》中说:“玄晖难再得,洒洒气填膺。”从中知道李白是为他不幸的收场而抱不平的。我们知道,谢朓生于公元464年,早于李白237年,他小时候就好学,有芙名,因为“逢昏属乱,先蹈祸机”《<南齐书·谢胱传》).他下狱死时才36岁。他善草隶,长

五言诗。沈约曾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谢朓传》上说他“文章清丽”。李白对于谢胱的推崇只在“清”而不在“丽”。李白说“中间小谢又清发”,又说“师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语凡数见,对谢诗的“丽”却几乎只字没有。

李白对于文艺的见解见之于他那《古风》头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的见地是古典的。在同一首诗里他又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便又知道他所提出来的标准即是“清真”。谢朓够这个标准,所以他推崇谢胱。“清真”乃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观,并不限于诗,乃是指一种风度,所以他形容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从潇洒、孤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握“清真”的意义。“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就是不虚饰、不矫揉,这样就不随流俗了,因此便又说孤洁。谢朓的诗里,因为时代之故,清则有之,“真”却还没能充分表现,李白的诗却已非常显然了,极其真。我常觉得李白的可爱,就在他“真”得不掩其矛盾,“真”得不掩其棱角,一会儿是陶潜,一会儿是孔子,一会儿是谢安,一会儿是鲁仲连,在不了解他的人,一定有莫名其妙之感了。而表现在技巧上的“真”便是“自然”,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都没有。这在李白的诗中是做到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都是自然到可惊的地步,这种自然超过了谢朓。

不错,清真是李白对于诗所要求的一个标准;不错,李白以这个标准而选择了谢朓。但是李白自己的诗却决不以清真尽之。李白诗的特色,还是在他的豪气,“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诗的写照了!在一种不能包容的势派之下,他的诗一无形式!或者更恰当地如康德所说,天才不是规律的奴才,而是规律的主人。李白是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到根本处,所有这一切只是由于生命力充溢之故,而这生命力又是自然的,毫无尘土气。“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这代表了李白一切的洒脱的风度。

凡是李白最成功的作品,例如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庐山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些统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往上下千古,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仿佛骑一匹快马一样,一会儿驰骋到西,一会儿驰骋到东,为李白的精神引导着。其内容如此,所以在表现上,便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了——却到底仍不如说他是真正主宰着形式与规律了的。

李白在事业上想追踪鲁仲连,结果并没能如他那样得意,在文学上称赞谢玄晖,造诣却超过了他万万了。

(摘编自李长之《李白传》)

相关链接

谢朓,字玄晖,南齐代表作家,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时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谢朓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为时人所爱重。其重要特点是借山川景物来表现思想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白诗中提到谢朓的地方特别多,谢朓令他追怀无穷,使他赞叹、激赏,李白对以前的其他诗人都没有这样过,所以说谢朓是李白最崇拜的诗人。

B.李白在事业上一直崇拜鲁仲连,但政治事业失败后,到了晚年,从夜郎之放被赦回后,李白便开始在文艺上崇拜诗人谢朓,写了许多诗追怀他。

C.李长之认为李白对谢朓的崇拜很认真。实际上,他不是什么都崇拜,他只欣赏谢朓诗中的“清”,而对其诗中自己讨厌的“丽一却视而不见

D.李白的文学造诣远超以善写山水、诗风清逸秀丽闻名的谢朓,但李白的确是推崇谢朓的,并且也继承并发扬了谢诗中一些优秀的、独特的因子。

E.作者引“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句,意在说明李白诗歌技巧上达到的“自然”程度,他是真正主宰诗的形式与规律的诗人。

9.李白诗歌特色和谢朓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0.作为从《李白传》中节选的一部分,本文在内容选材、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表达、行文方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任选三个方面简要说明。

11.作者推论出韵李白“最崇拜”谢朓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推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DE

9.相同处:二人诗歌都有“清”的鲜明特征。(2分,答成“清丽”或“清真”者,扣1分)不同处:①除去“清”,谢诗有“丽”的一面,李诗有“真”的一面。②因为生命力充溢,李白诗歌中还有“豪气”的特色。③因为对诗歌有极强的驾驭力,李白诗歌“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10.①选材上,本文侧重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较少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②艺术手法上,本文主要运用引用和比较的方法突出表现传主李白独特的艺术特征。③语言上,准确、简练,言简意赅,分析要言不烦,观点鲜明突出。④行文上,由现象(诗句)分析到本质(结论),层层深入,显出严谨、理性的特色(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11.原因:①谢朓诗风“清丽”,李白爱其“清”;②谢朓诗才高逸而遭际悲惨。(4分,各2分)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李白对文艺的见解是“古典”的,因此他提出了“清真”的文学观,谢朓的诗歌符合这个标准,所以李白推崇他。②李白对谢朓的不幸抱不平,有同病相怜的意思,惺惺相惜,对前代大诗人谢朓的崇拜便是自然的了。(4分,一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二:不同意。①李白对谢朓的“崇拜”有偶然性。李白被赦回来,住在宣城附近,而这恰是谢胱足迹所及之地,联系自身遭际,推重谢朓,多是机缘巧合罢了;②谢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对诗歌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时人爱重,李白自然推重他。③李白生命力充溢,豪放洒脱的风度是他“崇拜”谢朓的更深层的原因。(4分,一点2分,答两点即可,能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文章分析要注意准确性。(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A因果倒置,是因为李白崇拜谢朓才有这样的反应。B“政治事业失败后……便开始在文艺上崇拜诗人谢朓”错。C“讨厌谢诗的‘丽’”没有根据。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文中的内容的一道题目,考生只要是认真审题,好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即可准确筛选出答案:相同处:二人诗歌都有“清”的鲜明特征。(2分,答成“清丽”或“清真”者,扣1分)不同处:①除去“清”,谢诗有“丽”的一面,李诗有“真”的一面。②因为生命力充溢,李白诗歌中还有“豪气”的特色。③因为对诗歌有极强的驾驭力,李白诗歌“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写法的理解能力,考生注题干中所给的答题角度,根据这几个角度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可以得出:①选材上,本文侧重分析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较少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②艺术手法上,本文主要运用引用和比较的方法突出表现传主李白独特的艺术特征。③语言上,准确、简练,言简意赅,分析要言不烦,观点鲜明突出。④行文上,由现象(诗句)分析到本质(结论),层层深入,显出严谨、理性的特色。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类试题,首先考生要找出作者推论的原因,然后顺着理解对这一推论阐释自己的理解。可以得出以下参考:原因:①谢朓诗风“清丽”,李白爱其“清”;②谢朓诗才高逸而遭际悲惨。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李白对文艺的见解是“古典”的,因此他提出了“清真”的文学观,谢朓的诗歌符合这个标准,所以李白推崇他。②李白对谢朓的不幸抱不平,有同病相怜的意思,惺惺相惜,对前代大诗人谢朓的崇拜便是自然的了。观点二:不同意。①李白对谢朓的“崇拜”有偶然性。李白被赦回来,住在宣城附近,而这恰是谢胱足迹所及之地,联系自身遭际,推重谢朓,多是机缘巧合罢了;②谢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对诗歌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时人爱重,李白自然推重他。③李白生命力充溢,豪放洒脱的风度是他“崇拜”谢朓的更深层的原因。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