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B:《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典范。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
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B:《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和体验。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的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B:《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一部具有极大社会讽刺性的喜剧。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勃的绝句《终南别业》。 D:鲁迅先生的小说《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主人公是“我”与“阿长”。
《①》 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其中,《②》一文,讲述了主人公以 ③ 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己与徐公比美
评分说明: 共3分。每空1分,如果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其中。 B:《故乡》《孔乙已》两篇作品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C:《变色龙》是英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D:《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B:《左传》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就选自《左传》。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D:《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惟一的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和体验。
下面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战国策》是东汉末年的刘向写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三国时期的史学家。 B:郑愁予是中国台湾诗人;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C:《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稿,文中用了大量的事实论证了乐业比敬业重要的观点。 D: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是德国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下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说理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同属于先秦历史散文。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经西汉刘向整理,内容多为战国时期策士的活动和言论。
D.司马迁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68a2b276d5fc6e8.jpg]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诗歌,它的“新”,主要是针对内容和形式而言的。内容上,新诗集中反映新生活;形式上,新诗用白话写作,句式长短不齐,有散文化倾向。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说《春秋》而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的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D.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解析:
略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彷徨》。 D:《包身工》节选自《夏衍选集》,作者夏衍是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