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丁、戊五个工人,甲5天的工作量等于乙6天的工作量,乙8天的工作量等于丙10天的工作量,丙的工作效率等于丁的3/4,丁与戊的工作能力之比是8∶5,现在甲、丙两人合作15天完成的某件工程,由戊一人独做,需要多少天完成?()
A:50 B:45 C:37 D:25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王老师利用假期领部分同学乘汽车到农村去搞社会调查.已知每张汽车票50元,甲车主说:如果乘我的车,可以打八折优惠.乙车主说:如果乘我的车,学生九折优惠,老师可以不买票.
(1)已知王老师带了x名同学,若乘甲车需 元,若乘乙车需 元.
(2)若王老师带了6名同学参加调查活动,请问他们乘哪一辆车合算?
(3)若实际出发时,王老师发现他们乘坐两车的费用相同,那么王老师实际带多少名同学?
解:(1)40(x+1),45x;
(2)当x=6时,40(x+1)=280,45x=45×6=270,
则王老师带6名学生时乘乙车合算;
(3)若实际出发时乘坐两车的费用相同,
则根据题意,得40(x+1)=45x,
解得:x=8,
答:王老师实际带了8名同学.
故答案为:(1)40(x+1);45x
王老师利用假期带领同学到农村搞社会调查,每张汽车票50元,甲车主说:“乘我的车9折,老师免费.”乙车主说“乘我的车全部打8折.”王老师经过核算,觉得甲车比乙车便宜10元,问王老师共带了多少名学生?
解:设王老师一共带了x名学生,
依题意得:50×0.8(x+1)=50×0.9x+10,
解得:x=6.
答:王老师一共带了6名学生.
一个数乘0.75等于6个2.4相加的和,这个数是多少?
解:6×2.4÷0.75,
=14.4÷0.75,
=19.2.
答:这个数是19.2.
小丽的年龄减去8,再乘7,然后加6,最后除以5,正好等于4,小丽今年多少岁?
解:(5×4﹣6)÷7+8
=14÷7+8
=2+8
=10(岁)
答:小丽今年10岁.
杨老师利用暑假带领团员们乘汽车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每张汽车票原价是50元,甲车主说:乘我的车,全部8折优惠;乙车主说;乘我的车,学生9折优惠,老师不要票,杨老师计算了一下,发现无论乘哪辆车花费都一样,杨老师去农村带领的团员人数为( )
A:6 B:7 C:8 D:9
老师读了一道数学题:“5加4乘3等于多少?”小明的答案是27,萧红的答案是17。根据小明的理解,把这道题用文字简明准确地表述出来。(包括标点,限15个字内)(2分)
5加4等于9,9乘3等于27。
王老师利用假期带领团员同学到农村搞社会调查,每张车票原价是50元,甲车车主说:“乘我的车可以8折(即原价的80%)优惠.”乙车车主说:“乘我的车可以9折(即原价的90%)优惠,老师不用买票.”王老师心里计算了一下,觉得无论坐谁的车,花费都一样.请问王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名学生?如果设一共带了x名学生,那么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注意坐甲车时老师买票,坐乙车时老师不用买票,两车买票的人数不一样.
答案:(x+1)×50×80%=90%×50x
(4)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 )(3分) (提示: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
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B:“猎人被狗咬死了”) A.2加4乘6等于多少? B.丁老师正在照相。 C: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有4名老师和4名学生站成一排照相。(必须写出解析式再算出结果才能给分)
(1)4名学生必须排在一起,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任两名学生都不能相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3)老师和学生相间排列,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I)用“捆绑法”得=2880; (4分)
(II)用“插空法”得=2880; (8分)
(III)只有两种间隔法,可得2=1152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