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有若在与鲁哀公论政时,提出了“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思想,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倡导统治者实施“富民”思想 B:主张轻赋、去奢、从俭 C:认为民富国才富 D: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

______诗人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看到了国不分强弱,家不分贫富,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这一原则。历史和现实也正是如此,经济落后之国,固然要讲究勤俭节约,经济发达之国同样需要节约。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永远是真理。” B:“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惰而奢则贫,力而俭则富。”

______诗人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看到了国不分强弱,家不分贫富,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这一原则。历史和现实也正是如此,经济落后之国,固然要讲究勤俭节约,经济发达之国同样需要节约。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从俭入奢易,从奢人俭难,勤俭建国,永远是真理。” B:“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惰而奢则贫,力而俭则富。”

______ 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到了国不分强弱,家不分贫富,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这一原则。历史和现实也正是如此,经济落后之国,固然要讲究勤俭节约,经济发达之国同样需要节约。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惰而奢则贫,力而俭则富。” B:“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永远是真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7、解释加点字(3分)

  ①未能也_________ ②吾欲南海__________

  ③何恃而往__________

  18、翻译: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分)

19、本文对你有何启示?(3分)

17、(1)还,仍然  (2)到,去   (3)你

18、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9、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意对即可)

阅读节选自《为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 解释文中加黑的词语。(4分)

  ① 蜀之鄙有二僧:

  ② 吾欲之南海:

  ③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④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2. 写出下列语句的意思。(4分)

  (1)贫者语于富者

  (2)何如?

  (3)子何恃而往?

  (4)以告富者

  3. 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2分)

  4. 这段文字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1.边境    到    雇船    到了第二年

  2.略。

  3.穷和尚从四川去了南海而返回,富和尚不能去。

  4.  事在人为。或其他相近意均可。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2处)

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2、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贫者于富者曰:____ __ ②吾欲南海: __ ___ __

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 _ ④子何而往____ _ _ _

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子何恃而往?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 _ 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1.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2.①告诉 ②到 ③凭借 ④你

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4.对比,立志。

【甲】虽有嘉肴 (选自《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为 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蜀: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②鄙:边境③之:到,往;南海:这里指fó jiāo 圣地普陀山(属浙江舟山群岛)。④何恃:凭什么。⑤顾:难道、反而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不知其也 ( ▲ ) (2)教学相( ▲ )

(3)贫者于富者 ( ▲ ) (4)人之学 (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2.【甲】【乙】两文的主旨都和学习有关,都强调了 重要性。【甲】文用嘉肴作比,自然贴切地引出观点“ ; 【乙】文以蜀鄙二僧的故事为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道理“ 。(3分)

10.(4分)(1)甘美(2)促进(3)告诉(4)做、求(每小题1分)

11. (5分)(翻译按照原文每个分句1分)

(1)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2分)

(2)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前往的事情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3分)

12.(3分)实践、(行动、尝试)“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意对即可,每空1分)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___________,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到了国不分强弱,家不分贫富,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这一原则。历史和现实也正是如此,经济落后之国,固然要讲究勤俭节约,经济发达之国同样需要勤俭节约。

A:“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B:“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勤俭建国,永远是真理。”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惰而奢则贫,力而俭则富。”

下列选项中填入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___________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看到了国不分强弱,家不分贫富,都应该坚持勤俭节约这一原则。历史和现实也正是如此,经济落后之国,固然要讲究勤俭节约,经济发达之国同样需要节约。

A.“从俭入奢易,从奢人俭难,勤俭建国,永远是真理。”

B.“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C.“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D.“惰而奢则贫,力而俭则富。”

A重点落在“勤俭建国,永远是真理”上,而题干论述的正是坚持勤俭节约这一原则,并未涉及奢侈的危害

 


解析:

(B.C.D均用对比的方式论述“俭”与“奢”二者的关系,二者平分秋色)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