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王昌龄《长信怨》诗里"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作出来总需要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与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
“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能想象的。”这段话出自()
A:姚斯 B:伊塞尔 C:英加登 D:伽达默尔
根据生活经历创作文艺作品属于()。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有意想象 D:无意想象 E:幻想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他不断_____球路,还是没有遏制住对方的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______于泪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永远挚爱的人民。 ③文学作品中的想象_____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④如果没有他的帮助,这个任务就不能完成,_______不能有力地完成。
A:变幻 留恋 常常 或者 B:变换 流连 往往 或者 C:变换 留恋 往往 甚至 D:变幻 流连 常常 甚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自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4.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它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
【答案】
4.B
5.C
6.D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与“河流文化生命”相关的语段,根据文段内容的论述,与选项进行辨识,做出判断。B第二段,程度变化,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C第二段,范围扩大,《保卫黄河》仅在抗战时期是精神旗帜。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D第三段,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材料一:万事万物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
材料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材料三: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①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着是物质,认为意识是物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2分)
②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分)
③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2分)
解析:
本题属于限定性主观题。考查运动的观点。作答时要抓住材料中与该哲学观点一致的关键词句,并把两者结合起来。
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