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文化,就是快餐式的,把名作缩写,把历史缩写,把一些名篇佳作编成小册子,供人们在节约时间的情况下,了解与阅读。你对这现象怎么看,请以“文化快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解析:

你赞成“文化快餐”吗?你喜欢把精粹文化变为“快餐”吗?现在社会上流行文化“快餐”,一方面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系,快捷而迅速的时代生活迫使人们去汲取“快餐”文化,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适应现代生活的必然。同时,对文化也要尊重,也要提升,仅仅停留在“快餐”上是不够的。

有人认为拥有金钱就是拥有了财富,也有人认为拥有了真情就是拥有了财富;有人认为拥有了名誉和地位就是拥有了财富,也有人认为拥有了亲人和健康就是拥有了财富。对此,你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经历,编写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

  不同的人对财富的看法肯定不同,因此,你可以通过记叙事件来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不同人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从而揭示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你可以从自己身边找素材,写成记实性的文章。你也可以根据事实虚构故事写成各种文学类的文章。当然,你也可以就“财富”与真情、财富与名誉、财富与地位、财富与健康、财富与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展开论述,写成议论类的文章。

追求、追逐、追随,都是“追”。

请以“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800字。


解析:

第一,要写好这个话题,须坚持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做到“思想健康”。虽然说追求什么是个人的事,是他自己的权利,但写文章还是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主题的,要引人向真、向善、向美。高尚的追求是有标准的。简而言之,就是追求真、善、美。

 第二,为了能有更好、更适合自己发挥的角度,还需要就这个话题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做到“思路开阔”。 1.可以写为什么要追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追求,追求是人们积极进取的动力。人类正是在不断追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造、完善。历史的车轮正是在追梦过程中飞速地向前发展的。 2.可以写追求什么。追求的目标是因人而异的,是个性化的。然而,追求也应该有一般的标准:符合正义、公理和良心,这样的追求是有意义的、高尚的。追求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凡是对真、善、美不懈的追求,都将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更彰显人性的光辉;追求是一种无上的快乐,凡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他人、心系天下的人都将感受到追求中蕴含的无穷乐趣。 3.可以写追求要注意什么。(1)确定所追求的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2)选择一个恰当的目标。这个目标要切合实际,为一个切合实际的、正确的目标而奋斗,即使过程很艰辛,也总有实现目标的可能。若因“好高骛远”却“锲而不舍”,到头来只能是浪费生命。(3)追求需要执著、坚忍不拔的精神。否则,一事无成。(4)追求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效率。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①最新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13到17岁的中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其中7%至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

②2005年暑期,笔记对长沙市一中学的“课桌文化”进行调查,共搜集83条,内容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多的是关于男女生的彼此爱慕,共41条,占总数的49% 。

① 笔者在洛阳市一重点高中食堂看到,许多高中生就餐时不习惯排队,而

是一齐向前拥;食堂备放的垃圾箱里,没有多少东西,而食堂门口,自来水水池中却有许多剩余的饭菜。

④阜阳市一重点高中,学生习惯用塑料袋提示各种食品,吃过后随手扔到地面生,风一吹,校园内白色塑料袋乱飞。

“早恋”“课桌文化”“挤食堂”“白色垃圾”这些现象,你所在的学校有吗?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校园现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

新一代眼中幸福

——由一则消息想到的

报载,某市一中学在放映电影《白毛女》后组织学生座谈,一名男同学发言说:“杨白劳欠债就该还钱,家庭困难可以申请补助嘛!”另一位女同学更是语出惊人:“喜儿穷得连一根红头绳都买不起,不如干脆嫁给黄世仁算了,至少能解决温饱问题,说不定还能享尽荣华富贵呢!”

读罢这则消息,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沉甸甸的历史悲剧在今天突然变得轻描淡写了?是因为对历史的深刻一无所知,还是对历史的沉重故意回避?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位女同学的话,我们想知道:物质享受高于精神追求,难道就是新一代人眼中的幸福?

不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人只有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才能产生高次的需要求。”在实际生活中,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可能实现精神追求,即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必要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享受高于精神追求。

首先,物质生活要有节制。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本身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凡事皆有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使人沉弱于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拨,便难以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新一代人来说,一味追逐“荣华富贵”的后果更为可怕。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未来。无论是民族的复兴,还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甚至还需要新的风气、新的观念和新的视野。年轻一代无疑是一切创新的主体和祖国大业的最终完成者,他们的头脑决定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未来的走向,试问:一群甘为物质奴隶的人将怎样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其次,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中世纪时一位法国文学家曾经说过:“如果法国缺少了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名伟大的化学家、一名伟大的社会学家和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法国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法国缺少了一个国王、一名大臣和一群贵州,法国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因为这些人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可见,对已有成果的不满和对新成就的探索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脑满肠肥的享受者们只会挥霍财富和资源来满足私欲,他们很难为社会创造价值,更不用说推动文明的发展了。

回到现实中,的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文明的贡献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如此。许多人在选择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和攀比中度过了一生,作为个人的选择,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新一代,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倘若选择了以物质享受高于一切的生活,非但不思进取,甚至打算像这位女同学所认同的那样——宁愿牺牲个人的精神自由去换取所谓幸福,就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白毛女》试图揭示的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未必能如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深刻体会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因此对幸福的界定可能也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过分的物质追求,甚至放弃了精神的自由。原因在于:其一,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承担着社会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其二,我们生而为人,应该致力于追求真正平等、自由和幸福生活。

[点评]作者以女生的一句话为切入点,科学地阐述了“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否定了以牺牲个人精神自由为代价而换取“幸福”的错误观念,主张生而为人应该致力于追求真正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解析:

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灵的话题,学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需要注意的是,话题材料只是一个引子,所列举的都是校园中的消极的现象,但考生写作时完全可以不这样写,甚至换一角度从积极的方面来写“校园现象”也是可以的。无论是从积极还是从消极的方面来写,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能够通过现象的分析,洞悉生活的本质,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建议。当然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工友之间的纯洁的友情,演绎真情故事,也应该属于“校园现象”这一话题的写作范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兰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人们听说有位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一身移山大法。一天,有人找到这位大师,求他当面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世界上很多人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如此。不同的人在处理相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其结果大不相同……

请以“事情的难易与方法的变通”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所写的内容应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材料可用可不用。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或者挫折,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在头撞南墙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也许你会从另一面看到成功或教训。我们不能决定风的方向,但我们能改变帆的方向;我们不能选择命运的长度,却可以增加命运的宽度。

写“事情的难易与方法的变通”这个话题时,应当注意,事情的“难”与“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于做事的方法而言的。方向对、方法巧妙,则事情容易;反之,则事情难。因此,关注的重心应当是“方法的变通”,不要只是抓住事情本身的难易展开。可以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社会、国家,从正反多个角度立意,如:方法对,事情易;方法错,事情难;做事应当灵活;切不可墨守成规;应尊重规律。不一而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广东省惠来一中月考试卷)

  人生其实需要不断地储蓄。储蓄金钱,储蓄学问,储蓄感情……储蓄人生,就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的东西。

  请以"储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解析:

  生命银行广告本银行自创办以来,经营顺利。现为了壮大规模,扩大客户面,新增业务如下:(1)亲情储蓄本业务为长期永久性储蓄,储蓄项目为父母对子女所 倾注的心血。

  该项目的收入来源为每个人的父母,且自客户出生日起,即每时每刻拥有此项收入。其表现形式极其多样,如盖被子,喂饭,辅导功课甚至唠叨,打耳光等等。由于内容琐碎,很容易为人所忽视。但是积少成多,这笔收入无疑是每个人最大的一项收入细水长流且源源不断,最为珍贵。

  银行新增该项储蓄项目,正是本着积少成多的精神。将这一项最容易被人忽视却最为珍贵的收入存入本银行。到老时每个客户将会发现:原来自己如此富有。

  (2)爱情储蓄:本储蓄项目的收益性接近于亲情储蓄,前期多为试验性投资,二十岁左右正式储蓄。

  该项目的收入来源要求为每个人的配偶对其所倾注的感情,该收入的表现形式亦极为琐碎,如做饭,洗衣服,铺床养家糊口甚至吵架,回娘家等等,但收入亦极为可观将这笔收入存入本银行,可作为养老金使用,且年岁越长,安全性越大。

  注:由于特殊原因,本项目对未成年人有极大风险,二十岁以下请务必三思而后行之。

  (3)友情储蓄:与前两项同为本银行新增三大项目之一,该项目亦为长久性储蓄项目,一般情况下利润低于前两种,但关键时刻则收益极高。

  该项目的储蓄收入要求为来源于每个人一生中所结交的各种朋友,从穿开裆裤时的一粒糖果到急难之时的一笔资助,都可存入其中。由于该项目的收入来源多种多样且良莠不齐,正直慷慨者有之,居心叵测各怀鬼胎者亦有之。由于本项目亦存在风险,储蓄中的不良成分将直接对客户造成伤害。所以请客户务必慎重梳理其中收入。

  除此三大项目外,银行另有知识储蓄,经验教训储蓄等等。请留意其他广告。

  银行地址(总行):左肩下三寸胸前直走,肺部旁边心脏左心房最柔软处即是。

  (分行):各记忆神经。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世界上名气很大,它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也造就了无数的商界精英。在这所学校有一个久远的传统,就是学生在回答军官问话时,只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借口!”除此之外,不许多说一个字。

对于“没有借口”,或许会引起你的许多感悟和深思,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想法。请以“没有借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不限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解析:

什么叫“借口”?“借口”就是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或者假托的理由。从这意义上来讲,“借口”是消极的、贬义的。如果我们顺着这一思路往下想,定位于管理、规范、规则方面,提出“拒绝借口”、“借口是自我欺骗”等观点,可以写出立意比较“保险”的文章。但是好的文章来自创新,来自独到的理解。其实,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有新的发现。军事化管理当然需要“没有借口”,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主管理,难道时时都不需要“借口”?“没有借口”是否就绝对合理呢?

如果再换一个领域来看“借口”,我们还会有新的见解。上面谈的是有关管理、规范、规则的话题,那么把“借口”放到情感领域来观照呢?有时亲密无间的情感,有了借口,可以疏远;有时虚伪的情感,竟然有美好的借口来掩饰;有时“裂缝”的情感,来一点下小小的“借口”,可以重新愈合:这都是很好的立意。“借口”和“没有借口”,在我们的身上,是不是就无法调和、折中呢?正如“宽”“严”在对立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样,“借口”和“没有借口”也可以辩正地统一成这样的观点:对自己,可以来一点借口,通过幻想和补偿来获取信心和动力,就像阿Q;对别人,不能有任何借口,否则是欺骗别人,伤害别人。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__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我还希望着。


解析: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参与是今天这个社会的一种重要精神。对于成长中的我们,参与更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请以“参与与成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注意: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学校、姓名等个人信息。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的思想是有重量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当一个人思考时,智慧、真理、快乐以及成功都会向着他倾斜。”

对哲学家的话,你有怎样的感悟?请以“思想的重量”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且文体特征鲜明。


解析:

 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