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敏对曹雪芹画的何物曾题诗一首,尽抒胸中坎坷不平之气?

A:松树 B:石头 C:菊花 D:风筝

资料:薛明(男)的叔叔1998年1月过世,在遗嘱中将自己的一处房产留给薛明将来结婚居住。1998年5月,薛明与温惠登记结婚。1998年11月,房屋过户手续正式办理完毕。后夫妻二人又对房子进行了翻修,共花费4万元。2005年3月,薛明在某刊物上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出版社答应支付一笔稿费,2005年5月,温惠所在单位机构改革,温惠离开单位,并获得一笔再就业补贴金。2006年3月,薛明和温惠协议离婚。2006年5月,出版社寄给薛明稿费5万元。 根据资料回答12~16题。助理理财规划师为薛明和温惠制定财产分配规划,( )错误。

A:了解夫妻二人的家庭成员构成情况 B:代夫妻二人签字确认相关表格 C:界定夫妻家庭财产的权属 D:了解夫妻二人的经济状况

资料:薛明(男)的叔叔1998年1月过世,在遗嘱中将自己的一处房产留给薛明将来结婚居住。1998年5月,薛明与温惠登记结婚。1998年11月,房屋过户手续正式办理完毕。后夫妻二人又对房子进行了翻修,共花费4万元。2005年3月,薛明在某刊物上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出版社答应支付一笔稿费,2005年5月,温惠所在单位机构改革,温惠离开单位,并获得一笔再就业补贴金。2006年3月,薛明和温惠协议离婚。2006年5月,出版社寄给薛明稿费5万元。 根据资料回答12~16题。薛明叔叔留给薛明的房屋( )。

A:属于薛明和温惠的夫妻共同财产,因为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时,二人已经登记结婚 B:属于薛明个人所有,因为薛明已经在叔叔去世时继承该房屋 C:属于薛明和温惠夫妻共同财产,因为叔叔在遗嘱中指明将房屋留给薛明结婚用 D:属于薛明和温惠的夫妻共同财产,因为二人以共同财产对房屋进行了翻修

陈某(女)于1996年4月与林某(男)相识相恋,由于林某家境不好,遂于同年10月从几个朋友处借款共2万元盖房用作结婚住房。陈林二人1998年1月办理了结婚登记,婚后林某又以个人名义借款1.5万元从事服装个体买卖,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生意红火,朋友虽时常催林某还钱,但林某以各种借口推托债务。1999年3月,林某以个人名义与张某、王某成立合伙,一直经营至今。2002年,陈林二人因林某父母长期住在他们家意见不合,发生争吵。其后二人便经常发生口角,感情逐渐恶化。同年10月,林某认识一女子吴某,两人开始同居,林某与陈某的关系更加恶化,经常不回家。陈某多次哭闹都无济于事。林某于2003年5月开始转移、隐匿自己的财产,并于一年后,向法院起诉要求与陈某离婚,理由是夫妻感情业已破裂。 问: 陈林二人结婚前林某的2万元债务应如何处理

识图回答问题

(1)图一是哪一历史人物?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用一句话概括图二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3)图二人物的哪一做法对图一人物的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地位?

(4)__曾在一首词中评价过与图二人物同样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是谁?

(1)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是大教育家。

(2)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只答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不给分)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4)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学者通过对古人选编的几种唐诗集的统计得出结论:李白、杜甫的诗在唐代时不入流的,从清代才开始被推崇。唐代收诗220首的《国秀集》中,二人无一首入选;收诗297首的《又玄集》只选李诗4首,杜诗7首;收诗1000首的《才调集》,仅选了李诗28首;唐宪宗下令编选的、收诗286首的《御览诗》入选最多的是卢纶(32首)和李益(36首),李、杜无一首入选。到了清人收诗1928首的《唐诗别裁集》和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卢纶分别入选15首和6首,李益分别入选18首和3首,而李白分别入选140首和26首,杜甫分别入选205首和33首。在今天的文学史上,李益和卢纶都已沦为二三流诗人。

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历史过滤才能成为经典,现在被一些“唯权唯钱”的评论家炒作的所谓经典很可能靠不住。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学经典的“死去活”

又是一年国庆时。时逢节日,手机也因节日而“颤抖不已”,祝福寒暄的短信铺天盖地。其中就有这样一条:天苍苍,野茫茫,暴富的希望太渺茫;水湾湾,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楼高高,人忙忙,今夜相约抢银行。接头暗号:国庆将至,提前(钱)快乐!

这样的短信大家平常也应该多有接触,很多有才之人借着自己的文学素养或者只能称做文学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改编得好的,自是掌声一片;要是碰上那些低俗猥琐之作,大多也就一笑而过。然而,仔细看这件事,文学经典被这样或那样地篡改到底对其本身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经典”说起。何为经典?我想,经典应该是在历史中产生,并在当代延续和生存的东西。它既要在历史中有所沉淀,又要在当代有所回音。没有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是无稽之谈,没有当代回音的经典同样也是空中楼阁。现时的关注对于延续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就像是一家老字号,常客对他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样。就算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也要先有“喝酒”这种欲求方可。回首过往,《三国演义》里的明枪暗斗、机智权谋让我们感慨不已;《红楼梦》里的凄美爱情、儿女情长让我们心生赞叹;《水浒传》里的侠肝义胆、英雄气短给了我们多少心灵的震撼,《西游记》则带着我们追寻自由的心漫步在神话的世界。诚然,经典就是那些给我们以触动,引发我们思考,并日久弥新的东西。但是纵观当代社会,又有多少人依然钟情于此?更别提现时的关注了。

我得承认,处在灯红酒绿之中,我们或许再也没有那份恬静去仔细阅读。数字传媒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具象化、立体化、娱乐化的“阅读”渠道。就拿《红楼梦》说,越剧、电影、电视的翻拍早已不断,新的红楼又在筹备拍摄。虽说是翻拍,至少给那些没能看过原著的人得以接触经典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对于经典的流传与普及是“福音”。经典的流传要有关注,自然就要有“再生”,一种适合当代人阅读习惯的“再生”。

回过头看前文的那则短信,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文学的解构与重塑,正是我所说的“再生”。然而又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再生”?再生得好,等于给了经典第二次生命,让日趋“死去”的经典“活”;否则,就是对经典的凌迟,让奄奄一息的经典“死去”。从社会上的反应看,有很多红色经典是“再生”得不错的。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迎合市场,很多“再生”则显得低俗、粗糙:《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变得风流成性;《英雄》从赞颂荆轲刺秦转为称颂暴君秦始皇;《大话西游》也是闹腾得不亦乐乎;更有前段时间热播的《赤壁》更是颠覆古今,将谋士的智谋表现得滑稽可笑。试想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接触到这样的作品反以其为典该是怎样一个讽刺啊!经典是没有走完的路,可绝对不是绝路!“再生”是一种手段,可绝不等于可以随意扭曲原著!

或许经典本身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本框架,让不同时代的作家根据当代的审美填充、整改,让同代人形成共享和对话,从而形成视界融合。在仿效文化盛行的今天,就连生命都可以克隆,何况区区一本书?如果“再生”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可不可以祈求这些“再生者”多花点心思,不要随意切割、重组、甚至颠覆原著!还经典一片净土!

“滚滚长江都是酒,乙醇淘尽英雄。坛坛罐罐转头空,杯盘依旧在,几张老脸红。残羹剩菜酒桌上,惯看了醉汉威风。一群酒鬼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废酒坛中。”最后,引用这样一首“原创”作结,希望大家在嬉笑之余,能够有所思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可以用“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历史过滤才能成为经典,现在被一些“唯权唯钱”的评论家炒作的所谓经典很可能靠不住。”进行总结,构思时要重点理解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也可以延伸其义,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质量的好坏是决定能否久远的主要因素,是金子总要发光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学者通过对古人选编的几种唐诗集的统计得出结论:李白、杜甫的诗在唐代时不入流的,从清代才开始被推崇。唐代收诗220首的《国秀集》中,二人无一首入选;收诗297首的《又玄集》只选李诗4首,杜诗7首;收诗1000首的《才调集》,仅选了李诗28首;唐宪宗下令编选的、收诗286首的《御览诗》入选最多的是卢纶(32首)和李益(36首),李、杜无一首入选。到了清人收诗1928首的《唐诗别裁集》和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卢纶分别入选15首和6首,李益分别入选18首和3首,而李白分别入选140首和26首,杜甫分别入选205首和33首。在今天的文学史上,李益和卢纶都已沦为二三流诗人。

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历史过滤才能成为经典,现在被一些“唯权唯钱”的评论家炒作的所谓经典很可能靠不住。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学经典的“死去活”

又是一年国庆时。时逢节日,手机也因节日而“颤抖不已”,祝福寒暄的短信铺天盖地。其中就有这样一条:天苍苍,野茫茫,暴富的希望太渺茫;水湾湾,路长长,没钱的日子太漫长;楼高高,人忙忙,今夜相约抢银行。接头暗号:国庆将至,提前(钱)快乐!

这样的短信大家平常也应该多有接触,很多有才之人借着自己的文学素养或者只能称做文学知识,“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改编得好的,自是掌声一片;要是碰上那些低俗猥琐之作,大多也就一笑而过。然而,仔细看这件事,文学经典被这样或那样地篡改到底对其本身意味着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经典”说起。何为经典?我想,经典应该是在历史中产生,并在当代延续和生存的东西。它既要在历史中有所沉淀,又要在当代有所回音。没有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是无稽之谈,没有当代回音的经典同样也是空中楼阁。现时的关注对于延续经典是极其重要的。就像是一家老字号,常客对他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样。就算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也要先有“喝酒”这种欲求方可。回首过往,《三国演义》里的明枪暗斗、机智权谋让我们感慨不已;《红楼梦》里的凄美爱情、儿女情长让我们心生赞叹;《水浒传》里的侠肝义胆、英雄气短给了我们多少心灵的震撼,《西游记》则带着我们追寻自由的心漫步在神话的世界。诚然,经典就是那些给我们以触动,引发我们思考,并日久弥新的东西。但是纵观当代社会,又有多少人依然钟情于此?更别提现时的关注了。

我得承认,处在灯红酒绿之中,我们或许再也没有那份恬静去仔细阅读。数字传媒的高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具象化、立体化、娱乐化的“阅读”渠道。就拿《红楼梦》说,越剧、电影、电视的翻拍早已不断,新的红楼又在筹备拍摄。虽说是翻拍,至少给那些没能看过原著的人得以接触经典的机会。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对于经典的流传与普及是“福音”。经典的流传要有关注,自然就要有“再生”,一种适合当代人阅读习惯的“再生”。

回过头看前文的那则短信,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文学的解构与重塑,正是我所说的“再生”。然而又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再生”?再生得好,等于给了经典第二次生命,让日趋“死去”的经典“活”;否则,就是对经典的凌迟,让奄奄一息的经典“死去”。从社会上的反应看,有很多红色经典是“再生”得不错的。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迎合市场,很多“再生”则显得低俗、粗糙:《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变得风流成性;《英雄》从赞颂荆轲刺秦转为称颂暴君秦始皇;《大话西游》也是闹腾得不亦乐乎;更有前段时间热播的《赤壁》更是颠覆古今,将谋士的智谋表现得滑稽可笑。试想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接触到这样的作品反以其为典该是怎样一个讽刺啊!经典是没有走完的路,可绝对不是绝路!“再生”是一种手段,可绝不等于可以随意扭曲原著!

或许经典本身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文本框架,让不同时代的作家根据当代的审美填充、整改,让同代人形成共享和对话,从而形成视界融合。在仿效文化盛行的今天,就连生命都可以克隆,何况区区一本书?如果“再生”真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可不可以祈求这些“再生者”多花点心思,不要随意切割、重组、甚至颠覆原著!还经典一片净土!

“滚滚长江都是酒,乙醇淘尽英雄。坛坛罐罐转头空,杯盘依旧在,几张老脸红。残羹剩菜酒桌上,惯看了醉汉威风。一群酒鬼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废酒坛中。”最后,引用这样一首“原创”作结,希望大家在嬉笑之余,能够有所思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可以用“文学作品只有经过历史过滤才能成为经典,现在被一些“唯权唯钱”的评论家炒作的所谓经典很可能靠不住。”进行总结,构思时要重点理解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也可以延伸其义,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质量的好坏是决定能否久远的主要因素,是金子总要发光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锦 薛 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中第三句的“忧”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精疲力尽,表现了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织女“忧”的是所织之锦“不称舞人衣”,实际表达了诗人对织女的同情,对奢糜生活的不满。(织女“忧”而非诗人“忧”)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