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卫公子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2)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丈、武之道焉。

子贡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从流传于民间的无处不在的文王、武王之道中学来。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无

参考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回答说:“文王、武王之道,没有坠入地下(并没有失传),仍旧留在人间(还在人间流传)。贤人记住大处,不贤的人只记住细枝末节。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哪里不能学习(即无处不学习),又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湖香市 [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 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涛饥洊③,民强丰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洊(jiàn)饥: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 尽:终止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 日:每天

C.凡四阅月方罢 凡:总共

D.断无此二地矣 断:判断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D.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 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于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

译: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

译:

【小题】(3分) D

【小题】  (3分) B

【小题】  (9分)(1)、(4分)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胜”“其”译对各1分) (2)(5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但”“饿殍”“属”译对各1分)


解析:

【小题】(3分) D(应为“绝对”)

【小题】 (3分) B、(“崇尚村野淳朴生活的情趣”有误)

【小题】见译文

参考译文

    西湖的香市,从二月十五花朝节开始,到五月初五端午节终止。在这一段日子里,山东到    普陀进香的人每天都有,嘉兴府、湖州府到天竺寺进香的人每天都有,从各地来的人到了就和    西湖边白》人在这里做买卖,所以叫“香市”。各地到这里来进香的人在上、中、下三个天竺寺做买卖,在岳王坟做买卖,在湖心亭做买卖,在陆宣公祠做买卖,可说是无处不做买卖,但是在昭庆寺最为集中。昭庆寺两侧长廊里,所以没有一天不开市的,三代八朝的古董,边远地区的珍宝,都齐集在这里。

    这时春暖花开,桃柳明媚,鼓乐悠扬,岸旁没有停留的船。客店没有停留的客。酒馆没有留下的酒。袁宏道所说的“山色如娥眉,花容若红颜。水波似绫缎,和风赛佳酿”,已经描绘出了西湖三月的风光。而这时因有各地香客来西湖。又是一番光景。才子佳人的文雅优美,比不上那村姑农女的乔妆打扮;幽兰的清香,比不上那苏合香芫荽菜的浓香;琴笛丝竹的乐声,比不上那擂鼓吹笙的通宵合奏;奇形怪状的古玩,比不上那泥人竹马的行情走俏;宋元的名画,比不上那西湖风景画和佛画的畅销风行。人们来来往往,追赶奔忙,拉不开,牵不住。几百几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簇拥在寺的前后左右,总共持续四个月才散市。恐怕在长江以    东,绝对没有第二处。

    崇祯庚辰年二月。昭庆寺遭火灾。这一年到辛巳年、壬午年,接连发生饥荒,百姓过半饿    死。壬午年盗贼横行山东,北方香客南来之路断绝,没有到达的,香市就废止了。辛巳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见城里饿死的尸体被运出,抬的抬,拉的拉,接连不断。那时作杭州太守的是刘梦谦,汴梁人,各乡打秋风分肥的大多住在西湖边,成天包揽诉讼,把诉讼所得贿送给刘太    守。有位好开玩笑的文人改了古诗来讥讽他,诗句是:“山不像青山楼不像楼,西湖的歌舞一    时罢休了。暖风吹得死人发臭,要把杭州全送给刘汴州。”这可以说是西湖民生的真实写照。

.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 ②索 ③虽 ④既 ⑤施

2.翻译:

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 

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

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

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解析:

1、关键词:①藉:凭借,依靠

2、疑难句子:②周:周济

3、此题难度不大,“笔墨”据前文内容应当是“字画”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译文】

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州。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瑞 ②毕

2.翻译:

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②侈肆宴乐

③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解析:

[文言知识]说“作”。“作”是个多义词。一、指“工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指“兴起”、“出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三、指“激发”、“振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

【译文】

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张明善提笔写倒:“(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沂水春风》一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1、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

2、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3、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儒家的交友观是怎样的?

2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

1 选择朋友首先看重的是正直和诚信,与人为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诚实交往,适中交往(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解析: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3.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4.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

1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3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4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一舍一舍:三十里。

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玩:嬉戏。

C.使其中不自得中:内心

D.收会计之余会计:管理钱粮财物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不以物伤性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B.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C.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D.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快哉”二字着墨,表面上赞赏迁客张梦得“自放山水之间”,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寓有自我劝谕之意。

B.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凭吊赤壁“流风遗迹”,联想到此处发生的楚王宋玉论风、曹操孙权争雄的故事,既点明题目“快哉”二字出处,又使人生快意添上了怀古的内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江流之胜。

译文:

(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译文:

(3)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

1.B玩:观赏。

2.C/C以,因为,均是介词。第二句见《六国论》。A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而,因而,连词,表原因;拔剑撞而破之:而,并且,连词,表递进关系(句见《鸿门宴》)。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乃,才,副词,表条件;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乃,副词,竟然(句见《石钟山记》);D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乎,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乎,助词,作形容词词尾(句见《五人墓碑记》)。

3.D/A奔放:文中,指江水流泻恣肆无拘;今,多指思想感情、文章气势等尽情流露。B行列:文中,排成行列,动词;今,横行直列的总称,名词。C指数:文中,指数shǔ,手指点着数;今,指数shù一个数学概念。

4.D“楚王宋玉说风”的事,发生在楚国宫苑兰台,不在赤壁。

5、翻译,见译文

译文参考: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来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流泻无拘恣肆阔大。它汇合南来的沅水

湘水和北来的汉水沔水,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矶下面,江水漫流汹涌,江面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在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个亭子,来欣赏江流上的景象,因而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快哉亭”。

大约站在亭中眺望,(可见)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内的范围。(中间)波涛汹涌,风云聚散。白天船只在它的前面来往隐现,晚上鱼龙在它的下面悲吟清啸。(从前没有亭子歇息,)江景变化迅速,使人怵目惊心,游客不能久呆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几案旁坐位上欣赏这景色,纵目饱览。向西眺望武昌一带群山,丘陵高低起伏,草木排成行列,水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着数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至于那长江岸边,古城遗址,曾是曹操、孙权窥伺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风尚和真迹,也很能使后世的人称为快事。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陪伴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吹来,襄王敞开衣襟,对着风吹,说:“这阵风痛快呀!它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谏的意味。风没有雄雌的差异,但人有得遇和不遇的区别。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境遇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得意,那他到什么地方才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外物的影响伤害自己的心绪,那他到什么地方会不快活呢?现在,张先生不为贬官烦恼,利用管理钱粮财务的公余时间,让自己在山水之中放纵情怀,他的内心应该有一种自得之乐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人。(即使)把编蓬作门破瓮当窗(处在贫陋的环境中),也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何况能在长江的清流里洗涤,和西山的白云致礼为友,穷尽耳目所能充分欣赏到的长江美景,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不这样的话,那么(会有)群山深谷,深林古树,清风吹指它们,明月照耀它们,这些都是诗人和游子触景悲伤致颜容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象,看到这些,哪里(还会)是快乐的呢!


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自悲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乳母抱弄于书屏下 弄:弄堂

B.心已默识 识:记

C.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 辄:就

D.擢在翰林 擢:提拔

2、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既壮而肤革不丰盈/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3.与“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天资聪颖。出生只有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指着“无”字“之”字问他,他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来。

B.白居易以为:“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这是身为谏官的最好选择。既可以广君听、报君恩,又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更重要的,还让自己避免了“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

C.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别人大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

D.“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为社会服务,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__动的进步倾向。

5、翻译

①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③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1.A

2.C

3.D

4.D

5.①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②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③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解析:

1.A(弄:玩)

2.C表转折(A、转折/形容词词尾B、和/交好、D……的情况/表提顿)

3.D(A、宾语前置B、定语后置C、被动句D、介词结构后置)

4.D(A、不能说出来B、没有避免.C、不是别人询问时政.)

5.无

翻译:

我经常对诗道的破坏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愤起来,有时正在吃饭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着觉。我没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把诗道恢复起来。唉!事竟与愿违,又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尽的,但是还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陈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了疮,手和肘都磨出了茧。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的苍蝇和蜘蛛,动不动就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

自己感到悲哀的是,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二十七岁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做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生,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星隊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黨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1)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译文:

(2)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译文:

(1)这是天地、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

(2)国都的人认为它奇怪,以为灾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害怕就不对了。


解析:

参考译文:

流星坠落地上,树木作响,国都里的人都很恐慌。说:这是什么?说:没什么。这是天地、自然界发生的变化,是自然界出现的特殊现象。国都的人认为它奇怪,以为灾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害怕就不对了。太阳、月亮出现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偶然出现流星坠落,这种现象没有哪个时代不曾经出现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