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语段节选,完成下面-题。
(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⑦拔剑切而啖之。 ⑧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A.①②⑤⑥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①④⑤⑧
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复为慷慨羽声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籍吏民,封府库。 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欲止不内
A.①②⑤/③④/⑥⑦ B.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C.②⑥⑦/③④⑤/① D.③⑥/⑤⑦/①②④
下列句中虚词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倚柱而笑 ②今急而求子 ③劳苦而功高如此 ④项王按剑而跽 ⑤荆轲和而歌 ⑥因人之力而蔽之 ⑦拔剑撞而破之 ⑧未有诸侯之赏,而听细说
A.①⑤/④⑥/②⑦/③⑧ B.③⑤/②⑥/①⑦/④⑧
C.②④⑦/③⑤/① /⑥⑧ D.①④⑤/②⑦/③/⑥⑧
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群臣侍殿上者 ④何厌之有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大王来何操 ⑨具告以事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②⑤/④⑥⑩/③⑦/⑧⑨ B.①⑤⑩/②⑥⑨/③⑦/④⑧
C.②⑥⑦/③⑨⑤/① ⑩/④⑧ D.③⑥⑧/⑤⑦/⑨②④/⑩①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小题3分)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B
【小题6】①如今别人正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
②荆轲已经拿了地图捧着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③知道这件事的太子和宾客,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送他。
④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关口,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事故。
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移树说
(明)李东阳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注],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不为君子之归也哉?族子嘉敬举乡贡而来,予爱其质近于义,留居京师,与之考业论道,示之向方,俾从贤士大夫游,有所观法而磨砺,知新而聚博。越三年,志业并进,再诎有司,将归省其亲。予冀其复来,以成其学,且见之用也,作《移树说》以贻之。
【注】①陊:duò 塌,落。②絙:gēng大绳,粗索。③诎:qū弯曲,屈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辟地东邻 比:近来
B.规其根围数尺 规:规定
C.而行之也有序尔 序:条理
D.阅岁而视之 阅:经历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的族孙在京师学习了三年,有很大的进步,但还只是委屈地做了小官。
B.作者写这篇赠文,是想请他的族孙再次出来继续深造,以期做个更大的官。
C.作者花了三年时间才请种树人把自家城西的坟地改变得像古墓一样气象庄严。
D.本文因事悟理,通过叙述移树的事例,联想到人才的培养也应得其道而治理。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1】B(规:环绕)
【小题2】D(AB无中生有,均错在“做官”上。由“再诎有司,将归省亲”可知,作者的族孙未被主考官录取,因而未当官。C错在曲解文意。时间应将“三年”改为“二年”)
参考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桧柏百余株,大的合围,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而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高升,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徐徐乘虚而起,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人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移树说》赠别。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延楼记
[宋]杨万里
予尝夜泊小舟于峡水之口,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①则楚之羁也,大者宦游之楼船,而小者渔子之钩艇也。岸有市焉。予蹑芒屦策瘦藤以上,望而乐之。
盖水自吉水之同川入峡,峡之两崖对立如削,山一重一掩,而水亦一纵一横。石与舟相仇,而舟与水相谍。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下视皆深潭激濑,黝而幽幽,白而溅溅。过者如经滟滪②焉。峡之名岂以其似耶?至是,则江之深者浅,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地之绝者一,顾数百里不隔矣。时秋雨初霁,月出江之极东,沿而望,则古巴丘之邑墟也;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溯而顾,则予舟所经之峡也。市之下,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时夜气寒甚,予不暇问,因诵山谷先生《休闲赋》登舟。至今坐而想之,犹往来目中也。
隆兴甲申二月二十七日,予故人月堂僧祖光来谒予,曰:“清江有谭氏者,既富而愿学。作楼于峡水之滨,以纳江山之胜,以待四方之江而陆憩者。楼成,乞名于故参政董公,公取鲍明远《凌烟铭》之辞,而揭以‘景延’。公之意欲属子记之而未及也,愿毕公之志,以假谭氏光。”
予曰:“斯楼非予畴昔之所见而未暇问者耶?”曰:“然。”予曰:“山水之乐,易得不易得,不易得而易得者也。乐者不得,得者不乐;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故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庾元规、谢太傅、李太白辈,非一丘一岳之人耶,然独得竟其乐哉;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欲脱去而不得也。彼贪而此之廉也,彼予而此之夺也,宜也。宜而否何也?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谭氏之遭乎?”祖光曰:“是足以记矣。”乃书以遗之。
【注】①估:通“贾”,指商人。②滟滪: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县东。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 殆:危险。
B.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 觌dí:见,看。
C.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 与:(被)给予。
D.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 病:生病。
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景,从夜泊峡水之口舟中所见写起,夜色迷蒙之中,大小船只云集于此,江岸边又有市镇,好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B.作者描写了舍舟登岸后登楼所见的奇山异水,经过层层渲染,烘托出清幽明丽的气氛,而对于楼本身,只以“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寥寥数语,写法独到新颖。
C.接下来的议论颇有理趣,通过旧友祖光和尚代人请自己为景延楼作记之事,阐述了“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的观点。
D.作者认为贪图山水之乐的人得不到真正的乐趣,而不企求山水之乐的人却反而能拥有山水之乐,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和思考,也似乎透露了自己的困惑迷茫。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则楚之羁也。
译文:
(2)公之意欲属子记之而未及也。
译文:
(3)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谭氏之遭乎?
译文: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1)只见左右前后的船只,不是吴地商贾的船只就是楚地游子的船只。
(2)董公想要嘱托你写一篇记却还没来得及。
(3)现在谭氏获得山水,是山水有幸遇上了谭氏,还是谭氏有幸遇上了山水?
【小题1】B(差:稍)
【小题2】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高士的行为。)
【小题3】(1)(非……则……,不是……就是……,1分;羁,人在旅途之中,羁旅,1分;句意顺畅1分)
(2)(“属”通“嘱”,嘱托,1分;而,表转折,1分,句意顺畅1分)
(3)(遭,遇上,1分;抑,表示选择,1分;句意顺畅1分)
文言文译文
我曾经晚上把小船停泊在峡水口,只见左右前后的船只,不是吴地商贾的船只就是楚地游子的船只,大的是官宦人家的楼船,小的是渔人垂钓的小艇。岸上有市镇。我穿着芒鞋抓着枯藤而攀援上去,远远地望去对此就喜欢上这里的景致了。
这条河(赣江)从吉水的同川进入峡水口,峡水两岸的悬崖彼此对峙,就像刀削一般陡峭,山,有的重叠,有的被遮掩;水,也有的纵,有的横。石头与船只相对抗,而船只与流水相窥视。渔夫眼睛与手不相配合就危险了。往下看都是深潭激流,暗色的是幽深的水涡,白色的是溅起的浪花。经过这里的人们如同经过滟滪险滩。峡水的得名难道就是因为它滟滪滩吗?到这里,就会觉得再深的江水也是浅的,再高峻的石头也是平的,再狭隘的山口也是开阔的,再险绝的地面也是齐整的,回头看几百里连绵不断。这是正值秋天雨后初晴,月亮从赣江东面尽头升起,沿着江面望过去,就是古代巴丘县城的废墟了;面对着看过去,就是玉笥山的层峦叠嶂了;往上回头看,就是我的船所经过的峡水了。市镇下面,有独特的房屋耸立在那里,像楼阁又像亭台。这时夜色月越来越深,寒气也越来越重,我没有空闲打听这些了,于是吟诵着山谷(黄庭坚)先生的《休闲赋》登上了船。到现在坐下来回想,仍然历历在目。
隆兴甲申年二月二十七日,我的老友月堂和尚祖光来探访我,对我说:“清江有一个姓谭的人,既富有而又好学。在峡水畔造了一座楼阁,以便尽览江山美景,也用来接待从四方来赣江登上岸休息的游客。楼阁建成后,曾向原来的参政董公请求赐名,董公从鲍明远(鲍照)《凌烟铭》摘取词句,而题写了‘景延’。董公想要嘱托你写一篇记却还没来得及,希望你能了却董公的心愿,用来表彰谭氏的功绩。”
我回答说:“这座楼阁不正是先前我所见到却没有来得及打听的吗?”祖光和尚说:“正是。”我说:“山水的乐趣,容易得到山水的而又不容易得到山水的乐趣,不容易得到山水的而又容易得到山水的乐趣。真正喜爱山水的人反而得不到山水的乐趣,得到山水乐趣的人并非真正喜爱它;贪图山水的人不被给予乐趣,不贪图山水的人不被夺走乐趣。所以人与山水互相寻求而不能互相遇合。庾元规(庾亮)、谢太傅(谢安)、李太白等人,不是贪图一山一峰的乐趣的人,然而单单能尽享他们的乐趣;身居山中水边的人,厌恶高峻寒冷而又担忧孤独寂寞,想要脱身离去而又不能。他们贪图乐趣而这些人不贪图,他们被给予乐趣而这些人被夺走乐趣,这是应该的。这应该与不应该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谭氏获得山水,是山水有幸遇上了谭氏,还是谭氏有幸遇上了山水?”祖光和尚说:“这就值得用来写一篇记了。”于是写下这一篇记用来赠送给他。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项脊轩变化的一组是( )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③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④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⑤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⑥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A. ①③④⑥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⑤⑥ D. ①②⑤⑥
2.对本文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叙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作者的深情。“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并用“喜”贯穿。
B. 第二至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妻子的往事,用“悲”贯穿,隐含作者对家庭败落、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
C.开头写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D. 文章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写得很简洁,是“悲”的进一步补充。
3.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的好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可以睹物思人,使人产生“人是物非”之感。
C.托物寓情,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D.与题目“项脊轩志”照应。
4.对本文分析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少年归有光是一个一个好静、安祥、勤奋和深思的少年形象。
B. 文章采用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所挚爱的祖母、母亲、妻子和奶妈的怀念之情,凭借之物是项脊轩。
C. 本文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D.文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写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1.D
2.B
3.B
4. B
1.D(②是叙述修葺以前大家庭的情况③④是叙述分家以后的家庭情况
2.B(第二至第三段叙没有回忆妻子的往事。
3.B( “人是物非”错误
4. B(对“所挚爱的……奶妈”错误)。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选出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小德出入可矣。(小德:品德小) B: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小道: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C: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文武之道:文王武王之道) D: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其中:那中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打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
阳子(即阳朱,战国初哲学家)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外篇·山木》)
解释:贵( ) 贱( ) 美( ) 安( )
爱( )
译文: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见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杨寘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②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③。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②道:通“导”,意为排遣。③尉:县尉。剑浦: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治:医治
B. 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 乐:以……为乐
C.道其湮郁,写其幽思 写:书写
D.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固:本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B.杨寘因没中进士,不得不到千里之外去当一个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D.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厚意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定伯夜行遇鬼,无所畏惧,终于将鬼捉住。
B.宋定伯善于发挥人的智慧,克“鬼”制胜。
C.文章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有趣。
D.文章认为,世上本没有鬼,应破除迷信思想。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1)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按着琴弦迅急弹奏,曲调也突然随之变化。(2)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等到依靠祖上的勋绩,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
【小题1】C(写,通“泻”,宣泄、排除、排遣、抒发。)
【小题2】B(作者并没有直接劝慰友人,而是以琴声为喻劝慰杨寘以弹琴来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养神祛病。)
【小题3】(1)(“及其至”,2分;“ 操弦骤作”,2分;其余地方翻译无误且语句通畅,1分)。(2)(“累以进士举”,2分;“及从荫调”,1分;“为尉于剑浦”1分;其余翻译无误且语句通畅,1分。)
译文:
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孙道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
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象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象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象旷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象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稻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家的心弦;纯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却跟尧舜三代的语言、孔子的文章、《易经》所表现的忧患、《诗经》所包含的怨恨讽刺,没有什么区别。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
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勋,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小小的剑浦在东南面几千里路以外,在这种情况下,他里确实有不平的地方。并且从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医良药,风俗饮食与中原两样。以他多病的身体,抱着不平的心思,却生活在风俗不同的地方,哪里能够长久地沉闷下去呢?然而要平静他的心思,疗养他的疾病,那么弹琴也能够收到一点好处吧!因此我写了这篇谈琴的文章来给他送行,并且邀请孙道滋参加,喝一樽洒,弹一回琴,当做临别别的纪念。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 定 伯 捉 鬼
干 宝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搜神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伯诳之 诳:欺骗
B.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担:背
C.我新鬼,故身重耳 故:原来、旧有的
D.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 唾:吐唾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欲至何所?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1)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2)因之以饥谨。
D.(1)“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2)又郊败之,遂灭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定伯夜行遇鬼,无所畏惧,终于将鬼捉住。
B.宋定伯善于发挥人的智慧,克“鬼”制胜。
C.文章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形象鲜明,故事生动有趣。
D.文章认为,世上本没有鬼,应破除迷信思想。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1】C(故:所以。)
【小题2】D (于是。A、前者为“什么”,后者为“哪里”。B、前者代词,后者表主谓之间,助词。C、前者为“于是”,后者为“接着”)
【小题3】D(不当,原文并无此意。)
译文: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宋定伯问他是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了。”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重量都没有。他们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是刚刚死变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从他。宋定伯一直到宛县的集市上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掉。宋定伯担心它有变化,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他,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才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 呻佔(zhān):诵读。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启钥灿然 启:启发
B.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 慨:叹息
C.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 易:交换
D.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 迹:行为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因为生病,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1】A(启,打开。)
【小题2】D(①是楼主人关于藏书的做法;②和读书无关;③是错误的读书方法。)
【小题3】B(“传是楼”是由楼主人命名的。)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