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小题(9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8.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时相遣归 相:互相B.终老不复取 取:取代
C.谢家来贵门 谢:感谢 D.会不相从许 会:一定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时为安慰 三岁为妇B.府吏得闻之 朝搴阰之木兰兮
C.何敢助妇语 何以解忧D.吾今且报府 洵美且异
20.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3分)
A.汝是大家子 B.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为仲卿母所谴D.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18.D
19.A
20.C
【解析】
18.
试题分析:A.副词,起指代作用,“我” B.通“娶”,娶妻;C.辞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A 动词,作为 B.代词,这件事/结构组词,的 C.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 D. 副词,暂且/连词并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C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句名篇默写(6分)
( 1)《已亥杂诗》中描写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 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的诗句是 , 。
(2)屈原《离骚》中说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的诗句是 , 。
(3)蚓无爪牙之利, , ,下饮黄泉。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文言文阅读(19分)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 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 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务大》)
15.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 异:区别。
B.、俗主之佐 俗:平庸、无能。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 细大:全局与整体。
D.、既足以成显荣矣 显荣:有才华的人。
16.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3分)
A.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C.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D.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学科网缘故。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 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 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 2 )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15.D
16.B
17.B
18.(1)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2)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希望学习安定周国的方法。”
【解析】
15.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显荣:显荣之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 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可据此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表述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平庸君主的辅佐之臣,他们希望获得荣耀的名声和安稳的地位,这和三王的辅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地位没有不危险的,这是因为没有功劳的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显贵于本国,却不担心君主不显贵干天下,这是他们希望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孔子说:“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们的爵禄富贵,父子兄弟一起在国中结党营私,怡然自得地一起游乐,以此危害国家。他们离烟囱很近了,但始终也察觉不到,这同燕雀的见识恐怕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这些话说的就是上述情况。
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薄疑用统一天下的方略游说卫嗣君,卫嗣君对他说:“我拥有的只是个有着千辆兵车的小国,希望就此听取您的指教。”薄疑回答说:“假如能象乌获那样力举千钧,那么又何况一呢?”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希望学习安定周国的方法。”杜赫回答说:“我所说的如果您做不到,那么周国也就不能安定,我所说的您做到了,那么周国自然就会安定了。”杜赫的这种方法,就是所谓不去安定它而使它自然得以安定啊! 郑君问被瞻说。“听说您的主张是不为君主而死,不为君主出亡,真的有这样的话吗?”被瞻说:“有。如果言论不被听从,主张不被实行,那么这本来就不算侍奉君主,如果言论被听从,主张被实行,君主自然身安,又哪里用为他去死、为他出亡呢?”所以,被膳不为君主死难出亡,胜过那些为君主死难出亡的人。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五霸想继承商汤周武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做诸侯之长了,孔丘墨翟想在天下实行大道而没有成功,但己足以成为显荣之人了。大事不能成功,结果还是会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致力干大事。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①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释】 ①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②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7.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18.儒家为什么把德摆在比文更重要的位置?请结合选段,谈谈你的认识。(3分 )
17.D
18.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解析】
17.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段内容大意来分析,D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相对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儒家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儒家的背景并联系现实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表现了儒家重视“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事父母”“事君”“言而有信”表现了儒家对德的重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现了儒家把学知识放在第二位。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子夏说:“尊重有贤德的人,而看轻貌美的女色;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是说没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阐明“仁者无敌”的意义,“王天下”不在乎土地大小,只要国君施行仁政,百姓就会归顺他。
B.施行仁政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发展生产,让老百姓温饱无忧,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C.孟子认为百姓有时间深耕细作,温饱无忧,就会心向国君,武器再简陋也能同仇敌忾打胜仗。
D.教化百姓也是施行仁政的重要内容,教民以孝悌忠信等做人的道德修养,人民会用这些侍奉父兄尊长。
(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这段文字说明有德行的人是如何对待困境的?
(1) C (不全面,温饱无忧又受过教化才能同仇敌忾打胜战。)
(2)追求理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当身陷困境时,有德行的人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会实现,执着地坚持着,决不半途而废。(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C 项不全面,温饱无忧又受过教化才能同仇敌忾打胜战。(2)要准确理解“穷”的深刻含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碌来往追求名利
B.出而矫之 矫:违背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射:追逐
D.大率类是 类:似,像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得知家中之砚是古砚后,没有及时验证真伪。这古砚产生时仅是普通工具,没有特殊意义。
B.文章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C.作者认为“好古”是淡泊,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体现了直面时俗的批判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D.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义;可“好古”后来渐渐变成附庸风雅,谄媚权贵。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2)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8.B
9.B
10.C
11.
(1)拿来给周. 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2)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 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纠正,改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B转折连词“但是”。A项第一个“它”,指古砚;第二个“我的”。C项第一个承接连词“那么”;第二个并列连词。D项第一个助词“的”,第二个语气助词,不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 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 (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 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 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 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 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 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 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 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 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 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 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13.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士有自京师来者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B.、尽以告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1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见属为叙”而“不敢辞”的原因。(6分)
16.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3分)
故 师 之 教 也 不 争 轻 重 尊 卑 贫 富 而 争 于 道 其 人 苟 可 其 事 无不 可 所 求 尽 得 所 欲 尽 成 此 生 于 得 圣 人 圣 人 生 于 疾 学 不 疾 学 而 能 为 魁 士 名 人 者 未 之 尝 有 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12.B
13.C
14.
(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全句意思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全句意思1分)
15.
要点:(1)作者自幼敬爱范公,此情由来已久。(2)结识三杰而独不识范公,引为平生之憾。(3)为范公文集作叙,可自托弟子身份实现结交范公的夙愿。(意思相近即可)
16.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嚣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酬:实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定语后置的标志;判断句停顿。B、连词,表修饰;用、拿。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主谓之间无实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小题。(共13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河内凶 凶:荒年
B.兵刃既接 兵:士兵
C.或百步而后止 或:有的人
D.直不百步耳 直:只是,不过
14.下列各组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组是( )
15.下面选项中与“尽心焉耳矣”中的“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始速祸焉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盘盘焉,囷囷焉
16.这段文字中,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17.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B
14.D
15.A
16.B
17.
(1)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2分)
(2)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了。(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项,兵:兵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4.
试题分析:D(①②用、拿;③表目的;④凭借)(A、取独/音节助词/结构助词/代词,我;B、表修饰/表转折/表并列/表承接;C、到/比/从/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句末语气词B疑问代词C兼词D形容词、副词词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错在“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C错在“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D错在“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9分)
(一)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下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①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②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对对方的尊称
B.乃幸见取 幸:幸亏
C. 不耻相师 耻:以……为耻
D.仆道不笃 笃:深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人益不事师
B.由魏、晋氏以下
愈以是得狂名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D.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8. 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韩柳两文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立论。
B. 韩文侧重批判“不屑从师”,柳文侧重论证“师道之衰”
C. 柳文热烈赞扬了韩愈“抗颜而为师”的勇气,对处于逆境中的韩愈进行声援。
D. 柳文主要使用例证法,韩文则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法。
19.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3分)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分)
16.B
17.A
18.C
19.(1)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2)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3)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解析】
16.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幸:幸运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热烈赞扬”不妥。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聚、牵引、言辞。(2)是故、益、其……乎?(3)而、、寄托、躁。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一)二十一日,宗元告白:承蒙您屈辱地来信想拜我为师,我的道德修养不够深厚,学业也非常浅近,检点其中,没有值得别人师法的地方。虽然常常好发表一些言论,写一些文章,但很不敢自信。想不到您从京师来到这蛮夷之地,我有幸被您认为可以取法。我自己估量自己,实在并无可取之处,也不敢当别人的老师,当一般人众的老师我尚且不敢,何况是当您的老师呢?
孟子曾经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不去拜老师。当今之世,便不曾听说有谁要作别人的老师,有这种想法,人们便总是七嘴八舌地嘲笑他,认为他是个狂人。只有韩愈不顾流俗,顶着世俗的嘲笑和侮辱,收召后辈学生,还写了《师说》 这篇文章,并态度端正地做别人的老师。世俗之人果然群聚而以为怪事,纷纷咒骂,添油加醋地污蔑诽谤。韩愈因此而得到了“狂”的名声,居住在长安城中,连饭都来不及做熟,便急切地避开别人的诽谤而东去任洛阳令了,象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
(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