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语段阅读(9分)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1.与“或棹孤舟”中的“棹”活用类型一致的是( )(3分)

A.、亲戚之情话

B.奚以之九万里而为?

C.贾谊于长沙

D.三江而带五湖

12.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1)既窈窕以壑 (1)悟以之不谏

(2)程氏妹丧于武昌 (2)怀良辰以孤

A.两个“寻”字相同,两个“往”字不同

B.两个“寻”字相同,两个“往”字相同

C.两个“寻”字不同,两个“往”字相同

D.两个”寻”字不同,两个“往”字不同

13.下列倒装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

A.复驾言乎焉求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将有事于西畴 D.乐夫天命复奚疑

11.B

12.D

13.C

【解析】

1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棹:名作动,用桨划;南:名作动,向南飞;悦:意动,以------为喜悦;屈:使动,使-----受委屈;襟:意动,以----为衣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寻:分别为“寻找”、“不久”。往:分别为“过往的,过去的”;“前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逐项排查,加以判断即可得出答案。C为状语后置,其他句式都为宾语前置。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__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 “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母饘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出与人见也 固:本来

B. 遂为广陵儿所 绐:欺骗

C. 广陵儿此公出家资 讽:劝说

D. 他日节江上 拥:执持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如不与人见 其负大舟也无力

B.不复与予见者 知我不降明

C.予墓在 则耻师

D.赎其田易人者 亦犹今视昔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4分)

答:

(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4分)

答:

16.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分)

答:

13.A 

14.A

15.(1)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2)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非常动荡,又最终没有去成。

16.①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②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③盛此公为广陵儿所绐。                              (3分,每点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固:坚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后分句,表结果,“那么”。B. 动词,好像 / 代词,你。C. 代词,相当于之,“那里” / 语气词,无意义。D.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结构助词,连接主谓,取消独立性。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 年、有声、肆力;(2)会、官、比至、省。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士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得几个道德学问高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能够帮助弥补不足、纠正过错;得一个不成材不正派的人做朋友,一辈子的德行事业就全完了。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贤,那么就不如不跟这个人相见。但天下没有孤独一生不与人相交往的人,按这样的情势,那么又不能不出家门而与其他的人相见。士君子面对这样的境况,真是难啊!

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一定会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交接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

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有急用。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盛此公非常沮丧,因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回乡里,乡里的人又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道越来越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盛此公就生了重病。

辛未年,我从大梁来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这个地方的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恰恰盛此公这时候眼疾很严重,又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惨,好像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我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不能再见啊!

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好,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瞎了。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到:“您应该不会一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持节江上,从南陵路过,在魁湖的北方,桃源的南边,我的坟墓就在那里。你要替我在墓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其他的就是您的事了,我还说什么呢。”我得到他的信,一连几天都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知道盛此公将不久于人世了。

没过多久,盛此公的死讯就传到我这里,我为他制作了灵牌,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涕。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动荡不安,又最终没有去成。于是派遣下属去看望盛此公的母亲。下属回来后,对我说,盛此公的母亲要满八十岁了,他的妻子非常孝顺。有一个老仆人,靠砍柴来供养这两个寡妇,吃穿都不充足,几间破房子,还不能够遮风挡雨。唉!苍天啊!是谁让盛此公落到这步田地呢!我拿出自己的钱财,又催促下属去看望盛家,把他们卖给其他人的田地赎回来,帮衬盛家的衣食。又买石头,写信给南陵令让他为盛此公墓立碑,我自己写了“盛此公埋骨处”几个字,遵从他生前的请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题3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A.、阙秦利晋,唯君图之B.、焉用亡郑陪邻

C.、若舍郑为东道主D.、越国鄙远

11.“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宾语前置句,在句法特点上与它相同的一项是 (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古之人莫余欺也 ③大王何操

④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②④

10.C

11.A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把;ABD均为“用来”。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A项,①④借助“之”提宾。所以选A。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6分,每小题3分)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 结庐,建房居住

B. 林麓向背,皆于左右 效:呈现

C. 遂相与之 营:经营

D. 而姑焉 寓:寄托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好客喜游 倚歌和之

B.此居齐安三年 犹不能不之兴怀

C.拔去一,斥其所据 孰能讥之乎

D.为怅然移日 及其所既倦

14.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5处)(3分)

15.第二段结尾“子瞻于是最乐”和第三段结尾“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均表达了苏轼之“乐”,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处“乐”所指代的具体内容。(4分)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4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12.C

13.B

14.盖 天 下 之 乐 无 穷 /而 以 适 意 为 悦 /方 其 得 意 /万 物 无 以 易 之 / 及 其 既 厌 /未 有 不 洒 然 自 笑 者 也 ( 每 两 处 1 分 , 五 处 满 分 )

15.(1)第一个“乐”指苏轼与友人重修武昌九曲亭。 (1 分) (2)第二个“乐” 指苏轼游览武昌诸山能心情畅快,逍遥洒脱 (或既心中无愧又无外界指责), 寄托情怀。(2 分,答到“心情畅快 ,逍遥洒脱 ,寄托情怀”中的任意两点即可给 2 分)

16.

(1)一直走到深山尽处, (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斟上酒互相慰劳,心情畅快忘了返回去,常常在山中留宿。 (“穷”:穷尽, 走到尽头。 “席” : 动词, 以之为席, 坐在席上。 “适” : 满足,畅快。各 1 分,通顺 1 分)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变得愚蠢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营”:营造,营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 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并列;后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B 项均 为介词,介绍动作实施的原因,可译为“因为”。C 项前一个“其”是指示代 词,译为“其中”;后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反诘,可译为“难道”。D 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动词,译为“往,到达”。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 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山里面有佛 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 蔽在茂密的松树和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 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 杖, 带着美酒, 乘坐渔船, 横渡长江, 直奔南山而来。 山中有几个人, 热情好客, 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 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 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 斟上酒互相慰劳, 心情畅快忘了返回去, 常常在山中留宿。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 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 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 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 小溪幽谷, 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 反面的种种景象, 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 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 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 木被连根拔倒, 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 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 “这大概是(老天爷)想以此成全我们重修 亭台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 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 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 子瞻就总是为 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 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 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 而以使人心情畅 快的事最叫人喜爱。 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 (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 乐; 到了他厌倦的时候, 又没有不顿然自悟地一笑置之(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包括功名利禄)只要使自己心情舒畅,随心就好,没有必要无休止的去追求)。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 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 谁知道得在哪里, 失 在哪里呢?(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 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外界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 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炀皇帝,讳广,高祖第二子也。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上好学,善属文,沉深严重,朝野属望。既而高祖幸上所居第,见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上尤自矫饰,当时称为仁孝。尝观猎遇雨,左右进油衣,上曰:“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乃令持去。八年冬,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及陈平,执尚书都令史暨慧,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于是封府库,资财无所取,天下称贤。及太子勇废,立上为皇太子。

初,上自以藩王,次不当立,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时高祖雅信文献皇后,而性忌妾媵。皇太子勇内多嬖幸,以此失爱。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于后。大臣用事者,倾心与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婢仆往来者,无不称其仁孝。又常私入宫掖,密谋于献后,杨素等因机构扇,遂成废立。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遂践峻极之崇基。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书》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节选自《隋书》,有删减》)

[注释]①逭:逃避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好学,善文 属:写作B.杨素等因机扇 构:构成

C.收数年之赋 逆:预先D.思逞无之欲 厌:满足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持去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大臣用事 廉颇,赵之良将也

C.上不恤也 臣壮也,犹不如人

D.除谏官掩其过 敛资财送其行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炀帝“矫情饰行”的一组是

①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 ②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

③大举伐陈,以上为行军元帅 ④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

⑤中使至第,无贵贱,皆曲承颜色,申以厚礼 ⑥所幸之处,不欲人知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1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年少时就深得高祖喜爱。后来高祖到他住处,见到乐器好像很久没有用过,由此认为他不好声妓。

B.太子杨勇因宠爱妃妾而失宠,杨广为显示自己不宠爱妃妾,就对妃妾生的孩子不管不问,以此讨好皇后。

C.隋炀帝性情诡谲,因此,他每到一处,当地官员都会争着供奉美食讨好他,而隋炀帝也会视进奉多少予以奖惩。

D.隋炀帝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顾百姓死活,他的覆灭正好验证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这句话。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矫情饰行,以钓虚名,阴有夺宗之计。(3分)

(2)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4分)

(3)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3分)

14.B

15.D

16.D

17.C

18.(1)(他)常常掩饰真情,美化行为,以此获取虚名,暗中有夺取太子地位的打算。

(2)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

(3)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构”是陷害的意思。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项,连词,表目的,来。A.副词,就/副词,竟然、却。B.助词,放在后置定语后面,相当于“的”/助词,表判断。C.代词,代指败亡之理/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③是高祖所为,⑥是表现其“性多诡谲”。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不对。C项,当地官员争着供奉美食并非因隋炀帝性情诡谲。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每”“以钓虚名”“阴” “课”“益”“直”“坐是”“黎庶”“至于”“未之寤”。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隋炀帝,名广,是高祖第二个儿子。皇上容貌俊美,年少聪慧,高祖和皇后在诸位皇子中最喜欢他。皇上又非常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为人沉着谨慎严肃稳重,深受朝野关注期望。后来高祖到他的居所,见到乐器的弦大多断绝,上面又有尘埃,好像很久没用了,就认为他不爱好声妓,于是更认可他了。皇上更加矫揉造作掩饰自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仁孝。他曾经在观赏打猎的时候遇到下雨,身边的人为他送上油衣,他却说:“士卒们都被雨湿着,我难道一个人穿它吗!”就命人拿走。八年冬天,大举攻打陈,任命皇上为行军元帅。等到攻下陈,抓住了尚书都令史暨慧,因为他奸邪谄媚,有害于百姓,就将他斩首在右阙下,以向三吴百姓谢罪。然后封存府库,所有物资钱财一无所取,天下人都称颂他贤能。等到太子杨勇被废,他被立为皇太子。

当初,皇上因为自己是诸侯王,按照次序不应当立为太子,常常掩饰真情,美化行为,以此获取虚名,暗中有夺取太子地位的打算。当时高祖非常信任文献皇后,而皇后生性忌恨妃妾。皇太子杨勇内宫有很多宠爱的妃妾,因此失去皇后的喜爱。皇上当时妃妾也生有孩子,但皇上都不抚养,表示不宠爱妃妾,以此向皇后讨好。对掌权的大臣,全力交往。宫中太监到自己家中,无论地位高低,(杨广)都屈己奉承,和颜对待,并多次以厚礼相赠。宫中婢仆到过隋炀帝家中的,无不称赞他仁义孝顺。他又常常私下进入宫中,与文献皇后密谋策划,杨素等人趁机陷害煽动,终于废黜了原太子,立杨广为太子。

四年七月,高祖驾崩,他在仁寿宫即位。

因为天下长期安宁,兵马强盛,隋炀帝意气风发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业,就大量地兴建宫室,极尽奢靡华丽,招募使者,出使边远邦国,那些邦国听命而来的,就赏赐给丰厚的礼品,有不听命令的,就派兵攻打。向天下的富人征收重税,大量购买军马,每匹马价值十余万两,因此而受冻挨饿的富强之家十有其九。皇上生性诡诈,所到之处,不想让人知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员都争着向他进献食物,进献丰厚的就被提拔,进献微薄的就会判罪。贪官污吏鱼肉百姓,老百姓无法生活。以至人吃人,村庄变为废墟,皇上对此毫不怜悯。他到处巡游,没有固定居所,经常因为供给不足,而预先征收数年的赋税。全国各地,起义__蜂拥而起,亲近的大臣却相互隐瞒遮掩,隐瞒叛乱人数,不据实上报。有人说叛乱的人多,就会被狠狠地训斥。官员们各自只求苟且偷安,上下相互蒙骗,每次出师征讨,失败接连不断。百姓愤怒怨恨,国家土崩瓦解,到了被人擒获的地步,却仍没有觉悟到这一点。

史官评论说:隋炀帝早在幼年时就有好名声。在南方平定吴郡、会稽,在北方赶走匈奴,兄弟之中名声功绩特别显著。在这种情况下,他掩饰真情,虚假行事,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依仗国力的富强,想要满足贪婪的欲望,内心轻薄浮躁,外边端庄质朴,穿戴华丽的衣服来掩饰他的奸诈,废黜谏官来掩饰他的过失。《尚书》说:“天降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灾祸,无法逃脱。”看隋朝的灭亡,这句话确实是有根据的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意在说明人(君子)应像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不懈追求自身完善。(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然后做出解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 )害正( ),宜放( )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 )?”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于自信者也。 笃:执着

B.《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阙:损伤

C.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13.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邪说( )害正( ),宜放( )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 )?

A.而 者 以 焉B.者 也 而 乎

C.以 者 而 焉D.之 也 而 乎

1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B.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C.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D.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12.B

13.D

14.C

15.C

16.(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4分)(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3分)(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3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B项,“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之”,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和停顿;“而”,连词,表递进;“其…乎”,固定结构,表反问。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苟、已、惑、笃;(2)其、祸、寤;(3)放、绝、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说有十一篇缺失了。我到士大夫家访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校正了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不可考据的地方暂时存疑,此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我说: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朝初期,实行了教育感化,修整了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了后来,计谋欺诈盛行,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了,所以天下大乱。他的说法是很正确的。但在文章最后他却认为这部书中,战国的谋士是揣测当时的国君所能实行的,才不得不这样去做,这样可以说,他是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却不能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孔子、孟子的时代,距离周朝初期已经好几百年,那些旧的法令已经消失,旧的习俗已经消亡很久了。孔子、孟子却偏偏阐明先王治国的原则,认为是不能改变的,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他们只不过是要根据他们所碰上的时代,所遭遇的变化,而提出当时应当实行的主张,使那些主张不背离先王们的用意罢了。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他们之间的变革本来各不相同,他们的办法本来就有差别,但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用意,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末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未尝不相同。孔孟之道,也不过如此罢了。法,只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讳言欺诈的失败;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他们争相奔走去做的事,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不是没有所得,但是不能超过所失。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此而失去了他们的身躯;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用先王的原则去与游士之说做交换的。

有人说:“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进绝它。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我回答说:“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因此《孟子》这部书里,有农家的学说,墨家的言论,都被记载下来并加以驳斥。至于《战国策》的写作,往上紧接着《春秋》,往下到楚、汉的兴起,共二百四十五年,记载了期间的历史事迹,本来就不可能废弃。”

这本书东汉高诱注解的有二十一篇,有人说是三十二篇,《崇文总目》中记有八篇,现在存在的共十篇。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小题(9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8.下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时相遣归 相:互相B.终老不复取 取:取代

C.谢家来贵门 谢:感谢 D.会不相从许 会:一定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时时安慰 三岁妇B.府吏得闻 朝搴阰木兰兮

C.敢助妇语 以解忧D.吾今报府 洵美

20.下列语句中句式与其它各句不一样的是( )(3分)

A.汝是大家子 B.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C.为仲卿母所谴D.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18.D

19.A

20.C

【解析】

18.

试题分析:A.副词,起指代作用,“我” B.通“娶”,娶妻;C.辞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A 动词,作为 B.代词,这件事/结构组词,的 C.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 D. 副词,暂且/连词并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C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判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句名篇默写(6分)

( 1)《已亥杂诗》中描写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 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的诗句是

(2)屈原《离骚》中说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的诗句是 , 。

(3)蚓无爪牙之利,,下饮黄泉。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文言文阅读(19分)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 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 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 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务大》)

15.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与燕爵之智不 异:区别。

B.、主之佐 俗:平庸、无能。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 细大:全局与整体。

D.、既足以成显荣矣 显荣:有才华的人。

16.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3分)

A.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B.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C.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D. 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学科网缘故。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 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 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 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 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 2 )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15.D

16.B

17.B

18.(1)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2)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希望学习安定周国的方法。”

【解析】

15.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显荣:显荣之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 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可据此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B项,“是因为他们知道食物发展情况”表述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平庸君主的辅佐之臣,他们希望获得荣耀的名声和安稳的地位,这和三王的辅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声没有不耻辱的,地位没有不危险的,这是因为没有功劳的缘故。他们都担心自身不显贵于本国,却不担心君主不显贵干天下,这是他们希望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孔子说:“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们不知道灾祸将廷及自身啊!这不是很愚蠢的吗?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雀这种见识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们的爵禄富贵,父子兄弟一起在国中结党营私,怡然自得地一起游乐,以此危害国家。他们离烟囱很近了,但始终也察觉不到,这同燕雀的见识恐怕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国家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乱,就没有安定的个人。这些话说的就是上述情况。

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薄疑用统一天下的方略游说卫嗣君,卫嗣君对他说:“我拥有的只是个有着千辆兵车的小国,希望就此听取您的指教。”薄疑回答说:“假如能象乌获那样力举千钧,那么又何况一呢?”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说周昭文君,昭文君对杜赫说;“我希望学习安定周国的方法。”杜赫回答说:“我所说的如果您做不到,那么周国也就不能安定,我所说的您做到了,那么周国自然就会安定了。”杜赫的这种方法,就是所谓不去安定它而使它自然得以安定啊! 郑君问被瞻说。“听说您的主张是不为君主而死,不为君主出亡,真的有这样的话吗?”被瞻说:“有。如果言论不被听从,主张不被实行,那么这本来就不算侍奉君主,如果言论被听从,主张被实行,君主自然身安,又哪里用为他去死、为他出亡呢?”所以,被膳不为君主死难出亡,胜过那些为君主死难出亡的人。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五霸想继承商汤周武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做诸侯之长了,孔丘墨翟想在天下实行大道而没有成功,但己足以成为显荣之人了。大事不能成功,结果还是会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致力干大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