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1.翻译下列语句。

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8.B

9.D

10.C

11.(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2)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解析】

8.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解答本题要求将实词带入原文中理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题中B中匏樽以相属    举:拿起。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来看选项, 例句与D均为宾语前置句。A为状语后置句;C为被动句;B为普通疑问句。特殊句式中还有一种: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答案是C.慨叹人生无常。这是对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要结合文章背景: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第(1)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尊称,相当于“您”;“渔樵”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捕鱼砍柴”之意;“侣”和“友”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把(鱼虾和麋鹿)当成伴侣和朋友”之意。第(2)中,“于”在“须臾”片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此人情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韩琦)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①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②壑: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

24.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

25.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

24.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每点1分,意思接近也可给分。如只回答“以四海为壑”“以邻国为壑”的,总给1分)

25.①民本思想。(1分,答“以人为本”“以百姓利益为本”也可给分)②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2分,分配给两个点,正面和反面。如果是只答出“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这个主要是从正面讲的,给1分。共3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段的阅读能力。只要能读懂语段,就能概括出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的不同点。通过分析孟子的话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孟子说“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概括为“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只要能读懂语段,就能概括出孟子的有关思想,当然还要结合孟子的一些文学常识,会更全面。主要是“民本思想”,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③娣姒: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④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B.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C.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D.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 挈:提携

B.今使疏薄之人,而节亲厚之恩 量:度量

C.处多争之地,能无者,鲜矣 间:间断

D.重责而怀薄义也 处:肩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颜氏家训》作为“百代家训之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家训”文化。本文重点谈及了如何处理家庭中兄弟之间的关系。

B.在作者看来,一个家庭中主要有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而在男权社会里,兄弟间的相亲相爱对整个家庭的团结、和睦、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C.兄弟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有讲究的。相处时要降低要求,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

D.作者认为影响兄弟友谊的主要原因是妯娌关系不睦、子侄关系不和、弟弟不敬兄长等,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2)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9.B

10.C

11.D

12.(1)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2)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还有忠诚厚道的人,但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

【解析】

9.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同时还要关注一些断句的标志,“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这段话抓住主语和几个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要紧抓“在文中”这个条件,充分运用自己已经具备的实词知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实词所在句子意思,进而推断出加点实词词性和解释。试题考察的实词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类型,考生可从这几个角度考虑答题。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如C选项“间”隔阂、疏远。原文“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者,鲜矣。”根据上下文推断字义,不可能是“间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选项D中表述的内容,原文中是这样的“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所以“子侄关系不和”是兄弟不睦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字是得分的关键(1)“至于”“本”“笃”(2)“妻”“子”“少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餐盘; 穿衣是哥哥穿过的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也不会不相互爱护。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 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是疏远淡薄了。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 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不会受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有谁会 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 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可能有倒塌的忧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以提防,就会致使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 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如果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能成为 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 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是 不行呢!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相互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 彼此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来就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彼此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 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 能产生了。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敬事兄长,又怎么能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滕王阁序》

14.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岛屿之萦回 穷:极尽

B.云销雨,彩彻区明 霁:雨过天晴

C.遥襟畅,逸兴遄飞 甫:刚、顿时

D.所赖君子见,达人知命 机:机会

15.下列句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 地势极南溟深 ②怀帝阍不见

B.①兴尽悲来,识盈虚有数 ②关山难越,谁悲失路

C.①访风景崇阿 ②屈贾谊长沙

D.①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16.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属于实写美好秋景的一项是( )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②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爽籁发而清风生

⑤天柱高而北辰远

⑥秋水共长天一色

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17.下面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对滕王阁景色正面描写中,将秋日特有的清寒景色以非常感性的方式精确地描绘出来。在这样的田光水色中,滕王阁静静面对高入云霄的翠峰,四周是架空的阁道丹漆,鲜艳欲滴,恍如画中。

B.第三节开首远近结合,先是说身处滕王阁之高,点出了滕王阁的高度,因为站在滕王阁上,可以轻易的俯视别人的屋背,也为以后的极目远望留下了伏笔。

C.“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写出了作者那种既存希望却又失望的无奈心态。至此刻,王勃当时的迷惘心态可谓是一览无余。

D.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笑对人生的执著态度。

18.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4.D

15.C

16.A

17.D

18.(1)天高地远,感觉到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兴致已尽,悲从中来,知道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2)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

(3)年老而气概应当更壮,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决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机:征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项,①表并列,②表转折;B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可译为“的”;C项,都是介词,可译为“在”;D项,①反而;②尚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③为虚写,④是一种感受,⑤是想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D项无笑对人生之意。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迥、盈虚、数等。(2)句中关键词屈、窜等。(3)句中关键词益,壮,且,坚等。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报任安书》选段,完成文后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者辱赐书 曩:从前

B.若仆不相师 望:抱怨,怨恨

C.恐然不可为讳 卒:同“猝”,突然

D.阙然久不 报:报答

14.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士为知己者用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B.圣人不凝滞于物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D.去以六月息者

13.D (报,答复)

14.B 被动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此题D项“报”结合语境,这是一封回信,应译为“答复”。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2.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3)用“于”表示被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3.倒装句:(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本题例句是定语后置句。例句是被动句。B项“于”表被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用谨慎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上,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憾。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 惑:糊涂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尝跂望矣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或师焉,或不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

15.C

16.D

17.(1)君子的秉性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生”“异”“假”各1分)(2)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自这吧?“之所以”“为”“其”各1分,语句通顺1分)

(3)我赞扬他能履行古人从师之道,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嘉”“古道”“贻”各1分)

18.①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②今之众人和他们的孩子。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1.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3.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4.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5.根据字形推断词义。6.语境分析推断。C项“卑”指低下,“位卑”即地位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字意。A项第一句“而”表修饰;第二句“而”表转折。B项第一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之”代词,这一类。C项第一句“其”语气词,表推测;第二句“其”代词。D项两句“焉”都是语气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翻译的两个句子,需要注意的是实词的理解,考生必须把语句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理解,以提高正确率,还要注意语句通顺,考虑句式的特点,有的还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的语气要体现出来,翻译出来的句子要简明通顺。注意得分点:(1)“生”通假字,通“性”,秉性。“异”不同。“假”借助。(2)“之所以”……的原因。“为”成为。“其”表揣测,大概。(3)“嘉”赞扬。“古道”行古人从师之道。“贻”赠送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速读题干,“对比论证”“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明确要求,圈出有关语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然后分条概括:①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②今之众人和他们的孩子。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__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之途 靡:没有

B.脱然有怀 脱然:轻快的样子

C.会有四方之事 四方之事:战争爆发

D.尝从人事 人事:指做官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耕植不足自给 作《师说》贻之

B.眷然有归欤情 此小大辩也

C.家叔余贫苦 但刘日薄西山

D.寻程氏妹丧武昌 急星火

13.下列不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于时__未静,心惮远役。

B.质性自然。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D.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14.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11.C

12.D

13.A

14.

(1)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2)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四方之事:任命出使的事。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连词,表目的,来。B结构助词,的。C连词,因为。B介词,在;介词,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于时__未静,心惮远役”是不愿做官的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和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一舟之人亦皆不可 坚持

B.舟中人咸归于先生 怪罪

C.先生见而之 才能

D.咸正案第一 打算

9.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先生作为清国使者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他坐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他当年也没能进入县学,而彭雪琴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

(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8.A

9.D

10.B

11.(1)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

(2)你们可以替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做的意思(缘由)告诉他。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咎:过失,罪过。名词。C.才:认为有才能。名词意动用法。D.拟:猜测,揣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这句话的意思是: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这里指参将的灵柩。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1.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归”译为“回归”、“ 是俗忌耳”是判断句。(2)句中关键词“汝曹”译为“你们”、“汝曹可为设祭”是省略句。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清道光年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去册封琉球国王。礼仪完成之后,在宾馆外面散步,见到一间屋子中有棺材,前面有题识,是‚天朝参将某公之柩‛,感到惊奇,就向人询问,原来是乾隆年间护送封琉球国王的使者,到了这琉球国因为生病死亡的。高先生问‚为什么不回国‛,回答是:航海的船禁忌运载灵柩(装着死人的棺材)。‛高先生说: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他跟副使商议,副使不同意,高先生说:我们两人就像他,万一不幸死在海外,也是这样不能回国吗?请用我乘的封舟运载灵柩,即使船沉没了也不后悔。‛可是全船的人都坚持不同意。高先生很生气,最终将灵柩载在船上航行。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他死在外国,我运载他的灵柩回国,现在反而要丢进海里。我将来用什么去面对死者呢?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高先生穿衣带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不过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在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说: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为什么竟然这样啰嗦?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封舟安全抵达粤东。去世的参将原是广东人,高先生寻访到他的家,派人把灵柩送回去。仁爱的人一定有胆识,说的就是高先生这样的人吧?

高先生曾担任衡州知府,彭雪琴侍郎是他属下的人,当时正要参加童子试,高先生见了,认为他有才华,招他到知府官署中,教给他读书作文的方法。衡阳全县参加童子试的有千余人,彭雪琴这一年参加县试,大家都猜测他在名单中是第一,他自己也认为是这样。等到正式审定的名单公布,却是第三名。过了几天,县令叫他来,告诉他说:按照文章衡量,你应该第一名,也知道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吗?‛彭雪琴表示抱歉,说不知道。县令说:这是知府大人的意思。知府大人说:‘彭某人将来的名誉地位未可限量。一个秀才的得失,迟早都可以不考虑。他今年在我官署中读书,如果县试得第一名,人们一定会说是知府大人爱屋及乌了,这就会成为他一生的污辱了。’‛这一年彭雪琴结果没有考上县学。后来过几年,才取得入学的资格。彭雪琴侍郎因此更为感谢高先生的知遇之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深林,回溪 穷:穷尽

B.望西山,始指之 异:使……奇特

C.踞而遨 箕: 像簸箕一样

D.故为之文以志:记

1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知日入。

A.属予作文以记 B.扣舷而歌

C.岂他人过哉 D.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1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以“上”“入”“穷”加上“无远不到”,具体而又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行踪;“坐”“醉”“卧”“梦”“觉”“起”“归”等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

B.第二段中,作者以“过”“缘”“斫”“焚”四字领起四个短句,以排比句式,构成了一种急促之势;“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八字,写出了身登目游的过程;并从西山之高、西山所见之广、西山有众山拥戴之势等方面来描写西山。

C.文中“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作者之所以认为“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西山风光的饱览之中领悟到了它与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契合点,即山的高大——人格精神的傲然独立。

D.本文极见字句烹炼之功。以句言,骈散结合而又句式多变,极尽灵动矫变之妙;以用字言,写山容水态的“幽泉怪石”“岈然”“洼然”“若垤”“若穴”“萦青绕白”“苍然暮色”,形象精炼。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11.B

12.D                          

13.A

14.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我)因此认为只要是永州的山水中有特点的景致,我都游览过了。

【解析】

1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解答本题要求将实词带入原文中理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题中B中:异:以……为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题目中:“不知日入”之为诸位之间。D项“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与例句相同。A.属予作文以记之“之”代词;B.扣舷而歌之 “之”音节助词;C.岂他人之过哉“之”结构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解析:A“其目的为了表现自己被贬后能够游山玩水忘却忧愁的愉快心境。”错误。文中是为了表现作者无心游览的心情。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极,趣”为得分点。第二句中,“以为、是、‘州之山水有异态’定语后置句式、有”为得分点。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19分)

密游集序

叶燮

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言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事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壈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此固非号称才人之所可得而冀。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抒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所遭如彼,而所触之境又如此,欲无所动于中,胡可得耶?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16.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乎其变 历:经历 B. 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者 置:弃置

C. 谓其能才人之席者也已 擅:擅长 D. 云步负隽才,科名 掇:取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处其常 飘飘如遗世独立

B.决无不传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云步谒选得一官秦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所遭如彼 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古今之诗有“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两类,并对这两类诗进行比较,得出“志士之诗”高于“才人之诗”的结论。

B.作者认为陶潜等人能将志士之诗推到极致的原因是,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作为诗歌本质,经历世事变化而坚定学习,遭遇困顿烦恼而使学识更老成。

C.作者在文中分析了沈云步的诗歌创作道路,指出他的诗歌转变与家庭出身、生平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D.作者把总结诗歌史上的一般规律置前,又把对沈氏诗歌的个别研究置后,有意造成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前后对照。

1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3分)

(2)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4分)

16.C(擅:占有。)

17.C(动词,去、往。A.于,介词 /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B.但是,表转折/ 并且,表递进;D.他,人称代词/那,指示代词。)

18.C(并未提及家庭出身)

19.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3分,断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有一天弃官回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3分。一旦:有一天,1分;访余草堂,状语后置1分;示:给……看,1分。)

(2)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4分。太息:叹息,1分;所字结构:不得不写的东西,1分;决:断定,1分;为:是,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有才子之诗,有志士之诗。善于雕琢与描绘,善于细致刻画,而驰骋于辞藻华丽的文字之中,不必选择合宜的人和情境就能写诗,顺应周围的人和情境就没有不可以写的,并且能极尽那调和声调描摹物象的擅长之事,这就是才子之诗;处于他生活的常态,完整地经受天地四季之气,经历其中的变化,而深深感受到从古至今人的遭遇变故,一定是这样的人,一定遭遇过这样的境况,而后才能写出诗,即使那诗句只是片言只字,也能让人长久回味反复咏叹而不能弃置不顾,这就是志士之诗。

才子之诗是可以写,也可以不写的;志士之诗就是想不写,也必定是不能不写的。才子之诗,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和很高的职位,但常常没有流传下来;志士之诗,更显得诗人贫贱而内心忧伤,但绝对不会不流传下去。才子之诗,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志士之诗,虽然每一代都不缺抒写之人,但能够推到极致的,像晋代的陶潜,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苏轼,是诗歌的成就达到极点的,事实上是将他们的志向抒发到极致的。大概他们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为根本来成就诗歌的本质,经历世事变化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坚定,遭遇过境况的困顿与忧郁烦恼而使他们的学识更老成,而后以无所不可的才情写出诗句。这本就不是号称才子的人可以写出和有希望达到的,像这样流传诗歌就是为了流传写诗之人啊。

我的朋友沈云步,从小就擅长写诗,文思舒展顺畅,语句绮丽美好,被世人称赞很久了。我曾经读过他的诗,认为他占有才子的一席之位罢了。我年岁已老,归隐山中,云步于吏部应选得一官职到秦地去,与我分别十年。有一天弃官归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我读后惊叹道:“你的诗已经不是才子之诗,而是志士之诗了!”云步负有俊才,取得功名,希望有所建树,来抒发他的志向,却仅仅寄身于百里到几千里之外的黄沙漫地的荒凉之地,委屈自己来施展掌管文书、施行政令的才能,(即便这样)也有不可以实现的。虽然不想愤然归去,怎么能够呢?如今看他的诗,看到他所经历之处,都是周秦汉唐由兴盛而衰败的废墟,(是)以前贤能的英哲施展抱负之地,(也是)文人骚客和羁旅客居之人凭吊和吟咏慨叹之处。他所遭遇的都是这些,而所接触的情境又是这样的,想在心中无所触动,怎么可能呢?他的诗,都是发于内心的感慨而显现在语句上的诗啊。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我和步云早年就是世交,所以最了解他,因而云步以诗序嘱托我,我不敢推辞。为他详尽地说说他写诗前后像这样接近的风格,以此来赠给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