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选自《陈情表》有删节)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洗马征至洛。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改嫁。醮,结婚时以酒祭神的仪式。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用来指有才华的人。③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舅母志 夺:改变

B.终兄弟 鲜:少,这里指没有

C.前太守臣逵臣孝廉 察:观察

D.周门人之游夏 方:比拟,比方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险衅,夙遭闵凶 复洗马征至洛

B.臣进退,实为狼狈 弗劾也

C.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刘氏有疾,涕泣侧息

D.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

16.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B.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D.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开篇作者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C.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因而未能回到京城任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14.C

15.D

16.A

17.D

18.⑴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关键词:不行、成立,句意通顺。)

⑵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不忍心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关键词:是以、废远,句意通顺。)

⑶他年少时在蜀汉做官,做到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关键词:仕、数、称,句意通顺。)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位置推断法、语境推断法、词性推断法等。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可知选项C察:考察。这里是推举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A以:因为/凭借……的身份。B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C则:表转折/表顺承。D也:助词,表判断。故D项正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诵读所断之句,然后先易后难。本题主要依据虚词断句,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D项李密不能回京为官是因为朝中无人作后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不行:不会走路;成立:成人自立。第二句中是以:因此;废远:远离。第三句中仕:做官;数:多次;称:称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在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了疲劳,拜 谯周为师。被谯周的学生比作子游、子夏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任命。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后来他)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下属官吏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为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 :“我这人也有心里话,今天说出原因。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密游集序

叶燮

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言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事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壈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此固非号称才人之所可得而冀。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抒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所遭如彼,而所触之境又如此,欲无所动于中,胡可得耶?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12.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乎其变 历:经历 B.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者 置:弃置

C.谓其能才人之席者也已 擅:擅长 D.云步负隽才,科名 掇:取得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处乎其常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而决无不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其所遭如彼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1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古今之诗有“才人之诗”与“志士之诗”两类,并对这两类诗进行比较,得出“志士之诗”高于“才人之诗”的结论。

B.作者认为陶潜等人能将志士之诗推到极致的原因是,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作为诗歌本质,经历世事变化而坚定学习,遭遇困顿烦恼而使学识更老成。

C.作者在文中分析了沈云步的诗歌创作道路,指出他的诗歌转变与家庭出身、生平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D.作者把总结诗歌史上的一般规律置前,又把对沈氏诗歌的个别研究置后,有意造成宏观与微观、一般与个别的前后对照。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

(2)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12.C

13.C

14.C

15.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   (3分,断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1)有一天弃官回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3分。一旦:有一天,1分;访余草堂,状语后置1分;示:给……看,1分。)(2)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4分。太息:叹息,1分;所字结构:不得不写的东西,1分;决:断定,1分;为:是,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C项,“擅”:占有。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C项,动词,去、往。A.于,介词 /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B.但是,表转折/ 并且,表递进;D.他,人称代词/那,指示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C项,并未提及家庭出身。本题解答要求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可以根据选项中罗列具体材料,从中筛选。也可以根据选项中的观点对应题干选择。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云步”,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

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一旦”、“示”、“太息”、辨识该句句式“访余草堂,状语后置”,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古至今,有才子之诗,有志士之诗。善于雕琢与描绘,善于细致刻画,而驰骋于辞藻华丽的文字之中,不必选择合宜的人和情境就能写诗,顺应周围的人和情境就没有不可以写的,并且能极尽那调和声调描摹物象的擅长之事,这就是才子之诗;处于他生活的常态,完整地经受天地四季之气,经历其中的变化,而深深感受到从古至今人的遭遇变故,一定是这样的人,一定遭遇过这样的境况,而后才能写出诗,即使那诗句只是片言只字,也能让人长久回味反复咏叹而不能弃置不顾,这就是志士之诗。

才子之诗是可以写,也可以不写的;志士之诗就是想不写,也必定是不能不写的。才子之诗,虽然可以让人享受丰厚的俸禄和很高的职位,但常常没有流传下来;志士之诗,更显得诗人贫贱而内心忧伤,但绝对不会不流传下去。才子之诗,从古至今数不胜数;志士之诗,虽然每一代都不缺抒写之人,但能够推到极致的,像晋代的陶潜,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苏轼,是诗歌的成就达到极点的,事实上是将他们的志向抒发到极致的。大概他们以高远明达的性情为根本来成就诗歌的本质,经历世事变化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坚定,遭遇过境况的困顿与忧郁烦恼而使他们的学识更老成,而后以无所不可的才情写出诗句。这本就不是号称才子的人可以写出和有希望达到的,像这样流传诗歌就是为了流传写诗之人啊。

我的朋友沈云步,从小就擅长写诗,文思舒展顺畅,语句绮丽美好,被世人称赞很久了。我曾经读过他的诗,认为他占有才子的一席之位罢了。我年岁已老,归隐山中,云步于吏部应选得一官职到秦地去,与我分别十年。有一天弃官归来,到草堂拜访我,拿出最近写的一卷诗稿给我看。我读后惊叹道:“你的诗已经不是才子之诗,而是志士之诗了!”云步负有俊才,取得功名,希望有所建树,来抒发他的志向,却仅仅寄身于百里到几千里之外的黄沙漫地的荒凉之地,委屈自己来施展掌管文书、施行政令的才能,(即便这样)也有不可以实现的。虽然不想愤然归去,怎么能够呢?如今看他的诗,看到他所经历之处,都是周秦汉唐由兴盛而衰败的废墟,(是)以前贤能的英哲施展抱负之地,(也是)文人骚客和羁旅客居之人凭吊和吟咏慨叹之处。他所遭遇的都是这些,而所接触的情境又是这样的,想在心中无所触动,怎么可能呢?他的诗,都是发于内心的感慨而显现在语句上的诗啊。我叹息他的志向,知道他有不得不写的东西,而断定他的诗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呀。

我和步云早年就是世交,所以最了解他,因而云步以诗序嘱托我,我不敢推辞。为他详尽地说说他写诗前后像这样接近的风格,以此来赠给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幽宫 ②此非曹孟德诗乎

B.①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于东,东亦客也

C.①安所得酒乎 ②视,无可置者

D.①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类于予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6.B

7.C

8.A

9.(1)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2)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行歌”边走边唱,C“摄衣”提着衣襟,D“危巢” 很陡峭的鸟巢。如果题中解释“危险的鸟巢”整个句子表达“险峻而高”的意思就会改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D项就可以采取代入原文法解决。将选项中所给意思“危险的鸟巢”带入原文中,句意与原文“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不符,由此判断是错的。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关键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不相同“可是”/“环视”,其他相同A结构助词“的”,B跟随, D恰好。答案选C。推断虚词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C项中“安所得酒乎”上文““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意思是“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下文“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可以推断“”为转折,只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的“顾”,其用法如下:①回头;回头看.《肴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C项中“视,无可置者”就是这个意思。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项中“安所得酒乎”就是这个意思。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答题注意点“不正确的”A项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原文中“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可以推断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A项概括不全面,结合原文中1.2节的句子就可以看出问题。

9.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应先找出不需要翻译的内容,比如“妇”“ 我”“邑”,再确定重点词,“之”代词“酒”,“ 以”目的连词“来”。第二句中,确定重点词,“畴昔”,昨天;再看特殊句式,比如“非……邪”,不是……吗?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保留下来;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第二句中 “非……邪”,不是……吗?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9分)

诸葛亮论(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其奸,孔明耻之,欲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宜其屡战而屡哉 却:后退

B.得其奸 逞:实现

C.曹、刘之不 敌:实力相当

D.欲大义于天下 信:取信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衰乘危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贻之

D.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反不能及

1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1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5分)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5分)

12.D

13.C

14.C

15.(1)只是因为被威势胁迫才勉强向曹操臣服,(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人啊。

(2)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信:通“伸”,伸张。本题可用课本推断法解答,由《隆中对》中“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可推断出“信”应为通假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本题中,A项考查一词多义,可联系现代汉语中“退却”一词来判断;B项考查一词多义,可联系现代汉语中“得”一词来判断;C项考查一词多义,可联系“势均力敌”一词来判断;D项考查通假字,可联系课内语句来判断。

13.

试题分析:A.“乘着”;“经由”B.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C.连词,表目的,“来”; D.副词,“才”;副词,“竟然”。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⑥标志识别法。本题中A项可用位置分析法判断,“因衰乘危”是并列结构,“因”“乘”可以互文解释;B项可用语境分析法, 结合上下文可判断出第一个“且”应表顺承关系;C项可用语境判断法,结合上下文可判断出第一个“以”表目的;可用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可知第一个“乃”应是副词。

14.

试题分析:C原文的意思是说“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而不是说其他的人不能用仁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本题把所给选项与文本中的对应内容仔细比对,就会发现C项错解文意。

15.

试题分析:本题应以直译为主,翻译中注意下列字的落实:(1)“特”,只是;“以”,因为;“威劫”,被威势胁迫;“臣”,臣服。(2)“全”,保全;“服”,让……信服;“奋”,施展;“绝,”断绝;“手足”,手足之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先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孔明”是人名,“不能”与现代汉语意思同,应保留;“绝”“全”,用组词法翻译;“奋”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应替换;“威劫”被动句,应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语序;“臣之”“闻孔明之风”省略句,应补出省略内容。

【参考译文】

用仁义取得天下,用仁义守住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的手段取得天下,用欺诈的手段守住天下的,是秦朝。用秦取得天下的方法去夺取天下,用周守天下的方法去守卫天下的,是汉朝。仁义欺诈的手段都使用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

曹操乘东汉末年衰微的局势,用狡诈的手段实现了他的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四海,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用来依靠的且胜过别人的地方,只是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还想用它来激励天下的民心。天下那些品行端正能够慷慨赴死的有节操气概的人,本来不是发自内心地佩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力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说了孔明的品格,就是远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像这样,(孔明)即使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天下的人都可为他所用。何况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来得到天下,这样的事情不会去做,然后天下的忠臣义士才会乐意为他效全力而死。刘表死的时候,先主刘备在荆州,孔明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先主刘备不忍心。这以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来到了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背,夺取了他的土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军和刘军军力不相当,天下人都知道。就军队而言不如曹操的多,就土地而言不如曹操的广阔,就打仗而言不如曹操的战斗力强,但是有一点可以胜过他,那就是忠诚信义。孔明放逐了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再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很难了。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这个时候,完全可以使用计谋攻破曹营。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曹丕、曹植并嘱咐他们,还以谭、尚的事情作为警告。可是曹丕和曹植最终相互残杀到如此的地步。他们兄弟之间尚且成为仇人,更何况能够得到那些天下的英雄的心呢?这时有了可乘之机,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钱,让那些大臣和兄弟内部都互相残杀,然后派兵讨伐曹丕,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孔明既不能保全信义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断绝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当然就屡战屡败了!所以敌人有可乘之机却不去利用,商汤、周武王做这样的事情那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

吕温认为孔明承袭桓公、灵公,不愿强迫百姓去怀念汉朝,并且想让他的思想让老百姓都知道,并且说:“曹操要是对你们有利,我就去替他做事;要是害你们,我就杀了他。”不知道蜀和魏之间,果真有那么大的过节吗?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过节,又一定不能去为魏国办事,那么天下人怎么会因为一句空话而对他肃然起敬呢?唉,这是我作为一个书生所说的话,只能说说而没什么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根本策

石 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__,大臣不能__,惟民能__。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__,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__。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__,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__,况四夷乎

噫!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虚不可,名号不足守 居:居住

B.为天下国家者,可不民乎 务:致力

C.夫黄巢唐之隙 伺:探察

D.今欲民之困 息:使……停止

15.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

A.因 也 以 B.以 也 于 C.因 焉 之 D.以 矣 于

16.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

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

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18.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__,况四夷乎?

(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14.A

15.B

16.D

17.C

18.(1)(3分)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为”“治乱”“视”各1分)

(2)(3分)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__,何况四夷呢!(“叛”“虽”“亡”各1分)

⑶(4分)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涂炭”“愤”“放”判断句式各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类题主要是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复习策略是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一是要记住典型例句,二是要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回归课本很有必要性,即运用课内所学文言词语知识来解决课外的问题。A.居:停留,存在。选项中“居住”的义项是存在的,如“卒不居赵地――《吕氏春秋·达郁》”。解题时可以结合文意,将选项中的解释带入原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万乘骄民”译为“万乘之尊而轻视民众”,推断释义为“凭借”。 “也”,“焉”,“矣”都是语气助词。“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也”, 表示判断语气、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表示祈使语气。“矣”,一表陈述,陈述句尾[译为“了”]:二表感慨讥讽赞叹[译为“了啊”]。句中“故古之天子重民”表肯定语气。故应选“也”。“于”,介词,表引出对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要依循规律。其一语气词必然放于句后,其二发语词必然放于句首,其三固定句式必然不能分开,其四名词、代词在句中不是主语便是宾语,如“天下”、“国家”、“民”,其五文言文的排偶句式,其六顶真修辞。操作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先易后难。

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17.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要求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主要信息,从而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出符合指令的信息。可以根据选项中罗列具体材料,从中筛选。也可以根据选项中的观点对应题干选择。C项,“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有误。本文是石介给宋仁宗赵祯所上的《论根本策》的奏议。作者是说,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是为当朝陈说解决办法而举的事例。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8.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只能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一:留。留下古今相同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时间等),如“伊尹、吕望”。方法二:补。补出省略、隐含的内容。方法三:删。删除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方法四:调。调换倒装句式,语序要调整。如“愤于耕钓”应为状语后置,“于耕钓愤”。方法五:换。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古今异义要换成现代汉语。方法六:顺。直译不通的要贯通,意译流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看人民如何。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天下即使混乱,民心没有背离,不足以担忧;天下即便太平,(如果)民心离散,足以忧虑。人们都说“天下国家”,什么是天下?什么是国家?民众而已。有民众就有天下,有国家;没有民众,那么天下就会空虚(不充实)了,国家只是个名号了。(国家)空虚就不能够长久存在,国家的名号不足以坚守。这样看来,民众大概决定天下的存亡啊!可能决定国家的衰盛啊!

自古以来,四方民族(骚扰、叛乱)不能够使国家灭亡,大臣(作乱)不能使国家灭亡,只有民众能使国家灭亡。民众是国家的根本,从没有根本灭亡可是枝叶(却)能够保存的。夏桀灭亡是因为(失去)民众,商纣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失去)民众。汉朝虽然有汉高祖平城被围之危险、诸吕作乱、七国叛乱、王莽篡权,汉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唐朝有武氏之变乱,安禄山谋反之祸乱,(史)思明、朱泚、宗权、希烈诸侯的反叛,唐朝这期间没有灭亡,是因为民心没有离散。

四夷(不臣服)、大臣(叛乱)并非不能使国家灭亡,而是民心还存在。观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他们都有用以团结民心使之坚固的方法。王莽篡夺夺位,西汉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汉的恩情,故而光武帝(刘秀)得以凭借民心由西汉衰微而中兴(建立东汉)。武氏、希烈变乱,大唐已经灭亡了,可是民众还在思念大唐的恩情未已,故而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王莽等人不能使汉灭亡,武氏改制、禄山等人入侵不能使唐朝灭亡就是这个道理。民众叛离,即便是凭借百里的土地,即使凭着一个普通民众,还是能使国家灭亡。商汤凭借七十里(大小)灭亡夏朝,周文王凭借百里灭亡殷商,陈胜凭借普通个人灭亡秦朝就是这个道理。哎!民众不叛离,即便是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使国家灭亡,何况一个普通民众呢!民众叛离,即便是一个普通民众犹能__,何况四夷呢!

哎!管理天下国家,可以不去致力(重视)民众吗?《书》上说:“值得敬畏的不是民众。”孟子说:“民众最值得重视,社稷江山次于民众,国君相比(民众、社稷)较为轻微。”孟子的这种说法,大概是说(君主)不敢凭借万乘之尊而轻视民众。所以古代的天子看重民众,不敢轻视、怠慢鳏寡之人。民众虽然是普通人,有义勇,也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都是义勇之人;陈胜是豪杰;黄巢是奸雄。伊尹、吕望不忍心桀、纣的民众陷于水深火热,在耕田垂钓生活中决心努力,辅佐商汤、周武王,流放夏桀、讨伐纣王,是义勇之人啊。黄巢等候唐朝衰亡的间隙,趁着民众饥寒,积聚士兵侵扰天下,是奸雄。哎呀!昏官庸吏不知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看待民众如草芥,看待民众如鹿豕,故而民众离心背离,天下国家倾覆灭亡。哎!民众能够忽视吗?臣查看当朝太祖、太宗、真宗皇帝陛下注重休养民众可谓尽心,爱惜民力可谓周到了,然而天下民众困苦,这是什么原因呢?郡守县令过多,差使劳役繁重,供奉君王太疲惫了,土地兼并太厉害了,放纵懈怠众多啊。现今想要解决民众的困苦,在于选择郡守县令,减少差役,停止供奉君王,抑制土地兼并,责备那些放纵懈怠的行为。我谨慎地探求其中的利病,并且各自撰写在篇章里。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17.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一起 B.子路拯溺者,其人之以牛 拜谢

C.华元杀羊士 犒劳 D.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 抵挡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B.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20.(1)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

21.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17.D

18.A

19.A

20.(1)①假如治乱存亡的道理象高山和深谷,象白土和黑漆那么显而易见,那么就

没有地方使用高明的智慧,即使是愚笨也可以了。(“使”1分,“无所”1分,“即”1分,句意1分)

(2)②宋军打了败仗,华元被俘虏。(“师”1分,“败绩”1分,“虏”被动1分)

21.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解析】

17.

试题分析:选项D“御”是驾车的意思。本题考查的实词主要是对一词多义的辨析,宜采用“代入法”,把所给解释放回原句中进行判断,看是否符合语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①子路并无过失;⑤郈昭伯挑拨离间最后被杀,并非未“察其秋毫”的过失。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9.

试题分析:原文的意思是:孔子否定了子贡的做法,认为子贡不肯拿回付的钱,别人以后就不会再赎人了。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1)关键词:“使”,假使;“无所”,……的地方;“虽”,即使。(2)关键词:“师”,宋军;“败绩”,打了败仗;“虏”被俘虏。做翻译题,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特别注意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根据意思进行断句,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愚蠢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的。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之乱存亡的征兆。所以之乱存亡,他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回出现过失了。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它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支取金钱。子贡从其它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推辞,不支取金外。扎予说:“端木赐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支取金钱,对品行并没有损害,不支取金钱,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能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郑公子归生率领军队攻打宋同。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在大军迎敌,羊斟给他怍驭手。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享甲士,羊斟却不在宴享的人中。第二天作战的时候,羊斟愤怒地对华元说:“昨天宴享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驾车的事该由我掌握了。”于是把车一直赶进郑国军队里。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弩牙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正象一个大的弩牙。宴享甲士却忘了自己的驭手,将帅因此战败被俘,难道不是麻该的吗?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情况,做好全面准备,知己知彼,然后才可以作战。

鲁国的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给他的鸡披上甲,季氏给鸡套上金属爪。季氏的鸡没有斗胜,季平子很生气,于是侵占郈氏的房屋,扩大自己的住宅。郈昭伯非常恼怒,就在昭公面前诋毁季氏说:“在襄公之庙举行大祭的时候,舞蹈的人仅有十六人而已,其余的人都到季氏家去跳舞了。季氏家舞蹈人数超过规格,他日无君主已经很长时间了。不杀掉他, 一定会危害国家。”昭公大怒,不加详察,就派郈昭伯率辆军队去攻打季氏,攻入了他的庭院。仲孙氏、叔孙氏彼此商量说:“如果没有了季氏。那我们家接离灭亡就没有几天了。”于是发兵前往救助,攻破院墙的西北角进人庭院,三家合兵一处,郈昭伯不能取胜而被杀死。昭公害怕了,于是逃亡型齐国,后来死在干侯。鲁昭公听信诋毁季氏的话,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理,他只害怕凭着鲁国不能胜过季氏,却不知道仲孙氏,叔孙氏也很恐惧,他们与季孙氏是患难与共的。这是由于不了解人心啊。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全又有什么益处呢?凭借鲁国尚且害怕不能胜过一个季氏,更何况三个季氏呢?他们都厌恶昭公,本来就舍互相救助。昭公权衡事情错误到如此地步,不只是仲孙氏、叔孙氏,整个鲁国都会感到恐惧。整个鲁国都感到恐惧,这就是与整个国家为敌了。昭公与整个国家为敌,在国内就该被杀,今得以死在干侯,还算有幸死得远了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大府 诣:拜访

C.得一至其处 傥:或许

D.于是栋楹梁桷板之腐黑挠折者 槛:栏杆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十四年,言事斥守揭阳

刘日薄西山

B.又不得过南昌观所谓滕王阁者

举世誉之不加劝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

置杯则胶

D.子为我记之

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11.B

12.A

13.C

14.① 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使您的接待之人辛劳呢?

② 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解析】

11.

试题分析:B 项,诣:到。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语气词,啊;兼词,于之。D项,副词,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希望”;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错,应为“寄寓了满腔不尽之意”。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重点词语:(1)第一个“而”,但是;“假”,借;“安得”,怎么能;“勤”,使……辛苦,使……劳苦。(2)“为”,做;“邦伯”,地方长官;“适”,刚好;“燕”,通“宴”,设宴;“乌得”,怎么能。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韩愈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而滕王阁是第一,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 等到三王为它写了序、赋、记等,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十四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来看看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改变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的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手下官吏的管制,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放眼观赏偿还平生所愿。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有诏命让中书舍人太原王公做御史中丞,考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便施行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的,王公到了之后,以前不便施行的停止,想要做而不能得到满足的施行。大的事情通过使者报告皇上,小的事情立刻就改变了,应当赦免的赦免,应当处死的处死,正大光明的得以倡导,违法背义的得以禁止。政令在府内几天内制定,百姓在湖山千里之外得知。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听命于王公手下的官吏,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使你的接待之人辛劳呢?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融洽,王公和监军让人设宴在这个地方,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会进行中途,汇合各种言辞说:“这阁子若不修整,将毁坏。以前您作为这里的官员,有恰当理由来使它新,您的文章,确实写在墙壁上。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王公说:“是。”于是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石,色彩中浸坏模糊不鲜艳的,修治好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不妨碍后人观赏。

工程已经完成,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能为我记载这件事。”我既然因为没有前往观赏叹息,私下里高兴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不推辞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快乐,即使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和您一起游玩,还能为您做文章。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非加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B.而闻者(清楚)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少许,少量,少部分) D.而江河(横渡)

10.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B.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朽木与金石对比,说明“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

D.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对比论证,意在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C

10.D

11.C

12.(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变得笔直了,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了。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解析】

9.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解答本题要求将实词带入原文中理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题中C中须臾是片刻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焉”的用法。(一)用作兼词。“于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二)用作代词。“他”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三)疑问副词\代词“哪里”“怎么”。 ①且焉置土石。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四)语气词。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乎几千万落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石钟》)。题中D项“焉”为语气词,其他三项为兼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解析:C项中“ ‘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不舍’与‘舍’。”错误,应为“‘不折’与‘可镂”’的关键在于‘舍’与‘不舍‘”。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试题中得分点分别为:(1) “受”“就”“利”“博学”“日”“参省”“知” (2)定语后置句式“上”“下”“用”“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①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②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之金石,播之声诗,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节)

注:①高牙大纛:指旗杆上装饰象牙的大将牙旗,亦代指高位者的仪仗。②桓圭衮冕: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玉制礼器。衮冕,古代帝王及诸侯大夫的礼服和礼帽。

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庸人孺子皆得而侮之 易:轻率 B.世有德,为时名卿 令:美好

C.已高科、登显仕 擢:选拔 D.之金石,播之声诗 勒:雕刻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富贵归故乡/惟德被生民功施社稷

B.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乃作昼锦之堂后圃

C.耀后世而垂无穷/尝武康之节来治于相

D.于此见公视富贵为何如/可谓社稷臣矣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

(2)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3)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16.作者认为魏国公并非“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3.A

14.B

15.

(1)像(苏)季子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3分,全句文意1分,“不礼”、“见弃”各1分)

(2)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送)给相州的人民。(3分,全句文意1分,“既”、“遗”各1分)

(3)他的丰功伟业,用来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的,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4分,一句1分)

16.

魏国公世代仕宦本不是寒门之士;少年时已得志仕途通达;有自己的志向抱负(或命名本意即是以此为戒)。(一点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A易,轻视,怠慢。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B介词,在。A项,承接/并列;C项,连词,来/介词,用;D项,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依据文意,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总结,“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 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 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等可以归纳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困境中的时候在乡里窘迫困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季子(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而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于是意气洋洋,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选拔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处境困厄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声诗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送)给相州的人民。他的话中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 危坐:端坐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萧声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10.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1.翻译下列语句。

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8.B

9.D

10.C

11.(1)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2)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解析】

8.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实词。解答本题要求将实词带入原文中理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三)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凭借基本实词的积累,或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比照时可着重下面几个要素。1.联想课文语句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善于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知识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五)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六)、借助字形推断汉语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的意思可以通过字形特征来进行推断,例如: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题中B中匏樽以相属    举:拿起。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先来看选项, 例句与D均为宾语前置句。A为状语后置句;C为被动句;B为普通疑问句。特殊句式中还有一种:定语后置句。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答案是C.慨叹人生无常。这是对文中作者情感的理解,要结合文章背景:此时,苏轼被贬谪居于黄州,心情压抑,但又能豁然释怀,希望朝廷能重新起用自己,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作品中,作者只能慨叹人生之无常。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第(1)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尊称,相当于“您”;“渔樵”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捕鱼砍柴”之意;“侣”和“友”是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把(鱼虾和麋鹿)当成伴侣和朋友”之意。第(2)中,“于”在“须臾”片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