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虽无丝竹管弦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列坐其 次:次序

B.可乐也 信:实在

C.之所欣 向:以前

D.文嗟悼 临:面对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知老将至 ②虽无丝竹管弦

B.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所以兴怀

C.①或因寄托 ②当其欣于

D.①列坐次 ②致一也

13.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不能喻之于怀

14.下列对以上文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面对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没有沉浸其中,而是从中引出了对生死的联想。作者肯定庄子的生死观,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其经世致用、有所作为的人生观。

C.“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D.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不愧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15.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1.A

12.C

13.C

14.B

15.⑴本来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是没有根据的⑵众多贤才都聚集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解析】

11.该题考核文言实词。A项中,次,旁边。①<动>临时驻扎和住宿。《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动>按顺序排列,次序。《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③<动>在排列上次一等。《<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④<动>及,到。《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⑤<量>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游黄山记》:“历险数次。”《失街亭》:“某引兵冲杀十余次。”

12.该题考核文言虚词的运用。A项中,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中,①用来②……的原因;C项中,所字结构;D①它的,曲水的②他们的,人们的。

13.该题考核文言句式。A项,状语后置,“当其于所遇欣”;B项,状语后置,“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C项,定语后置,“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D项,状语后置,“不能于怀喻之”。

14.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B项,作者否定庄子的生死观。

1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一”名词作动词,把……看做一样;“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固:本来;句意。(2)“贤” 形容词用作名词,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

13.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夷近,则游者众; 险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乎? 此余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

D.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14.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5.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16.翻译下列句子。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3.A

14.A

15.

(1)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志”“力”、“物”。

(2)“志”是前提,“力”是实现 “志”的主观条件,“物”是实现 “志”的客观条件。

16.

①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收获(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②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采取的啊。

【解析】

13.

试题分析:A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作者这一段中探讨的是“志”和“至”的关系,故可排除A。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答案点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可从中提炼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①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

②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③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20.选文第①段运用民歌常用的一种什么样的手法来营造悲剧氛围( )

A.赋的写法 B.比兴写法 C.动作描写 D.景物描写

21.第②段着力铺陈兰芝精心打扮的情况,下列分析不属于“起严妆”作用的()

A.表明兰芝对焦仲卿的恋恋不舍,写出了她欲去而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其严妆是对焦母无声的抗议与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预示兰芝已经做好了“举身赴清池”的准备。

22.下列加横线字词与“勤心养公姥”中“公姥”词法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B.我有亲父兄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D来去自如

20.B

【小题2】D

21.D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诗第一段“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应属于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是以孔雀失偶来引起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故事,故答案为B。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兰芝“起严妆”这一情节是在被休回家之时,她“举身赴清池”是在被迫改嫁之时,故D项错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2.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做陪衬。本题中ABC三项中的都属于偏义复词,和题干例句相同,D项“来去”二字则都有实际意义,不属于偏义复词,故答案为D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山狼

(清)赵执信

①原山有穴焉,与村墟密。而经路险僻,旧盖人所居也。顷岁,一狼据之。每日暮,则负穴而嗥,林壑响应。村人震悚,久而憎恶之,然莫敢犯。山中鸟兽闻之,以为雄杰也,群往附焉。有黠狐者,善媚,请奉为山之王,群小咸和。狼大喜,声益凶厉。出行山下,窃鸡豚食之。与人值,亦未敢搏噬。黠狐曰:“此去城市才数里,盍往游乎?”狼意蹙缩,内自揣:吾以夜往,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至,则阑入吏舍。吏者海壖人也,所习惟鱼鳖,见狼则大惊,为具酒脯,致礼敬。狼意得甚,恣饮啖。由是数过吏,浸不避昼日。市人或遇之,骇而走,相恐以妖,竞闭其户。士人者从墙上视之曰:“狼也!”语吏不可近。吏既不能绝狼,因不听。狼益无所惮,泽其毛衣,侈然往来。自村及城中,皆相戒,谨避之。

②有道士,抱奇术,隐深山。闻而造士人曰:“何子之柔也?是将食人。今不除,子与众给其齿牙矣!”曰:“固知之,众不一,无有弓矢网罟,且吏昵之。”道士曰:“吏亦何利?无已,吾助子。”乃为檄文,告诸神。其夕,大雷电夷其穴。狼适未归,归则无所据矣。狐兽尽散,狼窜于野,厌然不复能自奋。暮声凄断,但如鬼而已。村人相与谋,彼已无能为,操梃棓,敛瓦石,将毙之;城市知而争出。道士笑之曰:“属者神殛之也,幸其未食人,贷其命。汝曹顾欲死之,昔者奈何相戒而莫敢犯乎?汝曹之甚也。”众乃止,狼亦遁去。

③评曰:狼无能为也,恐动群兽,弄吏以为威,由有所据以发其恶声也。丧其穴,败矣。地固不可以假狼哉!

注释: ①阑入:擅自进入。②海壖:海边。③侈然:放纵的样子。

④厌然:畏缩的样子。⑤属者:刚刚。⑥殛:诛杀。

20.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村墟密 迩:近

B.与人,亦未敢搏噬 值:相遇

C.且吏之 昵:害怕

D.大雷电其穴 夷:毁坏

21.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语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而憎恶之,莫敢犯 然:可是

B.出行山下 间:顷刻

C.子与众给其齿牙矣 且:将要

D.丧穴,败矣 其:它(狼)的

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原句:脱有不虞,返吾穴而据焉,若我何?

A.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B.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C.若有什么不测,就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像我这样如何?

D.逃脱后就没有不测了,然后跑回我的洞穴里呆着,(他们)能把我怎么样?

2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狼占据的洞穴原本可能是人的居住地,地处偏避,后来成为狼耍威风的重要凭借。

B.鸟兽的归附并没有消除狼对人的畏惧,官吏纵容、民众避让才使狼变得无所忌惮。

C.狼在失势之后发出像鬼一样令人__的叫声,但民众没有被吓到,反而奋起斗争。

D.作者借写狼讽刺了社会中的恶人及其帮凶,也批评了民众的懦弱,很有现实意义。

24.根据第①段内容回答,除去“吏者”,老百姓是怎样一步步助长了狼的嚣张气焰的?

20.C

21.B

22.A

23.C

24.最初,对狼的叫声非常憎恶,但不敢对付它; 后来,在白天碰到狼,就惊骇逃走,以为是妖怪,争相关门闭户;最后,所有人都互相告诫,谨慎的躲开狼。

【解析】

20.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昵:亲密。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21.间:有时。

22.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23.C“民众没有被吓到,反而奋起斗争”错。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4.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文言文[参考译文]

原山有一处洞穴,与山下的村落极为接近。不过所经过的路段较为险峻偏僻,以前大概是人所居住的地方。近年来,有一匹狼占据了这一处洞穴。每天天黑之后,就背靠洞穴嗥叫,声音在树林山谷中回响。村落里的人都十分震惊害怕,久了之后也十分痛恨狼的叫声,但没有人敢对付狼。山中的野兽听到了,认为狼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都成群结队地去依附它。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很会巴结逢迎,就请求尊狼为百兽之王,其他的动物也都附和。于是狼大喜,发出的声音更加凶狠凄厉。有时也到乡村,偷盗一些鸡、猪来吃。要是碰巧与人相遇,也还不敢攻击人、吃人。狡猾的狐狸对狼说:“这里距离城里的市集才几里路,何不到城里一游?”狼心里有些害怕,但心里又想:我在夜里前去,假如有什么不测,还可跑回我的洞穴,他们能对我怎么样?于是狼就擅自闯入官吏的住处。官吏是海边人,他所常见的东西都是鱼鳖,见到狼大吃一惊,赶紧替它准备酒菜,礼节十分恭敬。狼心里十分得意,便放肆地吃喝起来。后来又几次去官吏的住处,渐渐地不再避开白天。老百姓有时遇见狼,都吓得回头就跑,大家都以为是妖怪,于是互相传言,争着关闭门户。有一个读书人从墙上窥视一番后,判断说:“这是狼。”并赶紧告诉官吏,让他不要接近狼。但这时官吏已经无法拒绝与狼的来往,因此不肯听从。狼于是更加肆无忌惮,把自己的皮毛修整得十分光泽,放纵地来来往往。从村庄到城里,大家都相互告诫,小心地避开狼。

有一个道士,身怀绝技,隐藏在深山里,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去拜访读书人,说:“先生你为什么这样怯弱?这样的话狼将会吃人了。假如不除去它,您和大家都将会成为狼的口中之物。”读书人说:“我本来也知道,但大家的心意不统一,也没有弓箭罗网等工具,况且官吏和狼还很亲密。”道士说:“官吏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别放弃,我来帮助您。”于是道士就写了讨狼檄文,把这件事告诉神仙。当天晚上,一场大雷电夷平了狼的洞穴。狼刚好外出还没回来,但回来后就没有了住处。这时,狐狸和其他野兽也都四散逃走,狼没有办法,只好逃窜到野外,畏畏缩缩,再也没有往日的威风。到了晚上,它的叫声凄凉断续,只是像野鬼号叫而已。村里的人聚在一起商量,认为狼已经没有威胁,便拿着棍棒,带着瓦片石块,打算把狼杀死。城里市集里的人听说了,也争着出城来打狼,道士笑着劝阻说:“近来神仙已经诛杀它一次了,所幸它没有吃人,就饶了它吧。你们现在只想着要杀了它,以前你们为什么会相互告诫,没有人敢去冒犯它呢?你们这些人真是太过分了。”大家这才作罢,狼于是也远远地逃走了。

评论说:狼本来不能有什么作为,之所以能恐吓发动其他野兽、摆布官吏来耍威风,是由于它有用来安身的洞穴,能发出凶恶的叫声。狼失去了洞穴,也就一败涂地了。属于人的地盘本来就不能借给狼占据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①

去年此日,湖②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等文集。②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由慧因寺前棹也 发:出发

B.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酌酒:斟酒

C.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 已:而已

D.图中之客十有八人 凡:总共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踏芳草旧径出 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B.已殊前度 而耻学

C.别港渺通幽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葬之

D.图净香园者 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惠因寺到虹桥、桥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C.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诗的缘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17.用斜杠“/”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14.C

15.D

16.D

17.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共3分,错一处不扣分,错两处扣1分,错三处扣2分,错四处以上不给分)

18.

(1)(3分)游船预先停在堤边拐弯的地方,寺庙里的钟声忽然在城北敲响。(得分点:“倏”(“忽然”)“动”(“敲响”),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3分。说明:句中的“阴”,通常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也可泛指“北面”)

(2)(4分)他们分别各画了一幅美景图,合起来看都各具特色。(得分点:“写”(“画”);“胜”(“美景图”);“千秋”(“各具特色”),译对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共4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已:停止。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D指示代词,那、那个(A承接/转折; B介词,跟,同/介词,向;  C连词,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D并非“给诗集作的序文”。应是“题画序”。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先

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品,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衿,古代服装的交领(衣服前襟左右相交)。交领左衽是汉族传统服饰典型特征。

B.棺,棺材,棺椁指棺材和套棺(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柩,也称灵柩,指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C.童子试也称童试,指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功名”的起点。诸生:明清未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庠生、秀才)。

D.府尊,明清史对知府的尊称,又称太守,亦称黄堂。侍郎,古官名,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尚书。明府,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

10.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使者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螺舟先生任积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结果彭雪琴当年没能考中秀才,而他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

(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9.A

10.D

11.B

12.(1)去世的参将原是广东人,高先生寻访到他的家,派人把灵柩送回去。(关键词“归”使动1分, “故”1分,“访”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你们可以替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做的意思(缘由)告诉他。(汝曹1分,“祝告”1分,句式2分,句意1分)

【解析】

9.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A项“交领左衽是汉族传统服饰典型特征”说法错误,左衽改为右衽。衽,衣襟,古代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民族以前襟向右掩为常,而少数民族则向左掩,所以左衽为外族的代称。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同披)发左衽矣”。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如本题可根据《管仲列传》补充材料中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同披)发左衽矣”,来推断。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文言断句题,最好先明白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动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断句。本题中,动词“敢”的宾语“然”之后应断句;“矣”是断句标志;动词“累”的宾语“尔众人”后应断句;“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和“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都是假设关系的句子。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动词“敢”的宾语“然”之后应断句;“矣”是断句标志;动词“累”的宾语“尔众人”后应断句;“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和“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都是假设关系的句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表述加以对照,以确定正误。其中,B项错误在于,“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这里指参将的灵柩。原文“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于是仍舁柩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原文“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于是仍舁柩下”,“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这里指参将的灵柩。

12.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是俗忌耳”是判断句,应译为“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归”是使动用法,让他回去。第(2)句中的“汝曹”即“你们”;“可为设祭”是省略句,应译为“可以替我安排祭祀”。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参将”“粤人”“汝曹”。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参将”“粤人”“汝曹”。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是俗忌耳”是判断句,“可为设祭”是省略句。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清道光年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去册封琉球国王。礼仪完成之后,在宾馆外面散步,见到一间屋子中有棺材,前面有题识,是天朝参将某公之柩,感到惊奇,就向人询问,原来是乾隆年间护送封琉球国王的使者,到了这琉球国因为生病死亡的。高先生问,为什么不回国,回答是:“航海的船禁忌运载灵柩(装着死人的棺材)。”高先生说:“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他跟副使商议,副使不同意,高先生说:“我们两人就像他,万一不幸死在海外,也是这样不能回国吗?请用我乘的封舟运载灵柩,即使船沉没了也不后悔。”可是全船的人都坚持不同意。高先生很生气,最终将灵柩载在船上航行。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他死在外国,我运载他的灵柩回国,现在反而要丢进海里。我将来用什么去面对死者呢?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高先生穿衣带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不过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在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说:“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为什么竟然这样啰嗦?”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封舟安全抵达粤东。去世的参将原是广东人,高先生寻访到他的家,派人把灵柩送回去。仁爱的人一定有胆识,说的就是高先生这样的人吧?

高先生曾担任衡州知府,彭雪琴侍郎是他属下的人,当时正要参加童子试,高先生见了,认为他有才华,招他到知府官署中,教给他读书作文的方法。衡阳全县参加童子试的有千余人,彭雪琴这一年参加县试,大家都猜测他在名单中是第一,他自己也认为是这样。等到正式审定的名单公布,却是第三名。过了几天,县令叫他来,告诉他说:“按照文章衡量,你应该第一名,也知道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吗?”彭雪琴表示抱歉,说不知道。县令说:“这是知府大人的意思。知府大人说:‘彭某人将来的名誉地位未可限量。一个秀才的得失,迟早都可以不考虑。他今年在我官署中读书,如果县试得第一名,人们一定会说是知府大人爱屋及乌了,这就会成为他一生的污辱了。’”这一年彭雪琴结果没有考上秀才。后来过几年,才取得秀才的资格。彭雪琴侍郎因此更为感谢高先生的知遇之恩。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沈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於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

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其事迹略可考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

郑遨传

欧阳修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因徙居华阴,欲求之。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选文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材有于中而不见于外 韫:隐藏

B.处乎山林而麋鹿 群:与……为群

C.去不违其义 就:就职

D.欲以遨 禄:俸禄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郑遨“放身而自得”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 ⑤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⑥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修五代史,欲从五代的历史中找几个洁身自好的人物树碑立传,但“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郑遨是其中之一。

B.郑遨、张荐明乱世不出仕;石昂不屈服于势利;程福赟以忠获罪,到死都不为自己辩白;李自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C.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D.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后来这些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它当做珍品互相馈赠。

16.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②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③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

17.请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

易 曰 积 善 之 家 必 有 馀 庆 昔 颜 氏 将 以 女 妻 叔 梁 纥1而 历 叙 其 祖 宗 积 德 之 长 逆 知 其 子 孙 必 有 兴 者 孔 子 称 舜 之 大 孝,曰:“宗庙 飨 之,子 孙 保 之”,皆 至 论 也。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注: 叔梁纥,人名,孔子之父。

13.D

14.C

15.D

16.①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②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或“认为他的道德高尚”)。

③以至抛弃(不顾及)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

17.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解析】

1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要注意在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在作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意思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D禄,动词,授予俸禄,意即让其为官

1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意理解的一道试题,考生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要求,准确地根据选项中的内容结合原文作合理化的分析。作答这样的试题的时候考生最好先找到不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然后进行排除。“放身而自得”的意思是不入朝为官,在山水中放纵自己的身心获得快乐。故排除①⑤⑥三项。

15.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D项中“郑遨经常将自己的诗文誊写在丝绢上”错误,郑遨的诗文流落民间,人们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互相赠送。

16.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属于必考的考题。考生在翻译的时候注意结合高考文言文对“信、达、雅”的要求,准确把握句子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要注意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本题得分点:

17.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理解本题划波浪线的句子:易经上说: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福份喜庆的事。例如,从前姓严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就将他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来;预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大发。孔子称赞舜的孝顺,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啊!

【文言文翻译】

《一行传》序

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封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志得意满,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世嫉俗远离尘世而不能显现于世。自古贤才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有的人困窘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也会不为世人所知。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从而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然后我又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这样找到的仅仅就是四五人罢了。

在山林中隐居,与麋鹿为群,虽然不合乎中庸之道,可是与其安享国家的俸禄,卑躬屈膝包羞忍耻,哪里比得上问心无愧、在自然中放纵自己获得身心的快乐呢?(这样的人)我找到两个,叫郑遨、张荐明。

权势利益不能使自己屈服,辞官和就职都不违背大义,(这样的人)我找到一个,叫石昂。

只要对君主有利,因忠心而获罪何必为自己辩解;到死也不为自己辩白的人,这是古代的义士啊。我找到一个,叫程福赟。

在一乡之中培养孝悌之义,并让天下人推崇,事迹大略可以考证的,我找到一个人,叫李自伦。

郑遨传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为了避讳)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以至抛弃妻子孩子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交好。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以前。

D.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着。

17.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引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畅叙幽情

③及其所既倦 ④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1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和例句 “李牧连却之”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知死生为虚诞 。 B.足以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怀。

19.与例句“仰观宇宙之大 ”加横线部分句式相同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死生亦大矣。

2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2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6.B

17.C

18.D

19.B

20.D

21.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固”“一齐”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虽” “致”“所以”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曾:竟然。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以:把;用来。之:到;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例句使动,A意动,B形容词活用作动词,C形容词活用作名词,D使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例句定语后置,A宾前,B定后,C状后,D判断。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①②⑥答非所问,不合题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3.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觉今是昨非 B.吾尝跂望矣

C.时矫首遐观 D.掩口胡卢

14.写出下列加横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1)悟已往之不 谏:__________

(2)眄庭柯以颜 怡:__________

(3)万物之得时 善:__________

(4)乘化以归尽 聊:__________

15.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

1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A

14.(1)劝止(2)使…开心(3)羡慕(4)姑且

15.用自己的话表达这样的意思即可: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16.

(1)有时驾着带帷马车,有时划起一叶小船。

(2)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少时候呢?何不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不用管他生死呢?

【解析】

13.

试题分析:A表并列关系,其他表修饰关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原文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由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D.若不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12.下列加横线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B.邻厚,君薄也

C.夫晋,何厌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过也

1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郑文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予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1.C

12.D

13.A

14.(1)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2)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济:渡河。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D.与例句都是助词,的。A.主谓之间,取独。B.主谓之间,取独。C.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B.秦退兵后,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伯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讲仁义的。D.晋文公还认为,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