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上存亡不可知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 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①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

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

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

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

姓都来归附他。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①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大意1分,“病”1分,“不己知”1分)

②管理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管理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大意1分,“虽”1分)


解析:

译文: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某子与猾驵②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③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②驵:音zǎnɡ,市场经纪人。③帑:音tǎnɡ,库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既售矣

始皇既没

今何靳

今以是何之

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君安与项伯有故

自追及,告以不堪

追鱼人数里反之,酬以直

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移之他人 称代前文的“骡”

B.故为公验之 称代前文的“银器”

C.向见君帑有之 称代前文的“银器”和“罗绮”

D.叔卿与之 称代前文的“有人”

【小题】B

【小题】C


解析:

【小题】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A.已经;C.疑问副词,怎么;D.介词“把”) 

【小题】只指“罗绮”

参考译文:

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移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与狡猾的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脊背,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了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个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高的,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拿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你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音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绩抵押借钱后死了,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用罗绮作女儿的陪嫁,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优虑呢!”陈策拿来应当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危整的,他买鲍鱼,那个市场经纪人玩弄秤锤,暗中多给危整称鲍鱼。卖鲍鱼的人离开,他自己留在危整身边,请求说:“您买的仅是五斤,我已经为您秘密地加倍称进了鲍鱼,愿您给我酒吃。”危整一听很吃惊,追赶卖鲍鱼的人(出去)几里地让他回来,把多得的鲍鱼的钱付给了他。危整又请那个市场经纪人喝好酒,说:“你只是想、要点酒罢了,为什么要欺骗贫困的人呢?”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经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我不用这些陶器前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您,以致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里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①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更令梁繇靡御,虢射为右,辂②秦穆公。穆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穆公,反获晋公以归。秦将以祀上帝。晋君姊为穆公夫人,衰绖③涕泣。公曰:“得晋侯将以为乐,今乃如此。且吾闻箕子见唐叔之初封,曰‘其后必当大矣’,晋庸可灭乎!”乃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曰:“孤虽得归,毋面目见社稷,卜日立子圉。”晋人闻之,皆哭。秦穆公问吕省:“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惧失君亡亲,不惮立子圉,曰‘必报雠,宁事戎狄。’其君子则爱君而知罪,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此二故,不和。”于是秦穆公更舍晋惠公,餽④之七牢。十一月,归晋侯。   

(《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騺:马难起步貌。 ②辂(yà亚):通“迓”。迎上前去。

③衰(cuī)绖(dié):丧服。④餽:kuì,赠送财物。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代:世代

B.卒与粟,自雍属绛       属:接连

C.晋侯亦使吕省等报国人曰    报:报告

D.于是秦穆公更舍晋惠公     更舍:改换…住处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四年,晋饥,乞籴于秦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且吾闻箕子见唐叔之初封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乃与晋侯盟王城而许之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曾先后发生饥荒,在应对危机的时候,两国国君都向自己臣子询问该怎样渡过饥荒。

B.晋国的虢射建议趁机攻打秦国,理由是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它却没夺取晋国,如今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不可违背天意,应该攻打秦国。

C.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D.秦国将领杀死了晋惠公祭祀上帝。由于晋君的姐姐是穆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穆公安慰说,还有晋侯在,晋不会灭亡的。最后秦穆公就和晋侯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代:更替)

【小题2】D.(A于:向/对,对于 B以:凭借/把 C且:而且/尚且 D而:并且)

【小题3】B.(A两国国君不是询问本国怎样渡过饥荒,而是商议是否答应他国的求助。C并没有这样的建议,曲解原文。D秦国并没杀死晋惠公,晋侯就是晋惠公。)

文言文参考译文:

四年(前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穆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粮食,运粮车从雍一直接连到绛。五年(前646),秦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庆郑说:“君王凭借秦国力量才即位,后来我们又违背了给秦土地的约定。晋国发生饥荒,秦国卖给了我们粮食,如今秦国饥荒请求来买粮食,给他粮食还有什么疑问的呢?何必还商量呢?”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未给秦国粮食,并派军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攻打晋国。

  六年(前645)的春天,秦穆公率领军队讨伐晋国。晋惠公对庆郑说:“秦军深入到我国境内,该怎么办呢?”庆郑说:“秦国护送您回国,您却违背约定不给秦土地;晋国闹饥荒,秦国运来粮食援助我们,秦国闹饥荒,而晋国违背它的请求,竟想趁着它出现饥荒攻打人家:秦军深入国境不也应该吗?”晋国对驾车和担任护卫的人进行了占卜,显示任用庆郑都是吉利。惠公说:“庆郑(说话)不恭敬。”就改让步阳驾战车,家仆徒做护卫进军秦。

九月壬戌日,秦穆公、晋惠公在韩原交战。惠公的重马深陷在泥里跑不动了,秦军赶来,惠公十分窘迫,叫庆郑驾战车。庆郑说:“不照占卜的去做,失败不也是应该的吗?”说完,庆郑就走了。惠公改让梁繇靡驾战车,虢射担任护卫迎击秦穆公。穆公的勇武士兵冲击打败了晋军,晋军败退,就丢失了将要抓获的秦穆公,秦军反而俘获了晋惠公带回秦国。秦国将要杀死他祭祀上帝。晋君的姐姐是缪公夫人,她身穿丧服哭泣不止。穆公说:“俘获了晋侯应该庆贺高兴啊,现在你竟会是这样。并且我听说箕子看到唐叔刚刚被分封时说过‘他的后代一定会强大’,晋怎么能灭亡呢?”于是,秦穆公就和晋惠公在王城结盟并允许他返回晋国。晋惠公也派吕省等人回报国人说:“我虽然能回国,但也没有脸面见社稷之神,占卜选定日子让子圉继位吧!”晋人听到这话都哭了。秦穆公问吕省:“晋国人和睦吗?”吕省回答说:“不和睦。老百性怕失去国君亲人战死,不怕子圉继位,都说:‘一定报此仇,宁可侍奉戎、狄。’那些贵族们则爱护自己的国君,知道有罪,正等待秦送回国君的命令,他们说:‘一定报答秦国对晋国的恩惠’。有这两种情况,所以晋国不和睦。”于是秦穆公改换晋惠公的住处,馈赠晋惠公七牢牺牲。十一月,秦送回晋惠公。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弘之归耕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宣训卫尉镇之弟也。少孤贫,为外祖何准所抚育。从 叔献之及太原王恭,并贵重之。晋安帝隆安中,为琅邪王中军参军,迁司徒主簿。家贫,而性好山水,求为乌程令,寻以病归。桓玄辅晋,桓谦以为卫军参军。时琅邪殷仲文还姑苏,祖送倾朝,谦要弘之同行,答曰:“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谦贵其言。母随兄镇之之安成郡,弘之解职同行。

太祖即位,从兄敬弘为左仆射,又陈:“弘之高行表于初筮,苦节彰于暮年。夸内外晏然,当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冲退之美。”元嘉四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又不就。敬弘尝解貂裘与之,即着以采药。

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钓于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日夕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门,各以一两头置门内而去。始宁沃川有佳山水,弘之又依岩筑室。谢曼运、颜延之并相钦重,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日:“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但季世幕荣,幽栖者寡,或复才为时求,弗获从志。至若王弘之拂衣归耕,逾历三纪;孔淳之隐约穷岫,自始迄今;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浙河之外,栖迟山泽,如斯而已。既远同羲、唐,亦激贪厉竞。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谓千载盛美也。”

弘之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颜延之欲为作诔,书与弘之子昙生日:“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栽述。况仆托慕末风,窃以叙德为事,但恨短笔不足书美。”诔竞不就。

(节选自《宋书·卷第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司徒主簿 迁:调任

B.苦节彰于暮年 彰:显著

C.是以江左嘉遁 遁:隐居的人

D.有以相存 存:抚养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家贫,而性好山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寻以病归 以其无礼于晋

C.谦贵其言 秦王恐其破璧

D.弘之常垂钓于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弘之心向隐逸的一组是 ( )

①好山水,求为乌程令 ②性好钓,常垂钓

③依岩筑室 ④拂衣归耕

⑤隐约穷岫 ⑥常若布衣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弘之为人不慕权贵,面对满朝官员热烈送别某官员的情形,他断然拒绝,深受同僚敬重。

B.王弘之心向隐逸,不喜为官,自我解职之后,虽朝廷征召,但他前后达三十年之久并未再任职。

C.王弘之性好山水,曾在山水佳处筑室居住,其行为受到谢灵运和庐陵王义真的推重。

D.王弘之品行高尚,节操出俗,颜延之非常推崇他,想为他作悼词,可惜没有写成。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秦郡,故地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其将,罪六 王:封王 B.主约不信 信:相信

C.存问父老 存:问候 D.项羽数击彭越等 数:屡次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汉王善用谋略的一组是( )

①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②何苦乃与公挑战

③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④汉王出行军

⑤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 ⑥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与项羽共同接受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中者在关中称王,但项羽背负了盟约。

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以便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C.汉王被弩箭射中了胸部,却摸着脚谎称只是脚趾受伤,其主要意图在于稳定军心。

D.汉王虽然受了重伤,但痊愈之后在彭越、韩信的配合下,迫使项羽主动立约休兵。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B讲信用

【小题2】C①汉王与人交谈⑤非汉王所做⑥不能表现谋略

【小题3】B汉王历数项羽暴掠、弑主、杀降王、坑秦卒等罪行,目的不是为了使刑余罪人能击杀项羽。

参考译文:楚汉两军相持很久没决出胜负,青壮年困于军旅(征战),老弱疲于转运粮饷。汉王与项羽同时来到广武涧隔着水谈话。项羽打算与汉王单独挑战(以决胜负),汉王数落项羽说:“当初与项羽你一起受命于怀王,说好先进入、平定关中的人就推举他在关中称王,(而)项羽(你)背负盟约,最终在蜀汉立我为王,(这是你的)第一宗罪。项羽(你)假冒上级命令杀了卿子冠军,推重自己,(这是你的)第二宗罪。项羽(你)救赵之后,应当还军(向上级)报告,而你擅自胁迫诸侯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宗罪。怀王约定进入秦地后不要肆意践踏抢掠,而项羽(你)烧掉秦的宫室,挖了秦始皇的坟墓,私自收缴秦人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宗罪。(又)强横地杀掉秦的降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宗罪。在新安用诡计坑杀秦军子弟二十万,把他们的将领封了王,(这是你的)第六宗罪。……项羽(你)暗中派人在江南弑杀义帝怀王,(这是你的)第九宗罪。(你)作为臣子却杀害主人,残杀已投降的俘虏,处理政事不公平,主持盟约(却)不守信用,被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又算是你的)第十宗罪。我率领正义之师跟从诸侯诛杀(你这个)凶恶的危害人民的家伙,让受过刑的罪人就能杀掉(你)项羽,何苦竟与您(单独)挑战呢?”项羽大怒,俯身用弩射中汉王。汉王胸部受伤,却摸着脚叫道:“敌人射中我的脚指了!”汉王因创伤卧病,张良执意请汉王起身行走慰劳军队,来安定士卒,不要让楚军乘机取胜。汉王出来在军中走了走,病得更重了,于是赶快撤军到成皋。

(汉王)病愈后,向西入关到栎阳,摆酒慰问当地父老,停留四天后又去军营,在广武驻军。关中的__又渐渐出动(袭击楚军)。这时,彭越率领__驻扎在梁地,往来困扰楚军,断绝楚军粮食供应。田横也前往参与。项羽屡次攻击彭越等人,齐王韩信又前来袭击楚军。项羽害怕了,就与汉王立约,把天下(疆土)从中间分开,鸿沟以西,疆土割给汉,鸿沟以东面,疆土割给楚。项王把汉王的父母妻子归还给汉王,军中都欢呼万岁,于是各自返回,分离而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弃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夏以归。 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宴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④,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过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④甬东:地名。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 让:谦让。

B. 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 若:你

C. 请成越王曰 成:跟… …讲和。

D. 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君:统治,治理。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数与子胥争越议 B. 伍员貌忠而实忍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位尊而无功 

C. 不备伍员,员必为乱  D. 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王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 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 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

D. 勾践不忍心灭吴,而范蠡力谏越王,说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2) 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史记·勾践世家》)

(3)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史记·勾践世家》)

9.A  10.  B   11.  B

12. (1)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胜过(疼爱)长安君。

(2)大王以前打算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后来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

(3)现在君王高抬贵足而惩罚我(穷困的臣子),(    穷困的臣子)我绝对听从您的命令。


解析:

9.A让:责备。

10.  B连词,表转折,但是(A副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成为;介词,替。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  B吴王并非自始自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太宰嚭等进谗言,“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后来听说伍员“托子于鲍氏”,才大怒。

12. (1)以为:认为   贤:胜过   贤于长安君:状语后置(各占一分,共3分)

(2)强:极力  已而:后来   用是:因此(各占一分,共3分)

(3)举:抬   玉趾:贵足   孤臣:穷困的臣子   惟命是听:绝对听从您的命令。(各占一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吴王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阻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不吃两样菜,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根。昊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只是像疥癣一样的小病。希望大王放弃出兵齐国,先去进攻越国。”吴王不听,就去讨伐齐国,打败齐军于艾陵,俘虏了齐国的高__国夏而回。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伍子胥说道:“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了这话,就多次跟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策略,他还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却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怎能关心大王 呢?大王以前打算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后来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后来太宰伯嚭和逢同串通一气,在吴王面前进伍子胥的谗言。吴王开始不相信.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不久)吴王听到了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教养,才大发怒火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待到伍员)完差返回吴国,吴王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的入城!”这时,吴王任用太宰伯嚭执政。

    这以后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士兵和民众疲惫不堪,精锐__都在和齐、晋的战争中牺牲。而越国大破吴国,越国于是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裸露肢体,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失势无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地吐露心里话,以前曾在会稽得罪了您。当年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能够和您讲和,放您回去。现在君王高抬贵足来惩罚穷困的臣子,穷困的臣子绝对听从您的命令,想来(您)也会像(我)当年在会稽对您一样饶恕我的罪过吧?”勾践下不了狠心,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的事,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而吴国不去拿它。今天,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一大早就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的事,一旦要放弃它,可以吗?况且上天赐予而不接受,会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诗经》上说:‘砍伐一个新的斧柄,它的样子就在手头’,您忘记会稽的灾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您的话,但我实在不忍心如此对待他的使者。”范蠡便击鼓进兵说:“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荻罪!”吴国的使者流着泪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您安置到甬东,统治一百户人家。”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服事君王了!”于是自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子产论为政

郑子产有疾,谓于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诗》曰:‘民亦劳止,汔(1)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2)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求,不刚不柔,布政优优⑶,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选自陈蒲清《古文观止·左传》)

【注释】 ⑴汔(qì):差不多,将近。⑵式:助词,无实义。⑶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子。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国的子产在病中对大叔的一番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观点:推行宽政要更难一些。

B.郑国的盗贼很多,与大叔不忍心行猛政有关联,但在他调兵攻打之后,盗贼稍有了收敛。

C.孔子对子产的称赞与落泪,与子产将“宽(德政)”放在“猛(严政)”之上密切相关。

D.制止残暴的抢夺者,因为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纠正偏差的做法。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倡导的为政之道。

【小题】D

【小题】为政者要宽严(既威猛严厉又宽大仁慈/阴阳调和,刚柔相济/宽猛相济)相辅而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解析:

【小题】参看第三段“‘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便知弄反了。

【小题】无

【参考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大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那次一等的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用宽和来调节严厉,用严厉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

《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残暴的抢夺者,他们竟然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偏差。‘安抚远方的人、亲善近邻,用此来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平和的政治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这是宽和达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魏舒,字阳元,任城樊人也。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宁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魏氏甥小而慧,意谓应之。舒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久乃别居。身长八尺二寸,姿望秀伟,饮酒石余,而迟钝质朴,不为乡亲所重。从叔父吏部郎衡,有名当世,亦不之知,使守水碓,每叹曰:“舒堪数百户长,我愿毕矣!”舒亦不以介意。不修常人之节,不为皎历之事,每欲容才长物,终不显人之短。性好骑射,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唯太原王又谓舒曰:“卿终当为台辅,然今未能令妻子免饥寒,吾当助卿营之。”常振其匮乏,舒受而不辞。年四十余,郡上计掾察孝廉。宗党以舒无学业,劝令不就,可为高耳。舒曰:“若试而不中,其负在我,安可虚窃不就之高以为己荣乎!”于是自课。百日习一经,因而对策升第。入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累迁后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而已。后遇朋人不足,以舒满数。毓初不知其善射。舒容范闲雅,发无不中,举坐愕然。莫有敌者。毓叹而谢曰:“吾之不足以尽卿才,有如此射矣,岂一事哉!”转相国参军,封剧阳子。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至于废兴大事,众人莫能断者,舒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及山涛薨,以舒领司徒。舒有威重德望,禄赐散之九族,家无余财。陈留周震累为诸府所辟,辟书既下,公辄丧亡,佥号震为杀公掾,莫有辟者。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以年老,每称疾逊位。舒为事必先行而后言,逊位之际,莫有知者,时论以为晋兴以来,三公能辞荣善终者,未之有也。太熙元年薨,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晋书》)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年老,每称疾逊位 逊:谦逊

B.于是自课 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C.其负在我 负:辜负

D.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 孤:孤儿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魏舒“不修常人之节”和“很有才干”的一组是()

A.①著韦衣,入山泽,以渔猎为事②徐为筹之,多出众议之表

B.①劝令不就,可以为高耳②府朝碎务,未尝见是非

C.①当为外氏成此宅相②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D.①为事必先行而后言 ②乃命之,而竟无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舒做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时,钟毓常与属下比赛射箭,一次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魏舒神态娴雅,箭不虚发,没有对手。钟毓慨叹说,自己没有做到人尽其才。

B.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画画罢了。

C.魏舒仪表堂堂,但大智若愚,并不为亲友器重。他毫不在意,不像常人那样沽名钓誉,总是宽容他人。生性喜好骑马射箭,常常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捕渔打猎。

D.魏舒的亲友曾劝他通过不参加郡里的考核来获取高名,魏舒不屑于此。魏舒做尚书郎时,朝廷想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僚素无清论者咸有愧色,谈者称之。

译文:

(2)舒乃命之,而竟无患,识者以此称其达命。

译文:

9、B

10、A

11、B

12、(1)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

(2)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


解析:

9.B(A项:辞让;C项:刻苦学习;D项:失去父亲,父亲死了)

10.A(第一句是 说他所追求的与众不同,能表明他“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是说他的谋划大多超出众人的议论,能表明他有才干。  B组第一句不是魏舒的言行,第二句只能表明他不在意琐碎的事务  C组第一句表明魏舒年少有志,但不属于“不修常人之节”;第二句能表明魏舒有才干  D组第一句是说他说话办事谨慎,与“不修常人之节”无关,第二句是说他命运通达,与有才干无关)

11.B(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  )

12.(1) “素”(副词,平素、平时),“清论”(好的名声),“咸”(副词,都),“称”(动词,称道、称赞、称颂)四处,每译对一处1分。“同僚素无清论者”定语后置1分

 (2) “乃”(于是),“而”(可是),“竟”(最终),“识者”(有见识的人)“达命”(命运通达)每译对一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舒,字阳元,任城郡樊县人。幼年丧父,被外祖父宁家抚养成人。宁家建造宅院,看宅子的人说:“将来会有一个尊贵的外甥。”外祖母认为魏舒年幼而聪慧,认为会应验在他身上。魏舒说:“一定会为外祖父家成就这所宅子的征兆。”后来就住到别的地方。身高八尺二寸,仪态秀雅身材伟岸,能喝一石多酒,但外表迟钝质朴,不为乡亲器重。堂叔吏部郎魏衡,在当代很有名望,也不是很理解魏舒,让他看守碾米的水碓。常常慨叹说“魏舒如果能管理几百户人家,我的心愿就满足了!”魏舒也不介意。魏舒不修常人之节,不做沽名钓誉之事,总是宽容他人,始终不揭别人的短处。生性喜好骑马射箭,穿着皮衣,进入山林沼泽,以捕渔打猎为正事。只有太原王又对魏舒说:“您终当任职台辅,可是现在没能让妻儿免于饥寒,我应该帮您经营。”常常在他匮乏时赈济他,魏舒接受而不推辞。四十多岁的时候,郡里考核属官察举孝廉。宗族亲党认为魏舒没有学业,劝他不去参加考核,可以乘机抬高自己。魏舒说:“若果参加考试而没能考中,那责任在我,怎能通过不参加考试窃取高名来作为自己的荣耀呢!”于是自己努力学习。一百天学习了一门儒家经典,然后去参加考试,考中了。做了尚书郎。当时想淘汰郎官,不称职的就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不称职的人啊。”用包袱包裹上被子就出去了。平素(平时)没有好的名声的同僚都面带愧色,议论的人因此称道(称赞、称颂)他。

几经升迁,做了后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与属下参将副将比赛射箭,魏舒常常是替他筹画筹画罢了。后来恰逢人手不够,让魏舒凑数。钟毓起初不知他擅长射箭。魏舒神态娴静优雅,发箭无不射中,全坐无不为震惊。没有对手。钟毓边慨叹边道歉说:“我不能充分发挥您的才能,就像这射箭,岂只是一件事啊!”转任相国参军,封为剧阳子。朝中府中琐碎的事务,不曾发表见解;至于兴废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魏舒从容替他们筹画,大多超出众人议论之外。晋文帝非常器重他,每当朝会结束,目送着他,说:“魏舒俊伟出众,是众人的领袖啊。”升任宜阳、荥阳二郡太守,很有声望。任冀州刺史,在职三年,以政简惠民著称。晋武帝因为魏舒清明廉洁,特意赐给他绢百匹。

山涛去世后,让魏舒兼任司徒。魏舒有威重德望,傣禄赏赐分给九族亲友,家无余财。陈留人周震多次被诸府征召,征召文书下达后,府中的最高长官就丧命,人们都称周震是“杀公掾(妨死长官的属官)”,没有谁再敢征召他了。魏舒于是下令征召他,可是最终也没有惹上祸患,有见识的人因此说他命运通达。因年岁大了,常常称病让位。魏舒做事一定先做后说,退职的时候,没有谁知道。当时舆论认为晋朝建立以来,位至三公而能在荣耀时辞职得到善终的,还未有过。太熙元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③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④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④之下,少海⑥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⑦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醢壶酱甄耳,可怀扶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录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释】

①九鼎:传说夏禹铸九鼎,后世把九鼎看作权利的象征、传国的宝器。 ②周君:周显王,名姬扁。颜率:周臣。率,音lǜ ③齐王:齐宣王,名田辟疆。 ④陈臣思:齐国大夫。 ⑤晖台:台名。 ⑥少海:一作沙海,今河南开封北有沙海。 ⑦叶庭:一作章华之庭。叶,今河南叶县。

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使陈臣思将以救国 (将:将要。) B.非效鸟集乌飞 (效:像,如同。)

C.凡一鼎而几万人挽之 (挽:引、拉。) D.寡人将寄径于梁 (径:道路。)

选择对加粗词语的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②昔周之伐殷,得九鼎。

③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④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与“内自尽计”一句中的“内”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B.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

C.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D.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

A.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获得美名;保住九鼎,就是保住了极贵重的国宝,但愿大王能慎重考虑。

B.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获得美名;得到九鼎,就是得到极贵重的国宝。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C.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可获得美名;保住九鼎,就是保住了重要的国宝,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

D.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可获得美名;得到九鼎,就是得到极重要的国宝。但愿大王能慎重考虑。

“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A.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B.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如果大王能及早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C.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赶快决定何时搬运,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D.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如果大王能及早决定何时搬走,我东周君臣就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异同的角度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 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③鼎入梁,必不出。 ④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国发兵救助东周,才使东周幸免于丧失九鼎的灾难,然而东周丧失九鼎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B.齐国救助东周,目的是为了获取九鼎这一国宝。颜率为解除周君的忧虑,再度出使齐国说服齐王,终于化险为夷。

C.颜率在与齐王列话中,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强调齐王提出的搬运九鼎路线的不可取及搬运之艰辛等客观因素,致使齐王心悦诚服,自动放弃了谋取九鼎的念头。

D.周显王的谋臣颜率两度使齐,凭三寸不烂之舌与齐王周旋,保住了东周的国宝,表现了非凡的智慧与谋略

【小题】A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C


解析:

【小题】A(将:带兵,做统帅)  

【小题】D (①和③都指代九鼎;②和④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 ) 

【小题】A(A与题干皆为名词状语; 其他几项都是副词作状语) 

【小题】B(对齐王来说,还谈不上“保”的问题,而且要不要宝鼎的事,无需齐王“慎重考虑”)

【小题】A(关键在“疾定所从出”,一是要迅速,一是要定出“所从出”,即运鼎的路线,而不是要定出搬运时间)  

【小题】D(①承接关系;②选择关系;③假设关系;④转折关系)

【小题】C(颜率并非“设身处地为齐王着想”,只是与齐王周旋以保住东周的国宝。齐王也不是“心悦诚服”、“自动放弃”,而是无可奈何)

参考译文:

秦国发兵威胁东周,向东周君求要九鼎。周君很担心这件事,就把事情告诉朝臣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兵向东威胁周君,求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上想尽了对策,结果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危亡的国家有美名,得到九鼎是得到最珍贵的宝物,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了。

齐王将向周君要九鼎,周君又为这件事担忧,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让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经由哪条路把九鼎运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能借道梁国,因为粱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曾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情。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就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要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非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怀揣手提就可以拿到齐国,也不像鸟雀落、乌鸦飞、免子跳、马儿跑那样,很快就能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九万人,九九共八十一万人,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些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能把九鼎运到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就立即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这才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翻译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 若谢我,当释罪。" 企生答曰:"2、 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 既出市③,桓又遣人问:" 欲何言?" 答曰:" 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⑤,即日焚裘。

「注释」

①收:逮捕。将佐:将领和僚属。

②罗企生:字宗伯,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

③出市:到刑场。出:到达某地。市:东市,晋时刑场。

④稽绍:字延祖,嵇康子。八王之乱时,为保卫晋惠帝遇难,被称晋室忠臣。

⑤问:消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

(2)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解析:

关键词:佐  焉  奔亡

「译文」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宣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 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 从前晋文王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 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养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